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中有特殊意义的字词

1.诗中表示特殊意义的意象有哪些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

2.请解释以下词语在中国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尺素:书信

投笔:弃文从军 班超 典

楼兰:西域 古国名借代

化碧:喻忠心 苌宏典 《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柳枝:送别 古诗〈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柳,留也。

长城:中国或中原、关内

折腰:效力

鸿雁:书信 古人传书多用鸿雁

青鸾:喻爱情 神话中仅次于凤凰的鸟,为爱情而生

长亭:送别之地

雕虫:小技 李贺诗“寻章摘句老雕虫。”

杜鹃:望帝死后化为杜鹃,哀鸣,喻亡国之恨。

黍离:诗经〈黍离〉

桑榆:日落之地,喻老年。

杜康:酒

红豆:相思

鸡黍:饭菜

3.诗歌鉴赏中有什么景物有特殊表达意义的

一,浮云。

“浮云”,在古代诗词中是一个运用较多的原型意象,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有三:一是遮蔽阻挡,如“浮云蔽日”;二是飘流无定,如“浮云游子”;三是变化无常,如“浮云苍狗”。 先说“浮云蔽日”。

由于“日”这个喻体的不同变化,“浮云”这个本体也就指代了不同的对象。当然,有时“日”在语言上并不显现,其意义是隐含着的。

1、“日”是君主或贤臣,“浮云”是奸臣:“日”是公平正义,“浮云”是谗邪奸佞。 陆贾《新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

《楚辞?九辩》:“何泛滥之浮云兮,猋(音标,像犬狂奔)雍蔽此明月!……愿皓日之显行兮,云濛濛而蔽之”。“日月”、“明月”、“皓日”在诗句里比喻君主或贤臣。

李白《灞陵行送别》:“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里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原因。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同此。

《古杨柳行》:“谗邪害公正,浮云蔽白日。”这句诗里“白日”是“公正”,浮云则是“谗邪”了。

2、以“浮云”喻天下战乱的局面。 《庄子·杂篇·说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上决浮云,下决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句诗即化用庄子语,“浮云”象征当时天下阴暗混乱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天下一统。

如果说和平安定的时局是丽日中天,那么,战乱不断的环境当然是乱云飞渡了。所以这“浮云”还是“浮云蔽日”之“浮云”。

3、“白日”是夫君,“浮云”则是诱惑夫君的另一个女子。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这里的“白日”是指远游未归的丈夫,遮挡“白日”的是思妇想像中的远方的另外一个女子。在我国古代,夫妇关系和君臣关系在观念上是一样的,所以这一文化内涵还是来自于“邪臣之蔽贤”。

4、“浮云”是遮蔽实质或事实的那种表象。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大家纷纷说:“赶快准备吧。”

人来人往,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接连不断。)作者为什么要用浮云来比喻“人来人往,接连不断”呢?如果只取其“连续”之义,“浮云”并不十分恰当,或者说可以找到比浮云更恰当的词语。

问题在于,“浮云”有遮蔽作用。刘兰芝答应成婚是假,准备自杀殉情才是真。

而了解这真相的只有她自己,其他人都蒙在鼓里,所以才“络绎如浮云”般地忙着准备婚事。 再说“浮云游子”。

这是比喻,浮云就是游子。 1、送别友人,抒发离情别绪。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那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动,就像远行的游子(友人)从今而后将行踪不定,任意东西。更兼有“孤蓬万里”、“班马萧萧”的意象配合,还有落日昏黄的情意渲染,离情别意,撕心裂肺,关尽千古送别诗人之口。

2、怀念友人或情人,表达思念之情。 杜甫《梦李白》:“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睹浮云而念游子。 在思念友人这样的诗意中,浮云多与流水相映成趣,浮云即游子,而流水则是分别久远之意,来源于“逝者如斯”。

如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李陵、苏武河梁送别诗中多有浮云之喻。苏武《诗四首》之一:“俯视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李陵《与苏武诗》:“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是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和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

“白云”即浮云,是托物寓意。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3、游子自况,感叹身世飘零。 《楚辞?悲回风》:“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徜徉。”

苏颋《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白云即浮云。

苏颋在诗中把自己比喻成白云,被北风吹到万里之外。这是即景自况。

当时他站在汾河边上,被北风一吹,惊觉到秋天的来临,而当时正是他政治上失意阶段,出京放任外省,所以他感到自己恰如一朵飘浮的白云被北风吹得老远。诗中不仅表达浮云游子的情怀,更多的是失意的愁绪。

三说“浮云苍狗”。 本是白衣般洁白的浮云,顷刻间变成了苍(青色)狗的模样,比喻变化之快。

蒋捷《贺新郎》:“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杜甫《可叹》:“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张元干《瑞鹧鸪》:“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 .这里的“白衣苍狗变浮云”,其正常的语序应为“白衣浮云变苍狗”。诗句的意思是:千古功名立刻成了一粒浮尘,不值一钱了,就像“浮云苍狗”一样变化太快。

二,鸿雁。 鸿雁是一种大型候鸟,春来北国,秋去南方,在千百年来的往返途中,传递了多少故事,承载了多少文化,真是难以尽数!作为。

4.古诗文中的方位词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诗是以语词作为媒介来表现思想感情的,是语言的艺术。

特别在古诗中,语言伴随着所表达的内容及其本身结构不同在不断发生变化,某些语词产生新的意义,表现出鲜明的社会色彩。比如:方位词“东西南北中”出现在古诗词中,我们在理解它时,就不应简单化,仅从词的表意去理解,而要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中,顾及其含义的丰富性,遴选出合理的解释来。

“西窗”,当然是靠西墙的窗。但有了李商隐的那首“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的诗后,“西窗”的意义就延伸了,内涵更丰富了,“西窗”下就成了朋友促膝谈心、情侣剪烛夜话的场所;同样,有了秦桧夫妇“东窗”下密谋、害死爱国将领岳飞的故事以后,“东窗”,也就成了坏人做坏事的地方。

成语“东窗事发”就是这么来的。日前,一位朋友在网上写了一首《南楼令》,其中有这两句:“无语入南楼,风平灯正柔”。

我给她的评语是:“词虽然好,但这个南楼用的不好!语言中的词是有变异性的,忧、思、悲、苦,一般是不用南楼的。南代表的是喜、笑、红、徵;西代表的是悲、哭、白、商!像你这首春怨词,应该用西楼,才有气氛!岂不闻“西北有高楼,有人楼上愁”,愁的人不一定在西北的高楼上,借语境来渲染罢了”。

她回复说:“这首词是和一位博友的韵,原词也用了西楼”。说明她的博友还是知道方位词的用法的。

我为什么要举例“西北有高楼,有人楼上愁”,来点评朋友的这首词?这是因为“西北”这一意象介入了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整个社会的收入只有尽地力以待天时,这不得不使人们思考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到了汉代,就形成了系统的、非常严密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思想体系。

那时人们普遍地有这样一种观念:人的喜怒哀乐与色彩、方位、音律等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如在五情中,南代表喜;东代表怒;西代表悲;北代表恐;中代表思。

在五声中,南代表笑;东代表呼;西代表哭;北代表呻;中代表歌。其它五色、五律都有相对应的喜怒哀乐。

朋友们读过这些古诗吗:“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双白鹄》;“孤坟在西北”《孔融“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曹丕“杂诗”》;“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曹植“杂诗”》……这些诗中的“西北”,未必就在“西北”上,只不过诗人用这一方位名词构成诗中的意象,来渲染或表现萧条、冷落的气氛和忧伤悲哀的情绪。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实际不是这样的。

“屋漏”首先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粤,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

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这句诗以借代的修辞方式,举出室内的两个具体地方,“床头”和“屋漏”,代指整个屋子,是列举部分以代整体。

两句诗是说: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还是雨脚如麻下个不停。“屋漏”和“西北”是个等同词,诗人用“屋漏”来渲染整个屋子的漏雨,实际还是借“西北”这一方位词,来表达生活的凄苦和悲凉。

无独有偶,近日,本博和了朋友的一首七律,咏吟在大连游泳的戏作,题名:“海边游趣”:朝辞塞北向东堤,遥看空行过万溪。老虎滩头鸥渐远,黄金海岸日沉迷。

将身跃进涨潮水,拍手呼朋踏浪栖。游戏大连难相忘,梦中常笑到辽西。

有朋友问我:“大连在辽东半岛,先生怎么把它搬到辽西了?”我不觉抚掌大笑,欣赏朋友读诗的仔细。我之所以在本诗最后三个字用“到辽西”,而不用“到辽东”?一是步韵合辙的需要,必须是“西”字,而不能有其它任何字来代替。

二是“西”这一方位词,就是上面说的内涵有思念、伤感的意思。大连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而且在那儿玩得如此尽兴,想再去恐怕是十分困难的事了,惟有在梦中相会吧!梦中的笑在作者的身上实际比哭还难受。

这就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要写悲,偏写喜:离开了大连那块地方,再也见不到了,却偏偏说还有一个地方能见到,那就是梦中。

“西”,在这儿未必就是“辽西”能包容的了,它可以指整个辽河流域。这不是本博的胡诌,更不是杜撰,是有本可查的。

《全唐诗》仅录其一首的诗人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写一个妇女思念她出征辽西的丈夫,但不从正面写她是如何思念,而是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但天明莺啼,将好梦惊醒,于是要赶去树上黄莺,“莫教枝上啼”。

诗中的“辽西”,也是取其方位词延伸的内涵,是不是“辽西”这个地方,那是不一定的。因为唐朝人打仗远远打到辽东去了,历史上不是有薛仁贵征东吗?他直征战到高丽,那就是今日的朝鲜了。

可怜深闺梦里人,思念还是辽西骨。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