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现存最早的观星台是哪一座我国现存最早的观星台,在河南省登封县告成镇。 它建于元代初年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 世界上现存较早的天文科学建筑物。元代统一后,任用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和王恂 等进行历法改革。 郭守敬创制了新的天文仪器,然后又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天文大 地测量,在全国二十七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观测站,登封观星台就是当时的中 心观测站。著名的《授时历》就是在这座天文台上观测编制的。 观星台的主要作用在于测量太阳的影长,即所谓“测景”(影)。但历代记载都称之为观星台,可见我国古代,观星和测影常常是互相配合的。 观星台不仅 保存了我国古代圭表测影的实物,也是自周公土圭测影以来测影技术发展的高峰, 它反映了我国天文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对于研究我国天文史和建筑史都具有很高 的价值。 2.求一句关于《宫锁心玉》的诗,要很抒情的那种《宫锁心玉》中的古诗词汇总 14注:此为14收集而成,请注明出处,特别鸣谢吱以及琪同学提供部分材料,因为条件不好,并且时间并不充裕,所以难免有些遗漏和错误。 如果有遗漏,14欢迎各位提供素材;如果有错误,14恳请各位指出。最后,希望各位在回味《宫》的同时,也能够顺便看看这些不可或缺、恰到好处的古诗词。 下面开始,未按出现时间与个人喜好排序,只是按收集顺序而已,: 禧嫔娘娘想唤起皇上的回忆,在御花园里唱的歌: 《题都城南庄》(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14说:禧嫔想让皇上重新宠幸自己,特意选了一首情诗,还真是“用心良苦”啊。 冰月格格和晴川在菜地里谈到八阿哥,冰月格格念的诗: 《金缕衣》(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有花”也作“花开”) 莫待无花空折枝。 14说:这首诗的本意是劝人珍惜时间的,这里是冰月格格看晴川吞吞吐吐,不肯承认自己喜欢八阿哥,就劝晴川珍惜机会,也就是劝晴川,喜欢八阿哥就赶紧结了,别拖着。 良妃娘娘跳河之前唱的歌: 《春怨》刘方平(生卒年不详) 纱窗日落渐黄昏, 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起春欲晚,(“空起”也作“空庭”) 梨花满地不开门。 14说:这是一首宫怨诗,从第二句就可以看出,像素言最后说的,这是个金笼子,没有关住春天,而关住了想关住春天的人。虽然入了宫,皇上却从未来过,凄凄惨惨,只能如此天长地久下去。 可以说,这和良妃的处境再相似不过了,各位,如同我所说,《宫》里的每一首诗词都恰到好处。 素言准备**时,吟的词: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留醉”也作“留人醉”) 14说:虽然我弄不明白素言为什么会吟这首词,但可以产生共鸣的是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春末时节的落花,也许是素言眼中的自己。 也许她以落花暗喻自己现在落魄的处境,那时候,她脸上边流泪边冷笑的表情,让人既恨,又心疼。 小顺子给皇上喝那什么药,结果被李德全喝下去,出事了,小顺子被抓起来,禧嫔娘娘去看他时,小顺子吟的诗句: 《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柬友》(清)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故人心”也作“故心人”)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14说:这依旧是一首情诗,小顺子的经历让他更相信“人生若只如初见”。 如果想第一次见面的话,他也不会为了一个女人毁了自己的前程。可他只说了中间两句,“我是不会变的”,这也许就是纳兰词的浪漫吧。 晴川和四阿哥在观星台幽会时,四阿哥念的诗: 《长恨歌(节选)》(唐)白居易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14说:因为长恨歌实在太长,而14又是纯手打,所以就节选了四句。这里我只能解释为四阿哥引用错误,这首歌的情感基调并不是浪漫的,相反,是背叛和离别,是一个后宫女子无力的挣扎与呼喊。 也难怪晴川会不喜欢这首诗。 晴川不喜欢四阿哥的诗,四阿哥问她喜欢什么,她回词: 《车遥遥篇》(南宋)范成大 车遥遥,马憧憧。 君游东山东复东,安得奋飞逐西风。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月暂晦,星常明。 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 14说:这是许多FANS们大爱的一句,这里,晴川是彻底的痴情女子,因为词里,就算月亮不现了,星星还傻傻地等待,晴川想说,就算你离我而去,我也会一直等你。各位大可断定,直到这一天,晴川还是深爱着四阿哥的,不是吗? 良妃娘娘想拆散晴川和八阿哥,单独带着晴川,说话时说到了一句诗: 《后宫词》(唐)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熏笼坐到明。 14说:这里绝对是恐吓,**裸的恐吓,良妃娘娘引用的是一首宫怨词,它所讲述的是失宠宫女的心情,幸好晴川没被吓到,我相信她也一定不会被吓到,因为,有爱在支持着。 晴川,八阿哥,凝香,良妃娘娘聚在一起的时候,晴川边弹边唱的歌: 《楚辞越人歌》(另有一说出于《诗经》)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剧中晴川背错诗句了,这里是“日”而非“兮”)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14说:《越人歌》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明确歌颂恋情的诗歌,也是一首情诗。 “王子”这词一出就很简单了,感情就被定位为一见钟情和颇感荣幸,当然从中我们还可以知道这是暗恋。虽然并不完全符合晴川与八阿哥之间的恋情,但因为场合和身份的限制,晴川只能选择这首贬己抬人的诗,可以说,晴川对情诗的积累和把握还是很到位的。 小春和禧嫔娘娘干某些不要脸的事的时候,小春吟的诗: 《梅花》(北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14说:没什么好说的,这里纯粹是小春在展示画技。在此之前我还是很喜欢小春的,没想到他居然做那种事,唉,也怪禧嫔。 3.诸葛亮在成都的故事好不容易弄到了诸葛亮 在蜀十四年,文治武功业绩显赫,至今仍为后人景慕推崇。 不少人总爱打听, 诸葛亮 在成都住在哪里,在哪里办公,现在还有他的遗迹吗? 诸葛亮 在成都处理公务地点,先后有“左将军府 ”、“ 丞相府 ”两处。具体方位,史籍上没有记载,但可依据史料线索及成都城位置大体确定。 刘备 入川前,领左将军衔,后任荆州牧,夺取西川后,兼领益州牧。入川后住进原益州牧刘璋的州牧署(现人民南路展览馆位置),未建造新衙门,就在牧置处理军机大事。 由于左将军头衔比州牧高,所以州牧置改称左将军府。公元214年, 刘备 任命 诸葛亮 为军师将军,“ 署左将军府事 ”,即处理 刘备 的日常事务。 可见, 诸葛亮 在成都的第一个办公地点是在现人民南路展览馆所在位置。 刘备 于公元221年称帝,任命 诸葛亮 为丞相,兼“ 录尚书事 ”。 刘备 采纳 诸葛亮 意见,未修王宫,就以左将军府为皇城和王宫。“ 尚书 ”是皇帝的最高机要秘书,必然在宫内办公,所以 诸葛亮 担任丞相,但并未修建府第。 《蜀志· 诸葛亮 传》说:“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后主刘禅封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 ”侯是爵位,不是官名,“ 治事 ”只能用丞相名义发号施令。 从这则史料可见 诸葛亮 入蜀整整十年,才“ 开府 ”,即有了自己的丞相府。这时尚书令先是 刘备 临终时任命了李严(未在成都)刘禅继位后, 诸葛亮 推荐了郭攸之、费韦、董允等人管理宫中之事,所以 诸葛亮 才未在宫内办公而“ 开府召事 ”了。 那么,丞相府在哪里呢?史料虽未指明具体位置,根据封建礼制,相府应距皇宫不远,并在皇宫之南,所以大致可推定在御河外面不远处,即今人民东、西路或东、西御街处。 诸葛亮 本人崇尚俭约,丞相府修得不大,故他北伐曹魏时,“ 留府长史(相当秘书长) ”只有蒋琬 一人。 由于北伐事务繁忙, 诸葛亮 很少住在成都,故可能也未新修益州牧署。 诸葛亮 在蜀共十四年,前十年住在皇宫办公,后四年领兵北伐,回朝议事办公,住丞相府,但他在蜀期间,戎马倥偬,大部分时间是“ 貔貅刁斗阵前过,虎帐中军练夜营 ”,在军营度过的。 让我们再探讨一下 诸葛亮 的住所。历代稗官野史、游记散文都记成都有 诸葛亮 宅,有鼻有眼地载明地点有好几处。 其实,“ 宅 ”是后人加的名称。两汉[三国]时,大官的住处叫“ 第 ”,侯爵的住处叫“ 家 ”,无官无爵者的住处才叫“ 宅 ”。 诸葛亮 入川后已担任了 刘备 的军师,领将军衔,他的住处应该叫“ 军师将军第 ”,后任丞相,住处应叫“ 丞相第 ”。封武乡侯后,应叫“ 武乡侯家 ”。 这些住处应该在什么位置呢? 有人说在武侯祠东边。晋人常璩 《华阳国志 》指出“ 亮居城南田畴 ”。 “ 城南 ”可解释为城内之南,也可说是城外之南,但既有田畴,不会是城内,只能是城外。[三国]时出成都南门是锦江,锦江到武侯祠一带是锦官城,其西是车管城。 这些地方织锦造车,是工业区,不宜居住。过了武侯祠倒是一望无际的田畴,但距城又太远。 因此,前人推断 诸葛亮 的住处,可能在武侯祠以东,即过南门大桥直走,不远是田野,由此到广都县(现双流 县)一带,尽是茂林修竹的田园风光,这里建屋符合 诸葛亮 躬耕的志向。因此, 诸葛亮 建屋,很可能在这一带(即现浆洗街附近)。 又据宋代 记载, 诸葛亮 在住处修了读书台,“ 以集诸儒,兼待四方贤士 ”到唐代 ,崇奉道教 ,竟传说孔明女儿在读书台“ 白日飞升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西川节度使姓章仇名兼琼的人在读书台故址修了个道教 寺庙——乘烟观。 宋代 对乘烟观几经培修,又修了“ 葛女庙 ”。明末,观、庙尽毁于战火,但从明、清时诗句中,也可推断出位置大致在下南门大桥往前不远处。 有人说在双流 县。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 广都县(现双流 县)南一十九里有武侯宅 ”。 确切地点已不可考,也许是个别墅。 又有人说在北较场。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说“ 宋成都府衙(在今正府街)西北二里有 诸葛亮 故宅 ”并说 诸葛亮 的读书台和唐修的乘烟观都在故宅附近.清代 人附和这个说法,并明确指出故宅就在城西北角的北较场。这个说法根据不足。 第一, 诸葛亮 不可能违反礼制,在皇城北面建住处,第二,从古蜀到唐代 ,北较场一带是墓葬区,(唐禧宗时高骈扩大城区,北较场才划进城内变成街道) 诸葛亮 怎么会在墓葬区居住呢? 还有人说在正府街。 清代 一直流传的说法是 刘备 、诸葛亮 在成都的办公地点是在现正府街的成都府衙(辛亥革命后已拆除,衙址避为人民中路),其住宅也在其内,分别筑有观星台以观天象。 清代 一些怀古诗词 ,也大写特写正府街的观星台。其实完全是附会。 因古蜀、两汉、[三国]、晋、唐、[五代]时的帝王宫殿和驻蜀最高长官官衙均在皇城(现人民南路展览馆一带)。唐末宋初,皇城被焚,宋代的成都府衙才在现正府街修建,明、清两代府衙也设在这里,于是就被后人误认。 考证史料时,除了剔除封建迷信、荒诞无稽的传说外,还要注意历史真伪,避免以讹传讹。 4.描写嵩山的句子1、《嵩 山》 清/顾炎武 位宅中央正,高疑上界邻。 石开曾出启,岳降再生申。 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馨。 岂知巢许窟,多屗济时人。2、《奉和宋次道游嵩十五韵》 宋/刘敞 嵩峰三十六,皆在青云端。 宿昔望见之,恨不生羽翰。 卷脔尘土中,日月如波澜。 迩来老将至,更觉行路难。 闻君谢车徒,选胜穷峰峦。 幽深每独往,神异多所观。 若有真仙子,羽衣白玉颜。 吹笙烟雾中,举手留盘桓。 信非人间境,邈与时俗恋。 顾怀平生旧,慰以逍遥篇。 三复想在目,令人愧衣冠。 处世阔且疏,幼舆亦有言。 一丘与一壑,自谓无间然。 安得从君游,解缨弄云泉。 昏昏岁复晏,相望空长叹。 3、《嵩山十二首》 宋/欧阳修 驱马渡寒流,断涧横荒堡。 槎危欲欹岸,花落多依草。 击汰玩游鯈,倒影看飞鸟。 留连爱芳杜,渐下西峰照。 《拜马涧》 昔闻王子晋,把袂浮丘仙。 金骏于此堕,吹笙不复还。 玉蹄无迹久,涧草但荒烟。 二室道 二室对岧峣,群峰耸崷直。 云随高下起,路转参差碧。 春晚桂丛深,日下山烟白。 师英已可茹,悠然想泉石。 自峻极中院步登太室中峰 系马青松阴,蹑屣苍崖路。 惊鸟动花林,空山答人语。 云霞不可揽,直入冥冥雾。 玉女窗 玉女不可邀,苍崖郁岧直。 石乳滴空窦,仰见泬寥碧。 徙倚难久留,桂树含春色。 玉女捣衣石 玉女捣仙衣,夜下青松岭。 山深风露寒,月杵遥相应。 灵踪杳可寻,片石秋光莹。 天 门 石径方盘纡,双峰忽中断。 呀豁青冥间,畜泄烟云乱。 杉萝试举手,自可阶天汉。 天门泉 烟霞天门深,灵泉吐岩侧。 云湿颢气寒,石老林腴碧。 长松暂休坐,一酌烦心涤。 天 池 高步登天池,灵源湛然吐。 俯窥不可见,渊默神龙护。 静夜天籁寒,宿客疑风雨。 三醉石 拂石登古坛,旷怀聊共醉。 云霞伴酣乐,忽在千峰外。 坐久还自醒,日落松声起。 峻极寺 路入石门见,苍苍深霭间。 云生石涧润,木老天风寒。 客来依返照,徙倚听山蝉。 中 峰 望望不可到,行行何屈盘。 一径林杪出,千岩云下看。 烟岚半明灭,落照在峰端。 4、《游少林寺》 唐/沈佺期 长歌游宝地,徙倚对珠林。 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5、《赠嵩山焦炼师》 李白 嵩丘有神人焦炼师者。不知何许妇人也。 又云生 于齐梁时。其年貌可称五六十。 常胎息绝谷。居 少室庐。 游行若飞。倏忽万里。 世或传其入东海 。登蓬莱。 竟莫能测其往也。余访道少室。 尽登 三十六峰。闻风有寄。 洒翰遥赠。 二室凌青天。 三花含紫烟。 中有蓬海客。 宛疑麻姑仙。 道在喧莫染。 迹高想已绵。 时餐金鹅蕊。 ( 鹅蕊一作蛾药 ) 屡读青苔篇。 ( 青一作古 ) 八极恣游憩。 九垓长周旋。 下瓢酌颍水。 舞鹤来伊川。 还归空山上。 独拂秋霞眠。 萝月挂朝镜。 松风鸣夜弦。 潜光隐嵩岳。 炼魄栖云幄。 霓裳何飘摇。 ( 裳一作衣 ) ( 飘摇一作萎蕤 ) 凤吹转绵邈。 愿同西王母。 下顾东方朔。 紫书傥可传。 铭骨誓相学。6、《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7、嵩山,古老而神奇,秀丽而多姿。 主峰为东方之冠,素有仙山之祖之称说。嵩山“秀拔为群山之冠”。 北魏史学家崔鸿在《十六国春秋》里,把它称为“诸山之祖”。 嵩山是佛教名山,闻名海内外。 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雅篇》上就有“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的记载。嵩山,峰岳连绵奇崛深奥气势磅礴的风骨和形貌,曾吸引过无数文人雅士帝王将相,前来拜谒她历亿万年而修来的风骨和形貌、神韵和气质。 她荟五岳之精华,纳三山之灵气,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内蕴曾使清乾隆皇帝,以“自古山川秀,太少无穷奥”来形容嵩山的奥妙。8、嵩山被誉为我国历史发展的博物馆,儒、释、道三教荟集,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 其中有中国六最: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元代观星台。9、嵩山,东西起伏,巨龙横梁;高大雄浑,气势延长,峰顶平敞似宝幢之盖。 四周峻坂若断桥之岗,东倚省会郑州;西临古都洛阳。南靠颍水;北邻黄河。 峰连岳绵,云雾妍亮;河壮山丽,嵯峨绵敞,嵩山美景禅宗源,云雨雪飘慕名趟。那种空谷传回声的余韵,像庙宇的晨钟暮鼓空灵着你心灵底部的俗念浊气;单纯的你便会产生一种富含哲理的随想,被现实的浮华濡染得复杂的你也会变得空灵和简单;你若站在她的奇峰上极目远眺,那种天地间的浩淼与广阔,便会使一个囿于偏执与狭隘的你走出自我封闭的窠臼,遁入空灵邈远的境界。 10、嵩山太室三十六峰,岩幛苍翠,峰壁环向攒耸;峻极于天,恍若芙蓉姿隆。西有少室侍立;南置箕山面拱。 前览颍水奔流;后望黄河如虹。倚石鸟瞰,岩下峰壑开嵕;凌嶒参差,众览群峰山重。 峰间云岚瞬息,气象万种;山间峰如髻鬟,云缥舞动。11、巍巍嵩山,幽幽古寺。 山有寺而奇,寺因山而名。华夏中岳,禅宗祖庭。 “嵩高维岳,峻。 5.诸葛亮在成都的故事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却说章武二年夏六月,东吴陆逊大破蜀兵于猇亭彝陵之地;先主奔回白帝城,赵云引兵据守。 忽马良至,见大军已败,懊悔不及,将孔明之言,奏知先主。先主叹曰:“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今有何面目复回成都见群臣乎!”遂传旨就白帝城住紥,将馆驿改为永安宫。 人报冯习、张南、傅彤,程畿、沙摩柯等皆殁于王事,先主伤感不已。又近臣奏称:“黄权引江北之兵,降魏去了。 陛下可将彼家属送有司问罪。”先主曰:“黄权被吴兵隔断在江北岸,欲归无路,不得已而降魏:是朕负权,非权负朕也,何必罪其家属?”仍给禄米以养之。 却说黄权降魏,诸将引见曹丕,丕曰:“卿今降朕,欲追慕于陈、韩耶?”权泣而奏曰:“臣受蜀帝之恩,殊遇甚厚,令臣督诸军于江北,被陆逊绝断。臣归蜀无路,降吴不可,故来投陛下。 败军之将,免死为幸,安敢追慕于古人耶!”丕大喜,遂拜黄权为镇南将军。权坚辞不受。 忽近臣奏曰:“有细作人自蜀中来,说蜀主将黄权家属尽皆诛戮。”权曰:“臣与蜀主,推诚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杀臣之家小也。” 丕然之。后人有诗责黄权曰:“降吴不可却降曹,忠义安能事两朝?堪叹黄权惜一死,紫阳书法不轻饶。” 知 曹丕问贾诩曰:“朕欲一统天下,先取蜀乎?先取吴乎?”诩曰:“刘备雄才,更兼诸葛亮善能治国;东吴孙权,能识虚实,陆逊现屯兵于险要,隔江泛湖,皆难卒谋。以臣观之,诸将之中,皆无孙权、刘备敌手。 虽以陛下天威临之,亦未见万全之势也。只可持守,以待二国之变。” 丕曰:“朕已遣三路大兵伐吴,安有不胜之理?”尚书刘晔曰:“近东吴陆逊,新破蜀兵七十万,上下齐心,更有江湖之阻,不可卒制,陆逊多谋,必有准备。”丕曰:“卿前劝朕伐吴,今又谏阻,何也?”晔曰:“时有不同也。 昔东吴累败于蜀,其势顿挫,故可击耳;今既获全胜,锐气百倍,未可攻也。”丕曰:“朕意已决,卿勿复言。” 遂引御林军亲往接应三路兵马。早有哨马报说东吴已有准备:令吕范引兵拒住曹休,诸葛瑾引兵在南郡拒住曹真,朱桓引兵当住濡须以拒曹仁。 刘晔曰:“既有准备,去恐无益。”丕不从,引兵而去。 主 却说吴将朱桓,年方二十七岁,极有胆略,孙权甚爱之;时督军于濡须,闻曹仁引大军去取羡溪,桓遂尽拨军守把羡溪去了,止留五千骑守城。忽报曹仁令大将常雕同诸葛虔、王双、引五万精兵飞奔濡须城来。 众军皆有惧色。桓按剑而言曰:“胜负在将,不在兵之多寡。 兵法云:‘客兵倍而主兵半者,主兵尚能胜于客兵。’今曹仁千里跋涉,人马疲困。 吾与汝等,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险,以逸待劳,以主制客:此乃百战百胜之势。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耶!”于是传令,教众军偃旗息鼓,只作无人守把之状。 斋 且说魏将先锋常雕,领精兵来取濡须城,遥望城上并无军马。雕催军急进,离城不远,一声炮响,旌旗齐竖。 朱桓横刀飞马而出,直取常雕。战不三合,被桓一刀斩常雕于马下。 吴兵乘势冲杀一阵,魏兵大败,死者无数。朱桓大胜,得了无数旌旗军器战马。 曹仁领兵随后到来,却被吴兵从羡溪杀出。曹仁大败而退,回见魏主,细奏大败之事。 丕大惊。正议之间,忽探马报:“曹真、夏侯尚围了南郡,被陆逊伏兵于内,诸葛瑾伏兵于外,内外夹攻,因此大败。” 言未毕,忽探马又报:”曹休亦被吕范杀败。”丕听知三路兵败,乃喟然叹曰:“朕不听贾诩、刘晔之言,果有此败!”时值夏天,大疫流行,马步军十死六七,遂引军回洛阳。 吴、魏自此不和。主 却说先主在永安宫,染病不起,渐渐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日,先主自知病入四肢,又哭关、张二弟,其病愈深:两目昏花。 厌见侍从之人,乃叱退左右,独卧于龙榻之上。忽然阴风骤起,将灯吹摇,灭而复明,只见灯影之下,二人侍立。 先主怒曰:“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叱之不退。先主起而视之,上首乃云长,下首乃翼德也。 先主大惊曰:“二弟原来尚在?”云长曰:“臣等非人,乃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敕命为神。 哥哥与兄弟聚会不远矣。”先主扯定大哭。 忽然惊觉,二弟不见。即唤从人问之,时正三更。 先主叹曰:“朕不久于人世矣!”遂遣使往成都,请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星夜来永安宫,听受遗命。孔明等与先主次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来永安宫见帝,留太子刘禅守成都。 且说孔明到永安宫,见先主病危,慌忙拜伏于龙榻之下。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 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 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 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天下之望!”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 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分付毕,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 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 6.关于嵩山的资料:80元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五代后称中岳嵩山,与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共称五岳。古名为外方、嵩高、崇高。 嵩山自然景观优美,山体从东至西横卧,故有“华山如立,中岳如卧”之说。太室山和少室山各有36峰,共计72峰,峰峰有典。在72峰之外,山上还有谷、洞、潭、瀑等各类景致。夏季层峦叠嶂,满山俱是郁郁苍苍的林木;冬季雪后,漫山银装,景色佳绝。 嵩山名胜古迹遍布,其中有中国六最: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石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元代观星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