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写古诗词的典故

1.关于古诗的小故事

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故事: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关于古诗的故事(50字左右)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仰慕,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兴致勃勃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不知怎么回事,马上就明白了。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别之后,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古诗词中14个常见的典故,你知道多少

古诗中常用的典故:

1.龚自珍《己亥杂诗》

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哀鸿: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2.《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3.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4.**《七绝》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5.王绩《野望》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7.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鸡黍: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8.郑元佑 《汝阳张御史死节歌》

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化碧: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庄子·外物》:' 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9.王昌龄《从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指边境敌人。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10.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双鲤: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受字数限制,待补充,供参考。

4.古诗中的典故有哪些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古诗词中常见的13个典故,并说明诗中用典,贵在自然,贵在妥帖,贵在切合其事。

【关键词】古诗词;典故

典故,或称用典、用事,是指用过去的事来说明当前的问题,既要“师其意”,还须故中出新,使用典情思隽永,耐人寻味。用典,“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诗中用典,贵在自然,贵在妥帖,贵在切合其事。

1.龙城

杨炯《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匈奴名城,秦汉时匈奴祭祀的地方,泛指敌方要塞。

2.投笔

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后汉书》: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投笔”即弃文从武。

3.折腰

5.鸿雁

9.阳关

13.梁园

5.运用典故的诗句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早服还丹无世情, 琴心三叠道初成.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 温廷筠《商山早行》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易水送别》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灏《黄鹤楼》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

6.唐诗中的典故有哪些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古诗词中常见的13个典故,并说明诗中用典,贵在自然,贵在妥帖,贵在切合其事。

【关键词】古诗词;典故典故,或称用典、用事,是指用过去的事来说明当前的问题,既要“师其意”,还须故中出新,使用典情思隽永,耐人寻味。用典,“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

诗中用典,贵在自然,贵在妥帖,贵在切合其事。1.龙城杨炯《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匈奴名城,秦汉时匈奴祭祀的地方,泛指敌方要塞。2.投笔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后汉书》: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投笔”即弃文从武。3.折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官定后戏赠(时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

7.著名诗词典故

《如梦令》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作者:严蕊(生卒不详),女,原姓周,字幼芳,南宋中叶女词人。

【译文】 说是梨花,但不是;说是杏花,也不是; 颜色红白相间,此花的风韵别具一格,超凡脱俗! 还记得吗?在武陵的那一醉?(这就是《桃花源记》武陵源的桃花阿!) 【鉴赏】 对这首小令,先且不谈背景,直单微欣赏之,别有逸趣。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发端二句飘然而至,虽明白如话,但决非一览无味,须细加玩味。词人连用梨花、杏花比拟,可知所咏之物为花。道是梨花 ——却不是,道是杏花——也不是,则此花乍一看去,极易被误认为梨花,又极易被误认为杏花。仔细一看,却并非梨花,也并非杏花。因此可知此花之色,有如梨花之白,又有如杏花之红。 白白与红红“紧承发端二句,点明此花之为红、白二色。连下两组状色的叠字,极简炼、极传神地写出繁花似锦、二色并妍的风采。一树花分二色,确非常见,此花实在别致啊! “别是东风情味”上句才略从正面点明花色,此句词笔却又轻灵地宕开,不再从正面著笔,而从唱叹之音赞美此花之风韵独具一格,超拔于春天众芳之上。实在少此一笔不得。可是,这究竟是一种什么花呢?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结笔仍是空际著笔,不过,虽未直接点出花名,却已作了不管之答。“曾记。曾记”,二语甚妙,不但引起读者的注意,呼唤起读者的记忆,且暗将词境推远。 “人在武陵微醉”,武陵二字,暗示出此花之名。陶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渔人曾“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终于来到世外桃源。原来,此花属桃源之花,花名就是桃花。句中“醉”之一字,写出此花之为人所迷恋的感受。词境以桃花源结穴,馀味颇为深长。它可能意味着女词人的身份(宋词习以桃溪、桃源指妓女居处),也可能有取于桃花源凌越世俗之意。 此词所咏为红白桃花,这是桃花的一种,“桃品甚多……其花有红、紫、白、千叶、二色之殊。”(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红白桃花,就是同树花分二色的桃花。北宋邵雍有《二色桃》诗:“施朱施粉色俱好,倾城倾国艳不同。疑是蕊宫双姊妹,一时携手嫁东风。”诗虽不及严蕊此词含蕴,但可借作为此词的一个极好注脚。 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曾记严蕊其人及此词:“天台营妓严蕊,字幼芳,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善逢迎。四方闻其名,有不远千里而登门者。唐与正守台日,酒边尝命赋红白桃花,即成《如梦令》。与正赏之双缣。”依据这段记载来体味此词,不难体会到这位女词人作这首咏物词的一番蕴意。词显然体现了作者的情感。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不正是这位色艺冠绝一时的女性自己的写照吗?而含蓄地点明此花乃属桃源之花,不正是她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的象征吗?她的《卜算子》词,有“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之句,正可诠释此意。孙麟趾《词迳》云:“人之品格高者,出笔必清。”此词有清气,有新意,正是词人品格的自然流露。尤其这首咏物词中,能巧妙地借助于典故的文化意义,表现词人自己的高洁怀抱,似无寄托,而有寄托,就境界言,可以说是词中的上品。 此词绝不同于一般滞于物象的咏物词,它纯然从空际著笔,空灵荡漾,不即不离,写出红白桃花之高标逸韵,境界愈推愈高远,令人玩味无极而神为之一旺。就艺术而言,可以说是词中之逸品。

8.古诗中的典故

无题

李商隐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象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概括,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两句中的“原”字、“本”字,颇见用意。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不仅有过追求,而且也曾有过短暂的遇合,但终究成了一场幻梦,所以说“原是梦”;后者则似乎暗示:尽管迄今仍然独居无郎,无所依托,但人们则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其中似含有某种自我辩解的意味。不过,上面所说的这两层意思,都写得隐约不露,不细心揣摩体味是不容易发现的。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玉溪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溪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9.古诗典故写一写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唐人杜牧《泊秦淮》里的绝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解】:

1、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

2、商女:卖唱的歌女。

3、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亡国之音。

【韵译】: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

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

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评析】: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五.“后庭花”典故小解

这个典故出自《陈书.列传.后主沈皇后》。南北朝时期,陈国国君后主陈叔宝于公元584年在光照殿前,建造起临春、结绮和望仙三楼阁。陈叔宝住在临春阁,张贵妃住在结绮阁,龚贵嫔和孔贵嫔住在记仙阁。这三座楼阁,都用架空的平道相通,可以直接往来,陈后主每次召宾客与贵妃在一起游乐、饮酒,就叫来各个贵人以及有才学的宫女和狎客在一起作诗,互相赠答。从中选出特别艳丽的诗作,当做歌曲的词,再配上新的曲调,挑选一千多名长得漂亮的宫女,命令她们学唱。学会后,再分队轮流演唱。他用这样的形式来享乐。陈后主编的新曲子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其歌词大概的意思,都是称颂张贵妃和孔贵嫔姿色美丽的。由于陈后主昏淫无道,使张贵妃与孔贵嫔的权势很大,气焰威逼朝廷。朝廷中文官武将,也不得不顺从她们的意向。而那些个宦官以及靠阿臾奉承度日之人,更是内外勾结,公开行贿受贿,奖赏与处罚也没有什么标准。结果国家的政纪、法纪全乱套了。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历代帝王败国亡家的预兆(先兆),故此曲被喻为“亡国之音”。

10.关于诗人做时古诗的故事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仰慕,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兴致勃勃地赶来了。

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

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不知怎么回事,马上就明白了。

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别之后,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