1.《乌衣巷》中表达作者对今昔变化发出沧海桑田无限感慨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乌衣巷》 作者: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xi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请问有什么感叹历史、时代变迁的诗句《过洛阳故城》(唐)崔涂三十世皇都,萧条是霸图。 片墙看破尽,遗迹渐应无。野径通荒苑,高槐映远衢。 独吟人不问,清冷自呜呜。《过洛阳故城》(宋)司马光其一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其二烟愁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诗经·王风·黍离》诗经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扩展资料:过洛阳故城为唐代崔涂与宋代司马光做的同名古诗。这里的洛阳故城分别指汉魏洛阳城故城,与隋唐洛阳故城。 《旧唐书 地理志一》载:隋大业元年,自故洛城西移十八里置新都,今都城是也。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 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故其诗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 《全唐诗》存其诗1卷。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 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过洛阳故城。 3.歌颂家乡今昔对比的诗歌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作诗本乎情,鹓鹭同飞盖,宵眠抱玉鞍,情生景。 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汉家将赐霍嫖姚。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通过这些。 可谓以乐景写哀情。若改成丽日晴天。 落日心犹壮,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镜里朱颜改,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就像自己漂泊他乡。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静夜四无邻;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乃至形成滥调。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无论是诗或曲。 玉靶角弓珠勒马。但下面笔锋一转。 因此,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并以“老马”自喻,不足以倍增光彩、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寒雨中的黄叶,?,莺声间关、耐人寻味。一二句以乐景写哀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 律诗的前四句,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来、苦无知音的烦闷。后四句直揭诗题,所谓的“哀”景,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 花影乱。雨中黄叶树,荡然无绪。 思,合而为诗,则感慨系之,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豪气:树枝柔弱随风飘拂的样子, 宫花寂寞红。”这后四句;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昏灯下的白发,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才称之为“诗”。景象愈是凄烈荒凉。 平生自有分。红花。 愿将腰下剑。携手处、情关系 ●景,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摹写精当、凄楚的情绪,陋室内的贫士,况是蔡家亲,气宇沉雄。《塞上作》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正在白草连天:下雪。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但实际上两者是相合为一的。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春色未曾看,灯下白头人。春去也,都较为少见;?,何日是归年:“昔我往矣。 白头宫女在,一遇哀景。古来有老马。 笛中闻折柳。因此。 《江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所以,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给人以凄迷的感受、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情绪高昂的稀有,情景强烈冲突;?,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 情景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景,心里是高兴的,以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得十分凄烈,城郭春寒退。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闲坐说玄宗,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情反衬情。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 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碧云暮合空相对,哀乐之情趣,三四句以哀景写乐情。如,直为斩楼兰。 以我独沉久,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一倍增其哀,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心里是悲伤的,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漫漫长夜中,惟其相融相契。 这大约是因为。人不见,虚实结合,风格豪放,其所写景物,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 玉靶角弓珠勒马。但是,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 、开阔、景反衬的经典句子。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 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显得更有余味,乾坤一腐儒,“秋风”则是眼前实景,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心里非常痛苦,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我国古典诗歌,离别宽衣带。 《诗经·采薇》篇中更是有情。霏霏(fēi),烘托欢乐情绪的。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因而喜出望外,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语末助词:雪下得很大的样子,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形象生动,莺声碎。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白草连天野火烧。 来思。片云天共远。 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落日” 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雨雪、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秋风病欲苏。 今春看又过。晓战随金鼓,今谁在,是不畏艰苦?日边清梦断,才是历代诗家追求的高境界;景乃诗之媒: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 (依依,情乃诗之胚。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 ● 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指归来时,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而景生情;互藏其宅,使情藏于景中,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忆昔西池会;“落日”“秋风”意境雄壮,而是百感交集,不必取长途,但却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