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在生活中的作用1、阅读古典诗词,促进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古诗词,是古代历史的一部分,学习古典诗词,也是学习中国的历史。对本国历史的了解,会增强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同时,对祖先们所创造优秀文化的了解,能增强我们的自豪感。 优秀的历史文化,对我们如何发展现有文化,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阅读古典诗词,增加人们对人类本身的了解,增加人生体验,丰富人们的感觉细胞。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歌,是人们心灵的歌声。 2、通过古典诗歌,我们能够了解先民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能够了解他们对待世事人生的态度。虽然古今有别,但人性相通。阅读古人的时候,我们不但了解和认识了古人,也会了解和认识了自身,进而理解人、善待人。 3、阅读古典诗词,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中国古典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优秀的古典诗词,在音韵格律、节奏曲调、思想内涵等方面,总有些出彩之处。古典诗歌之美,潜移默化地熏陶我们,美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扩展资料: 古诗词怎样发表流传: 1、歌谣传唱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某先民有感而发,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这就是“发表”一首诗。大家觉得表达了心中的情感,于是辗转传唱。周王朝派出的采诗官到民间搜集歌谣,就把这首歌辑录了下来。 到秦代,正式成立“乐府”机构,汉承秦制,并把乐府配乐称之为“歌诗”,因此流传了下来。 2、卿士献诗 士大夫对艰危时事极端忧虑,出于关心统治秩序的安定,于是写成诗向最高统治者进献,以引起注意,如《大雅》、《小雅》中的诗歌。当然也有人歌功颂德,统治者认为可以用来示后人,也就留了下来。 3、墙壁题诗 诗人兴之所至,援笔疾书于墙壁,诗于是被广为传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骆宾王《在狱咏蝉》、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等。 4、寄赠即诗 亲友将远行,涛人设宴饯行,临别赠诗寄情。如曹植《赠白马王彪》、崔颢《赠王威古》、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陈子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古诗词 2.古诗词改编所体现的社会现象关于民生疾苦的古诗 1.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3.用古诗改成的文章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改: 你没看见吗? 黄河之水是由天上而来。 波涛滚滚奔向东海,永不回头。 你没看见吗? 可悲的是高堂明镜照见了白发, 早晨如青丝般乌黑,傍晚白得如雪。 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 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天地造就我的才干,必有它的用处, 即使千金耗尽,还会重新再来。 烹羊宰牛,且图眼前欢乐, 应该痛痛快快一口气喝它三百杯。 岑勋先生呵,丹邱先生呵, 快快进酒吧,杯儿不要停! 让我为你们唱一曲, 请你们侧耳仔细听: 钟鸣鼓响饮食如玉,何足珍贵? 我只愿长醉享乐,不愿醒来受罪! 古来圣贤,生活恐怕都寂寞, 世上唯有酒徒,他们却芳名永驻。 古时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宴饮寻欢, 斗酒十千不嫌贵,任性地享乐一番。 主人呵,为何说我少银钱? 直接沽取醇酒,咱对饮个醉意绵绵, 这一匹名贵的五花马, 这一件价值千金的皮裘, 叫孩儿们拿去换美酒吧, 我与你喝个大醉,同消万古长愁。 4.古诗词改编所体现的社会现象关于民生疾苦的古诗1.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5.古诗词改编作文500字吕岩的《牧童》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风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 听!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声声欢快的调子逗弄着晚风,慢慢的小时在耳边。 早上太阳露出半边脸的时候,牧童就拿着自己的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着小曲。快乐地在草地上奔跑,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烦恼。直到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和小鸟们,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上来。牧童手里拿着笛子,迈着欢乐的脚步来到草堆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听着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洁的月亮,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 大概写了点,你可以按基础扩写 6.诗歌改写散文把诗歌和散文融合在一起 诗中有文,文中有诗 要把诗词曲改写成散文,首先必须明确诗词曲和散文的相通之处。只有找到了相同之处才能,找到改写的突破口。散文和诗词曲都具有意境,这就是它们的相通之处。散文的意境是指散文家把从社会生活中观察、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熔铸于所描写的生活图景之中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物我一体”而产生的“象外之境”、“弦外之音”。散文的意境一般包括诗情、画意、哲理和谐趣四个方面。诗词曲的意境是指作者通过自己所选择的意象通过添加颜色 等对意象的修饰之后,融入作者的感情,意象和情感融合一致的一种艺术境界。诗词曲的意象一般来说都是能够构成一幅自然或者是生活的画面的。从上述可知,诗情和画意是二者意境的相同之处,改写就是要抓住这两点入手,先读懂诗词曲的意境,明确其构成意境的意象。例如,改写《天净沙·秋思》我们先应该明确马致远通过“藤”、“树”、“鸦”、“桥”等意象,再加上“枯”、“老”、“昏”等意象修饰词,熔合成“明显的深秋景色和凄苦的游子之情”的意境。 其次是在确定诗词曲的意境的基础上变诗词曲的语言为散文的语言,这也就是我们改写的行文过程。把诗词曲改写成散文,在这一过程中,一般来说是扩写。怎样扩写呢?按照诗词曲作者的行文思路(有时也可以变通),把这些断断续续的意象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它构思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然后再把它扩充为环境描写。这一扩充的环境描写能为散文中抒情主体的活动及抒情创设一种氛围,也就是我们通常说到的环境的烘托作用。创设好抒情主体的活动氛围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叙述主人公的活动情景。诗词曲中抒情主体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显现的抒情主体,一种是隐藏的抒情主体。对于显现出来的抒情主体,比如说《天净沙·秋思》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显现的——一个在古道上骑着瘦马踯躅徘徊的思乡的游子。叙述主人公的活动情景比较简单,我们只要通过诗词曲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给抒情主体加上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等就是。对于隐藏的抒情主体,再进行上述的写作活动之前,我们还必须是抒情主体显现出来。 在完成了以上两个步骤之后,我们只能说是对诗词曲进行了初步的改写,对一篇散文的意境的创设还没有完全完成。在以上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加上散文意境的另外两个因素——哲理和谐趣。哲理是散文家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在谈天说地、写景状物中揭示出来的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奥秘的真谛。哲理 加深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意境,哲理的 会给作品增添思辨色彩,加深意境。当然,在这里给散文加上哲理性的语句,可以是改写者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但必须自然的由自己过渡到诗词曲中的抒情主体。谐趣是散文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风神趣味。谐趣,有的幽默诙谐,有的清新明丽幽远,有的雄健雅绝,有的愤激昂扬……他们同样能够开拓和加深作品的意境。当然,散文风神趣味的选择我们要考虑到所改写的诗词曲的感情基调。 以上讲述的主要是在改写时构思和行文过程中我们所要考虑的,其实,还有许多改写的基本知识,在此也就不再赘述。 (*^__^*) 嘻嘻…… 7.关于学习生活的古诗 要经典有意义 容易写成作文的一、积累古诗文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当前语文教学中,每位老师都很重视古诗文的积累。 可许多老师都觉得之所以要积累:一是课标中规定要积累,二是要考试。正因为要考试,所以才要积累。 这样一来古诗文的积累功利色彩浓厚,而这功利又掩盖了古诗文积累的实质。那么古诗文积累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因此古诗文积累的目的就应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如果再深入一步,把古诗文积累放在“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素养”这个大背景下考察,古诗文积累的最终目的就应是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学习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积蓄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样一来古诗文积累的目的意义自然就明确了,而其基本任务就是背上优秀的名家名篇,其教学核心就应是引导学生鉴赏体验古诗文所描写的意境,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二、古诗文积累应是一种文化传承优秀的古诗文都是中华智慧的结晶,都堪称艺术经典。 古诗文的积累不是外显的实用,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里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 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这一段话明白的告诉我们“阅读经典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积累古诗文同阅读经典一样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 那么什么是“无用之用”呢?比如说:有些人不怕千辛万苦,千里迢迢到泰山去看日出,或者跑到西安去看秦兵马俑,到海边去看海。这些在专讲实用的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是那股傻劲儿令人佩服。 可是他们从泰山下来,从海边返转,胸襟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目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自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的无用之用。” (叶圣陶语)古诗文的积累就好比带学生到泰山看日出,到海边去看海,让学生扩**襟,开阔眼界,去体验一种新的精神,一种新的境界。比如读了郑板桥的《竹石》,不仅体会到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更领悟到了作者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从而坚定了自己的生活信念,要做一个像竹子那样认定目标能经受住任何生活磨练的人。这不仅是古诗文的积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 这就是古诗文积累的无用之用。三、古诗文积累更应立足感悟和体验那么古诗文积累怎么才能达到这种“无用之用”呢?古诗文是一种特殊的体裁样式,古人大都通过诗歌来描述一种意境,通过这一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自己的志向。 或咏物,或言志,或描写山水,或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一而足。但无一例外,都是通过事、景、物等来创造意境,表情达意。 而这就要靠读者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诗歌的意境,才能达到“无用之用”。 而简单识记是不能达到此目的,因此教学中要采取以下一些策略。1、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古诗文积累中存在着一种不良的倾向,那就是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以应付考试。积累时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为了积累而积累。 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学生背的苦,老师督促难。针对这一倾向,教学中我们就应注意改变积累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是最原始的动力。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研究人本身具有的七种需要(如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中得出结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个人追求的最高目标。 因此,积累中我们应通过范例,引导学生挖掘诗歌本身所富含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溶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中,去实现或满足自我的需要。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能主动地去探索积累优秀的古诗文,达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 2、变短期发展为立足长远。在古诗文积累中,有一部分老师急功近利,恨不得一两年内就让学生背上全部要背的古诗文。 因此便打着积累的幌子,让学生生吞活剥大量的古诗,人为加重学生的负担。这是教学的一种短视行为。 这样的积累不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反而像列·符·赞可夫所说:“逐字死记课文的倾向,不仅损害他们对课文意思的理解,而且一经养成习惯,就会对他们小学毕业后在较高年级掌握科学基础知识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古诗文的积累不仅要记住古诗文,而更“应是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是一种生气勃勃的创造,是借助语言对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观,通过读、思、悟、议、诵等环节,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对诗歌进行再创造,比如改写、扩写、反思、辩论。 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促。 8.古诗词改写成现代文,并写出意象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看来,杜晃此去江南,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急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到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周啸天) 此诗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痛以及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耐人寻味。 9.求一篇古诗改写八月的天气,狂风怒号,卷起巨大的漩涡,气温渐渐低了下来。 杜甫站在自己茅草屋的窗前,看着门前的树在狂风中左右摇摆。 说起那棵树,还是他和孩子亲手栽的。 那天是孩子的生日,家里穷,买不起什么像样的东西。就与孩子栽了这树作纪念。 站在窗前,杜甫想了好多,他心里万分焦急:这么大的风,自家的茅屋吹破了怎么办?难道要挨冻吗?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让茅草屋完好无损,不为风所破。 这茅草屋,还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建成的,这才住了几年------“一定不能让茅草屋倒”他在心里乞求着。 乞求是没有用的,大风还是把一层又一层的茅草吹走了。那茅草上下翻飞着,飞进了树林;挂在树梢;飞向池塘;飘在水面;有的甚至撒落一地。 见茅草都被风吹走,他怎能不去追,等追到茅草时,只见几个孩子已把茅草抱走。 那几个孩子也是穷人家的,这茅草对他们来说就是宝。 一个小孩说:“这些茅草已够补我家的屋顶了。”另一个说:“今晚终于可以睡得又暖和又不潮湿了。” 还有两个竟然争得打了起来------他们见杜甫来了,都抱着各自的茅草一哄而散,杜甫也不想再追究了,只有回到家依在拐杖上自己叹息。 天上的云渐渐多了,天黑了,也下起了雨,这整整一天,他一家人几乎连饭也没吃,只是孩子喝了一点玉米糊,说是玉米糊,只不过是一碗水加一点玉米面罢了。 雨水沿着屋顶从没有茅草的地方漏下来,打在床头上,又湿又冷,自家的被子已有几年了,一点也不保暖,在床上睡觉的孩子把被里都蹬破了。 躺在床上,想到自己流亡时,一路上挨冻挨饿,男女老少各个度日如年,经过长途跋涉,自己终于住上了茅草屋。 但是,什么时候才能住上好房子!让天下的苦命百姓脸上绽开笑颜,风再大、雨再大也用怕! 何时才出现这样的房子,就算我冻死了也不足惜!捋着胡须,诗人壮怀激烈。可是,回答他的,只有呼啸的北风,凄凄厉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