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都有哪些1. 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 宋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宋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 宋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 唐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词有哪些1、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代: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译文 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2、至节即事 元代:马臻 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 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 译文 到了冬至节,京城中的天色才刚刚拂晓,浓浓喜气已经弥漫京城了。人们互传名片道贺节日。大户人家的绣幕完全敞开着,都在冬至节的时候,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家家趁着冬至,从容地玩耍着。 3、正月十五夜 唐代: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译文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4、元日 唐代:司空图 甲子今重数,生涯只自怜。 殷勤元日日,欹午又明年。 译文 如今年岁渐长,自己怀有满腔抱负却都未实现,空剩自怜。为了迎接新年一直忙碌不停,太阳落山后就意味着新的一年即将到来。 5、采桑子·重阳 现代:**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3.如何让古诗词 浸润孩子的教育教师需要努力创造机会古诗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它句式工整,此时他们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忆”,丰富他们的知识。要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一首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文见面,琅琅上口,愿意主动去诵读!” 一,了解先辈的心境、在晨读时间背一背。俗话说“读书百遍,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其实目前很多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学生对于古诗文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其中的一些字词理解不是很到位,加强人文修养,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诗写在黑板一角,首先就要多读多背,可以从中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陶冶情操,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搭建平台,每日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其义自见,得到古诗词的浸润,学生会先背一首古诗或者“弟子规”,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实现“量”的积累。小学生诵读古诗文,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在古诗文阅读训练中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古诗文量的积累,开阔学生的视野,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既好奇又感新鲜,记忆、背诵 中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背,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背诵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在正式上课之前,学习中国深厚的文化精髓,易读易记、“三字经”之类的古诗文,毕竟古文与现在同样的白话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开始,增强民族自豪感。 古人云,这也足以说明现在的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古诗文的教学,注重孩子对一些蒙学读物的学习。这符合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使诵背古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同时在教室的墙壁上贴着一些古诗,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4.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词有哪些1、《元日》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2、作者: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元日》。 3、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5、背景 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扩展资料 春节的传统民俗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祭祀神(祖)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隆重盛大的报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 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年尾廿三(或廿四日)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头沐浴、张灯结彩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日 5.班级开展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9分) (1)(2分)春节 重阳节 (2)(4分)屈原自沉汨罗江(屈原投江) ] 吃粽子、插艾叶、赛龙舟、喝雄黄酒等(写出两点即可) (3)(3分)示例一:全球一体化是人类发展的趋势,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也是一个自然现象,所以有人喜欢过圣诞节、母亲节等也未尝不可。 示例二:作为中国人,要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不能忘本。西方的食品与节日可以作为我们生活中的很好的补充,但不能本末倒置。 示例三:我们在接纳外来文化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不能丢失了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表述有语病的应酌情扣分。) 小题1:试题分析:“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这两句诗写的是春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 点评: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在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理解。 小题2:试题分析:屈原自沉汨罗江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为了纪念屈原,所以才有了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大致上就是吃粽子,插艾叶,但各地又有不尽相同的活动,比如南方矩形赛龙舟,等等。 点评:本题不难,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汨罗江、粽叶、艾香都告诉我们,故事讲的就是屈原自沉汨罗江。 小题3:试题分析:全球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文化必然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如何在这股一体化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才是关键,而不应该一味地崇洋媚外。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麦当劳、肯德基、韩日食品已逐步被中国老百姓所接受,圣诞节、母亲节这一类外来节日也纷纷走进中国”的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和材料的内容说出具体的理由。 6.诵读中华经典,香文化浸润 作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进校门,便听见朗朗的读书声,读书声那么清脆,那么洪亮,回荡在整个校园里…… 这,便是我们每天二十分钟的诵读时间。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每天的二十分钟,让我们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中流淌,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学生人格的脊梁。学校领导通过创建“书香校园”影响学生进而营造“书香家庭”,在不久的将来创建一个“书香国家”!为此校领导非常注意经典诵读氛围的创设。上学期,我们学校还举办了千人诵读活动。在学校中您处处见华夏经典文化——楼梯台阶上,门窗上有宣扬儒家文化的经典语句;教学区、的走廊上有宣扬儒家文化的图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