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于面对挫折的古诗词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释义: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2、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青松》 释义:大雪纷飞,似乎要把青松压垮,但是青松并不畏惧,也不屈服,依然直直地卓然而立。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_》 释义: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 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王 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释义: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 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 《竹石》 释义:经历千万次的打击,它依然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依然坚韧。 扩展资料: 面对挫折的方式: 1、发泄:心中有痛苦,可以选择多种方法发泄如找朋友倾诉、唱歌、旅游。 2、信念、精神支柱:坚信自己的信念,回答自己:自己的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什么。 3、责任:看到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被需要。 2.表示遇到困难的诗句表示遇到困难的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出处: 《游山西村》 作者: 陆游 全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3.关于 挫折的诗句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3,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5,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9,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1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13,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1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1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1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1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1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1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2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2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2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2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2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2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冯异传))26,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2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范晔《后汉书》)2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2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3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晋•傅玄〈太子不少傅箴》)31,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3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膝王阁序〉)3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3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3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杜甫〈蜀相》)3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3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3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4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唐刘禹锡〈陋室铭〉)41,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4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43,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僧云览诗中之句)4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4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4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4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4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4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5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5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5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5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54,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岳飞《满江红》)55,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阴。(元•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56,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元•虞韶《日记故事》)57,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元•李开先《宝剑记》)5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争报恩》)59,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60,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刘基《卖柑者言》)6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东林书院门前对联)62,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63,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古今小说》)64,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65,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66,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增广昔时贤文》)67,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罗贯中《三国演义•卷首词》)68,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吴承恩(西游记))69,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吴承恩(西游记))70,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吴承恩(西游记))71,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 (蒲松龄《聊斋志异》)7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73,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红楼梦))74。 4.形容不怕挫折的诗句有哪些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代:郑燮《竹石》 白话释文: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近代:**《七律·长征》 白话释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3、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唐代: 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白话释文:不经过彻骨寒冷,哪有梅花扑鼻芳香。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代:李白《行路难》 白话释文: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5、路遥遥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时期:屈原《离骚》 白话释文:道路又窄又长无边无际,我要上天下地寻找心中的太阳。 5.形容不怕挫折的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乘挫折之船,扬人生之帆 人生之路无坦途,走出困境天地宽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 快刀不磨要生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6.形容遇到挫折的名言形容遇到挫折的名言: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贝多芬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 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复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夏衍 即使跌倒一百次,制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张海迪 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契诃夫 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是少不了需要由患难来促成的。要使火药发火就需要压力。 ——大仲马 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通向人类真正伟大境界的道路知只有一条——苦难的道路。——爱因斯坦 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我们的意志,才在我们的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泰戈尔 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惟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伏尔泰 希望是厄运的忠实道的姐妹。 —— 普希金 我以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邹韬奋 斗争是掌握本领的学校,挫折是通向真理的桥梁。——歌德 以勇敢的胸膛面对逆境。——贺拉斯 一切幸福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逆境也绝非没有希望。——培根 7.初出茅庐的苏轼遇到了怎样的挫折,又是怎样解决的.精简的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