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古诗的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 这次小语年会的古诗词教学展评一共有十四堂课,可以说是一处一景,一步一叹,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精彩。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合平乐曲的韵律、节奏。古诗的语言追求精确美、凝炼美、意境美、结构美。古诗教学要有诗有画有意境,重在“读”、“品”、“赏”、“悟”,让学生会其意,悟其神,入其境。这次活动中,14位老师的课精彩纷呈,各有千秋,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诗化的教学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 诗化的语言使学生如沐春风,如浴冬阳,多数教师都是诗一样的导语、过渡语、评价语,或抒情或凝重或简明或精致。如巴州区四小的刘春蕾老师,用有“温度”的诗意语言再现了敬亭山与李白深情凝望的情景。通江五小的何艳老师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江南的美景,巴中市实验小学的杨贵琼老师用诗意的语言引读诗句。 二、以读为主,落到实处。 好诗不厌百回读,课堂上有品读、赏读、范读、引读、赛读、小组读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梯度的读,孩子们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古诗的韵味。教师的指导也非常到位,如引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标点、读出理解,加上表情和动作读,看着老师的手势读,平声应读得长一些,仄声应读得短一点,当学生读快了,老师让他们舒缓一点,再舒缓一点儿,读出古味。上课时教师的引读也是一大亮点。他们诗一样的语言一引,孩子们自然读得入情入境。如《赠汪伦》一诗中,通江实小的何庆华老师用“感动之情有一尺深,再深一些,有五百尺深,一千尺深了”来反复引读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孩子们读得一次比一次有味儿。还有巴州区十一小的苟敏老师、南江二小的何泽翠老师、平昌三小的付玲老师,他们的引读都非常到位。 三、注重多元整合。 教师注重了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和新旧知识的整合,互相融通,组成知识环。还注重了“诗”、“文”的整合,“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诗”、“文”各有独特的语言个性,“诗”、“文”有效巧结合,优势互补,有助于学生理解、积累语言。如平昌金宝小学的何艳老师讲《七律长征》时,就用“讲故事”的方式使“诗”、“文”巧妙整合,南江实小的罗翠华老师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用“画示意图”、“填空”的方式巧解诗意。这次展评还注重了“诗”“画”的整合。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参加展评的老师能把文中的插图、自制的图片、板书时的简笔画、示意图与古诗有机整合,如通江二小的蔡丽华老师设计的据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练习说话。南江实小的罗老师画示意图让学生理解诗意。 四、关注学生,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被尊重,就有浓浓的“温度”,关注学生要落到实处,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观察学生的讨论状况,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要怕学生节外生枝。老师要学会等待,因为课堂需要“安静”,表面的浮华不利师生的深度交流,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很多老师上课时很好地关注了学生,而且无形中还渗透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前查资料”“结合注释,插图理解诗意”“没有背诵的学习是不牢固的”等。 其实,老师们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板书有特色,仪态端庄,普通话标准等。但只要是真实的,就总会是有缺憾的。这次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 1、解读文本没做到多元化,深度解读不够。 2、读应有层次、有梯度。 3、文本中的插图抛之不用,太多的课件流于形式。 4、评价语言不丰富,不贴切。 5、识字、写字训练很少拿入设计环节。 各位老师,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让学生享受充满诗意的人生,我们共同期待“古树”开“新花”吧! 2.有关学习古诗词的收获体会古诗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工整,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可以从中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这符合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一、背诵 中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背。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学生对于古诗文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对于其中的一些字词理解不是很到位,毕竟古文与现在同样的白话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要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一首诗,首先就要多读多背。背诵是孩子的天性,此时他们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忆”。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在古诗文阅读训练中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古诗文量的积累,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文见面。开始,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诗写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在晨读时间背一背,同时在教室的墙壁上贴着一些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新鲜,愿意主动去诵读,记忆,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其实目前很多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会先背一首古诗或者“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古诗文,这也足以说明现在的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古诗文的教学,注重孩子对一些蒙学读物的学习,学习中国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3.学习古诗的感受或感想古诗文的培训让我们受到了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我们这群新时代的学生浸润在浓浓的民族精神之中。 我们从优秀古典诗文中摄取着精神的玉露甘泉,滋润心灵,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还能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陶冶我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比如从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能体验上下求索与质疑的精神;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品尝永恒的孤独感;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领略大丈夫的万丈豪情;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去接近人类的奉献精神;从“悠然见南山”“海上明月共潮生”感受人对自然的憧憬与和谐。可以说,诗歌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 人们读诗,正是通过对瞬间的把握,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诗,是随感而发的, 唐前的诗人就是这样,比如说陶渊明。 且那古典诗经,虽然说也有祭祀时故意歌颂的诗,但是总体还是古代劳动人民因生活感受而写的居多。诗是激情的流露,太功利的人不会有诗歌。 诗是童心的专利,对世对事对人没有好奇心,没有强烈的关怀,没有一片赤诚,就不会有真正的诗歌。所以写诗,都是为了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 4.古诗词学习体会300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我们这学期学的一首古诗,是明代诗人于谦赞美石灰吟的一首诗。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看似平常的石灰,实际上也蕴含着诗人的雄心壮志 这首诗既形象地告诉我们石灰是怎么来的,又赞美了石灰的品质。意思是说,一锤锤地把大山中的石灰岩凿出来,运到高温的窑中进行焚烧后,就产生了石灰。石灰甘愿被千凿万凿、粉身碎骨、烈火焚烧,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清白留给人间,贡献自己。 《石灰吟》也激励着我学习。 每当学习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我都会想起《石灰吟》这首诗,它使我努力学习,激励着我的前进。它使我明白了:只有自身高洁的人,才能独具慧眼,在寻常事物中发现其中的不寻常。更不要光看事情的外表,更要看清事物的本质。我更明白了,我要做一个纯洁的人。 5.听小学古诗教学的讲座收获与感想怎样写为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也为了让更多的幼儿们了解认识。 例如我在教幼儿们学习古诗《秋夕》时,先让在幼儿们初步的理解诗意,我们老师最要注重让孩子们进行反复不断地、有感情地吟诵。在反复的感情诵读中,孩子们会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中,探索古诗的意境美。 我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幼儿的想象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我们教师的古诗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行为,应充分地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精神,古诗课堂提问才能由教师的单方面的行为真正变为师幼共同的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哦! 再次我们在古诗教学时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全,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幼儿们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幼儿们很快进入角色。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幼儿们的注意力,正确的方法是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左右重点的介绍,使幼儿们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啊,古诗教学所给予幼儿的不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细节的领悟和心灵的体会&&幼儿们在与古诗进行心灵对话中,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我记得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幼儿的大脑,就是要开发幼儿的智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聪明才智,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和主动地探索。 于是我借鉴了陶行知先生的解放大脑的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幼儿独自思考和主动探索的机会,从而为幼儿营造了无限开阔和想象的空间,能让一个不认识字的幼儿通过画面就能读出古诗大意。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幼儿们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吟诵古诗,需要的则是反复不断、要有感情。 古诗的图画形式多样,而孩子们读古诗的热情和不断发现其中的乐趣,会让你见识到什么叫百读不厌。回顾这个学期的古诗特色教学工作,可以说是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6.诗歌鉴赏的学习心得?啥意思呀? 汪国真《回首》 曾总想穿过 那段最无瑕的时光 去实现所有缤纷的梦想 当回首深深浅浅的脚印 不禁顿足扼腕 恨冬日太短 夏日不长 真想把还没有走完的青春 重新再走一遍 便知该如何珍惜 每一抹黄昏 每一缕霞光 叹只叹光阴不肯倒流 从此,再也不敢懵懂与疏狂 1 诗中“最无暇的时光”指的是什么? 2 诗中“深深浅浅的脚印”指的是什么?作者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诗的第二节中哪一句也用了这种修辞手法?它指的是什么? 3 作者“不禁顿足扼腕”的原因是什么? 4 “真想把还没有走完的青春重新再走一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恨冬日太短 夏日不长”的意思是什么? 6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青春的美好时光/童年 2.深深浅浅的脚印就是走过的足迹,就是过往. 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 便知该如何珍惜每一抹黄昏,每一缕霞光.指的是美好的事物 3.过去的时光在懵懂与疏狂中飞快流逝 4.回忆过去,叹息流年之快 5.恨时间过的太快 6.要珍惜时间,珍惜现有的美好的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