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新闻评论

1.纳兰容若诗词的媒体评论

这许多年来,纳兰词始终是为我遮风避雨的另一个世界,是我心底最后退守的忠贞信仰,是让每一个与我相识或不相识的同类们得以远离现实的精神蜗居。

——苏缨对于容若,我是佩服多于感动。那种在爱情上“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和勇气,从来不属于弱者。

——毛晓雯

成容若君渡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生命,所有人都被甩在了他橹声的后面,以标准的凡夫俗子的姿态张望并艳羡着他。但谁知道,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幸福,尽管他信手的一阕词就波澜过你我的一个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漫山的荼蘼谢尽。

——徐志摩

2.关于《古诗十九首》的评论与感想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从乐府民歌汲取养料,滋养自己的创作。他们有感而发,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决无虚情与矫饰,更无着意的雕琢,因此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就这样概括《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意味无穷。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平平道出,且无用功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2.质朴自然。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纯真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信手拈来,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

3.情景交融。《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通过或白描、或比兴、或象征等手法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4.语言精练。《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炼准确。传神达意,意味隽永。

此外,《古诗十九首》还较多使用叠字,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境,无不生动传神,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3.一首古诗和一则最近新闻

抬头仰望,凝眸处,映出了一行行爱你的诗句,一滴滴的雨帘,穿透我心灵的记忆,飞越到秋色慢慢的流光里,灵魂处,锁着情的不移。

我的心早已经被你占据,爱你万年恒古不悔。 独坐光阴一隅,聆听繁华寂寂,一缕沁心的秋风,随雨拂过心房,柔美而清和,芬芳而妩媚,心就这样被这一场秋雨细细的牵着,静静地润着,朦胧处,远处的山,远处的树,远处的风景,被这一帘一帘的雨装点得分外晶莹,诗意。

多少文人遇雨成悲,秋雨虽有些悲凉,但只要你细细品味,秋目静敛,秋雨如诗,秋情如画,秋风如歌,秋意如梦,别有一番韵味在心头。光阴轻轻,一帘雨落,谁在盼望,谁在寻觅;秋水长天,海角天涯,只为那红尘中的一次柔柔的凝眸。

零散的回忆,你的身影便是这雨中最美的风景。

4.诗歌评论文章

《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

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时当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视,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高”;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所以说“哀”;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用字遣词都极其贴切。“天高”“沙白”“猿啸”“鸟飞”,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

三、四两句写远眺之景,从大处落笔,上句写山景,承首句;下句写江景,承次句。山上江中,往复交织,构成一幅非常生动的三峡秋景图,深秋风大,所以闻落叶之“萧萧”;峡深流急,所以见波涛之“滚滚”。“落木”而以“无边”来形容,则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而以“不尽”来形容,则见大江之无穷。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两句又多用双声迭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以上四句写景,确实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而是将这种悲愁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诗中所描写的这些自然景物,既具有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季节特征,同时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啼猿作为一种动物,本身并不具有人的感情,但在“艰难苦恨”中的诗人听来,猿啼声却充满着一种凄哀的情调。同样,那滚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也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文心雕龙-物色》),更何况眼前这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诗人触景生情、引起相应的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了。而这种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又反过来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所以诗中的景物已不同于自然的景物,它是诗人主观化了的客观景物。在文学作品中,当景物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特殊感情的时候,当作者的主观感觉和景物的客观特征得到和谐统一的时候,它对读者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就不是一般地描摹景物的诗句所能比拟的了。

五、六两句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两句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悲的愁苦心情。“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是就空间方面说,即所谓“横说”;“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就时间方面说,即所谓“纵说”。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全诗主旨。在结构上,则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乙编卷十五)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由于采用了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深厚的感情,来自丰富的生活,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5.对诗歌的评论

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

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

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

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大胆拿来,又讲送去主义,元气淋漓,色彩瑰丽;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等融为一炉。在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然而谈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成见。今天我们都不从这些大地方讲起,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我们从唐诗的心灵世界讲起。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心灵性才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 我常讲诗歌,也常常想起杭州的西湖边上,花港观鱼的旁边,曾经住着近代的老先生、仙风道骨的诗人马一浮先生。

诗是什么呢?马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

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这似乎有点玄了。有没有真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论证的事情。

但是我这里姑且将它作一个比喻:人生有很多幻身、化身,诗是这当中那个比较有力量、自己也比较爱之惜之的那个自我,而且是直觉的美好。我又想起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

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

我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接触,多读诗,就是多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相接触、相释放,就像看花。

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

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为什么唐诗会这样呢,我想这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

所以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

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谈?我先把结论写在下面,然后再来一个一个证明。 尽气、尽才的精神 尽心、尽情的精神 人生要尽气尽才,永不舍弃 《尚书》有一句老话:人为万物之灵。

这表明,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美好的事物。这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的发现。

《诗经》里有句诗:“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意思是说早晨起来,晚上睡下,都要想想,是不是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我想,如果没有古代先民对于人的生命美好的发现,就不会有这样的对于生命美好的爱惜,像一个爱清洁的人家,每天都窗明几净,开开心心地过生活。我们简单说,“人为万物之灵”有这样几个意思。

一、人是宇宙的善意的创造。二、生命是生来美好、高贵、不可贬抑的。

三、人在世的意义,正是善待生命的美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不负此生、不虚此生。四、无论如何艰难困顿,人生永不舍弃。

为什么讲唐诗要讲到这里呢?我们说唐诗里头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这是我的一个直觉。我们从简单的常识讲,以诗仙李白为例子。

李白,我常常想,中国文化中有李白这个词语,真是一个美妙的亮点。有点像美国文化里的自由女神,法兰西文化里的马赛曲。

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的生命,而李白是尽二十分、三十分。根据我们的描述,李白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日本学者还说他是官方的间谍,超量付出了才与气。

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自由有两种。

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缚。

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

6.新闻评论100字 10篇 急用

1.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一艘悬挂中国国旗的渔船16日在日本海俄罗斯专属经济区内遭俄巡逻艇炮击。目前该渔船和17名中国船员被俄方扣押。俄方宣称该渔船“非法捕鱼”,并试图摆脱俄巡逻艇的追赶,俄方发了警告炮,造成中国船员1人失踪。(2012年7月18日)

评述:中国渔船越境,可是俄方不至于以武力交涉,由此可见中俄关系依旧是外热内冷,不过中国人总是团结的,相信那被困的渔民会讨回一个公道。

2. 7月21日至22日清晨,北京遭遇61年一遇的大暴雨,受灾人口190万,经济损失过百亿元,截止至22日17时,已有37人死亡。(2012年7月23日)

评述:天灾之所以能给人民打来如此大的迫害,与事先预防工作没有做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据调查:北京的排水系统不够先进,有关部门没有太过负责,才酿起了这场灾祸。而法国人在当年是法国殖民地的青岛所修建的排水系统的要比现在北京的排水系统好得多,时隔百年,中国的有关部门是应该积极反思。

3. 北京时间昨日凌晨,伦敦奥运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结束,被寄予厚望的中国选手吴景彪最终以289公斤的总成绩名列第二。随后,面对镜头,胸前挂着银牌的吴景彪痛哭失声:“我有愧于祖国,我有愧于中国举重队,有愧于所有关心我的人。对不起大家!”(2012年7月31日)

评述:对于这次金牌的丢失,我感到十分惋惜,但更惋惜的是吴景彪的被扭曲的奥运精神。没错,他失败了,他被给予厚望,可结果却差强人意,我想:他失败的原因离不开他的急于求成心态,也许是家人,也许是奥委,也许是群众们期盼的目光,造成了他对奥运精神的曲解,奥运会的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而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所以说人不能把得失看得太重,大不了下次依然能为祖国争光!

4. 北京时间6日下午1:31左右,火星车好奇号安全降落火星表面,开始在为期两年的火星之旅,搜寻火星曾经存在宜居环境的考察之旅。

评述:随着好奇号的着陆,全世界人民的心也变得十分好奇,因为好奇号是迄今最大的火星探测器,他肩负重任,并身佩多项高科技相机,生命探测器,为地球全人类的外太空探索之路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5. 在昨日110米栏预赛中,刘翔34万跨栏时摔倒跟腱断裂没能完成进入复赛。他的近况牵动着人们的心。据央视报道,刘翔目前的心情已经好了很多,给父母发短信介绍了自己的近况。刘翔跨第一个栏时,因为跟腱扭伤,导致弹跳力不足,没有跨过第一个栏,事后刘翔仍然以单腿跳到终点,并亲吻了属于自己的最后一个栏。

评述:刘翔的这次的意外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他近乎飞奔的起跑,能看得出来,他很努力,可是他却与自己的生涯告了别,刘翔只参加过一次奥运会,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冠军的印象,就让这个印象永远的留在我们心上吧。(2012年8月8日)

6. 今早八点在上海新华路淮海西路口,一老人躺倒在地,满头是血,围观路人无人敢扶,引来骑车经过的一名外国女子破口大骂。微博称,围观群众打120得到的回答却是无车无法调配,无人敢上前扶起老人。上述外籍人士用自己的白绒巾垫在老人头下,看着地上的血痛哭,还拿出钱给身边的围观者,说帮忙交上医药费。过了半个小时左右,救护车才赶来将老人送到了附近的455医院。

评述:这件事令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中国的老人摔倒了竟然让外国的洋“雷锋”扶了起来,这足可以说明中国人的道德品质已经变得恶劣,可是是什么造成了国民道德上的“变质”?是那些被利益熏心的黑心老人,他们用卑鄙的手段来坑害了我们的助人为乐之心,他们才是社会的毒瘤,中国人真的不希望生存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

暂时只有6篇,望采纳!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