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清川

1.王维《清川田家》赏析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释义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不是吗?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傅如一)

2.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带”,围绕。

“薄”,草木丛生之地。首句化自陆机《君子有所思行》:“曲池何湛湛,清川带华薄。”

清澈的河川围绕着一片草木丛生的长长的沼泽地,归去的车马就从这里缓缓前行了。 诗人写归山,却是从川写起。

车马“闲闲”,显出诗人从容的心情,似乎这次的归隐,是他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景象。诗人并不是被逼出走,落荒而逃,也不是愤然离去。

正是这种从容的心境,才使诗人在出发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河水长流、草木繁生的平和清静之景。 附录: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这首诗是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通过描写途中所见景色抒写了作者细微复杂的心情。全诗质朴清新,自然天成。

尤其是中间两联,三四句移情于物,意象疏朗,五六句寄情于景,感情浓郁。诗人随意写来,不见斧凿之迹,却得精巧蕴藉之妙。

【注解】 《归嵩山作》诗意画①薄:草木交错曰薄。 ②去:行走。

③闲闲:悠闲,从容貌。 ④迢递:远貌。

递:形容遥远。 ⑤且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 清澈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 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 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 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整体评析】 写归隐后的闲居生活,王维是唐代第一等高手。

他擅长写景,更善于写情,写恬静的闲适之情。诗中只“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两句,就把这种境界写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

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

“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

“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

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

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

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

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诗句解析】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带”,围绕。“薄”,草木丛生之地。

首句化自陆机《君子有所思行》:“曲池何湛湛,清川带华薄。”清澈的河川围绕着一片草木丛生的长长的沼泽地,归去的车马就从这里缓缓前行了。

诗人写归山,却是从川写起。车马“闲闲”,显出诗人从容的心情,似乎这次的归隐,是他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景象。

诗人并不是被逼出走,落荒而逃,也不是愤然离去。正是这种从容的心境,才使诗人在出发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河水长流、草木繁生的平和清静之景。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流水好像懂得“我”的心意,缓缓地流淌着,陪“我”前行;黄昏中鸟儿飞回草木茂盛的沼泽,伴“我”一道回家栖息。“流水”、“暮禽”都被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有人的感情。

3.关于山和川的古诗词

一、描写山的诗句: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题西林石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维的《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二、描写水的诗句:

李白《将进酒》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三、描写山、水的诗句:

王维的《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己闲,清川淡如此。请贸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王维的《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4.关于素衣的诗句

关于素衣的诗句

1.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2.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3.正字芸香阁,幽人竹素园。

4.弊庐在郭外,素产惟田园。

5.先人留素业,老圃作邻家。

6.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7.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8.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9.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10.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11.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

12.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13.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己繁。

14

.素砾皛修渚,南?[无馀云。

15.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

16.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来?

17.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

18.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5.描述心静的古诗词

心静的诗句

1、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4、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5、一蓑烟雨任平生。

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7、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8、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9、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1、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1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4、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15、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16、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

17、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8、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9、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0、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24、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25、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6、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27、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28、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9、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30、回首向来潇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颔联运用拟人手法。(1分)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巢穴中去栖息,他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儿归。(2分)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2分)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瑟的秋山。(2分)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2分)

小题2:整首诗写景抒情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转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2分)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2分)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自然的特点。(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这道题目第二联主要用的是“拟人”的手法,第三联用的是“寓情于景”的手法,答题时按着先阐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的效果的步骤答题。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风格的考核的题目,重点是“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那就结合诗句分析哪些地方体现这种风格特征即可。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