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仪’有关的诗句汉·张衡《同声赋》:“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何处伊人来, 庭前花月夜。 思君不见君, 仪容亦老时。(自编) 下面是从各处搜2113来的5261: 白发 白居易 雪发随梳落,霜毛绕鬓垂。 加添老气味,改变旧容仪。 不肯长如漆,无过总作丝。 最憎明镜里,黑白半头时。 赠朱道士 白居易 仪容白皙上仙郎,方寸清虚内道场。 两翼化生因服药,三尸饿死为休粮。 醮坛北向宵占斗,寝室东开早纳阳。 尽日窗间更无4102事,唯烧一1653炷降真香。 鹤答鸡 白居易尔争伉俪泥中斗,吾整羽仪松上栖。 不可遣他天下眼,却轻野鹤重家鸡。 楚楚动人让人惜 仪表非凡超凡尘 若闻芳馨仪自晓回, 纤纤窈窕水上漂。 为何莲中春意动, 原是鱼儿池中笑。 仪态万方三春景, 仪质佳人此处有 仪态婀娜思难忘 仪伊红妆百媚生 紫艳映渠鲜, 仪形月丽天。 芳容微露紫云端 初入眼眸仪难忘 长裾答本是上清仪, 曾逐群仙把玉芝; 每到宫中歌舞会, 折腰齐唱步虚词。 2.带仪字的古诗词《丈人观》徐氏 早与元妃慕至化,同跻灵岳访真仙。 当时信有壶中景,今日亲来洞里天。 仪仗影空寥廓外,金丝声揭翠微巅。 惟惭未致华胥理,徒卜升平万万年。 《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肃和》张齐贤 祼圭既濯,郁鬯既陈。 画幕云举,黄流玉醇。 仪充献酌,礼盛众禋。 地察惟孝,愉焉飨亲 《仪坤庙乐章》张齐贤 祼圭既濯,郁鬯既陈。 画幕云举,黄流玉醇。 仪充献酌,礼盛众禋。 地察惟孝,愉焉飨亲。 《中和乐九章•歌中宫第五》卢照邻 祥游沙麓,庆洽瑶衣。 黄云昼聚,白气宵飞。 居中履正,禀和体微。 仪刑赤县,演教椒闱。 陶钧万国,丹青四妃。 河洲在咏,风化攸归。 《遇叶进士》贯休 文章拟真宰,仪冠冷如璧。 山寺偶相逢,眼青胜山色。 气隆多慷慨,语澹无他力。 金绳残果落,竹阁凉雨滴。 自愧龙钟人,见此冲天翼。 《题淮南惠照寺律师院》贯休 仪冠凝寒玉,端居似沃州。 学徒梧有凤,律藏目无牛。 茗滑香黏齿,钟清雪滴楼。 还须结西社,来往悉诸侯。 3.一句与四里八仪有关的古诗文.礼之用,和为贵.〖春秋〗孔丘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轲《孟子·离娄上》: 礼所以防淫,节其侈靡也.〖汉〗班固 ·略知孔子三分礼,不犯萧何六尺条.〖明〗汤显祖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春秋〗孔丘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易经》 ·君子笃于礼而薄于利.〖春秋〗公羊高 ·凡事廉恭,不得盛气凌人,自取其辱.〖宋〗朱熹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人之所以为贵,以其有信有礼;国之所以能强,亦云惟佳信与义. ———— 张九龄 4.关于礼仪的古代诗词,以及【礼与仪】的议论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所以,探讨“礼仪”,我们从中国古代对礼仪的理解开始。 “礼仪”一词,由“礼”和“仪”组成。我国古代礼仪往往既是祭祀鬼神的仪式,又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一)礼 “礼”在我国古籍中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礼仪文化。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具体来说,“礼”大致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1.礼是安邦定国之根本 《左传·隐公十五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左传·昭公十五年》云:“礼,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云:“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国语·晋语》云:“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 《论语·先进》云:“为国以礼。”《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云:“民之所由行,礼为大。 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礼无以辨明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之疏数之交也。”《礼记·庙礼上》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道备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荀子·大略》云:“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礼记·礼器》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 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礼起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是安邦定国之根本。 在我国古代是包括法律、道德伦理在内的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2.礼通理 《礼记·促尼燕居》云:“子曰:‘礼也者,理也。 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 ’《疏》云:“理,谓道理,言礼者使万事合于道理也。”《礼记·乐记》又云:“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管子·心术上》亦曰:“礼者,谓之有理。” 礼通理,它有道理、事理的意思。 元曲《儿女团圆》中说:“这个孩子无礼,心肝儿般知重他哩。”元曲《玉壶春》中又说:“这穷厮无礼。” 这里“无礼”都是指的“无理”。《广韵》又云:“礼,得其事体也。” “得其事体”就是知其事理的意思。 3.礼是对人的尊敬和礼貌 《礼记·月令》云:“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这里的“礼”,作“尊敬”解。《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云:“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爱实者礼之。” 这里也作“尊敬”解。元曲《竹叶舟》中说:“这秀才不礼我也。” 也就是“这秀才不尊重我”的意思。 4.礼指礼物 《礼记·表记》云:“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 ’《注》云:“礼,谓挚也。”《疏》云:“礼,谓贽币也,贽币所以示己情,若无贽币之礼,不得相见。” 《礼记·杂记下》云:“执事不与于礼。”《注》云:“礼,馈奠也。” 引文中的“礼”,说的都是礼物。前者说民间往来相见,都要送礼物,“无礼不相见”。 后者是说在丧礼上送的礼物太重,所以才不敢收受。 5.礼指仪典、仪式 “礼”起源于祭祀,最初就是一套祭祀仪式,后延伸为为了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典、仪式。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提到了当时朝廷举行的五种主要仪典: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一般称之为“五礼”,指的都是有一定规模、规格和程序的仪式行为规范。至于在民间,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的婚礼、丧礼、寿礼,以及为了招待客人而举行的宴饮,也同样有一定的规模、规格和程序,约定俗成,主要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历来也都称之为礼。 在这里,礼、仪很难区分,礼就是仪。上面五个方面,严格说来还不能涵盖中国古代关于“礼”的所有意义。 柳诒徵说:“故中国古代所谓‘礼’者,实无所不包,而未易以一语说明其定义也。”法国启蒙主义学者孟德斯鸠对中国古代的“礼”似乎有更通俗而深刻的表达,他说,“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他们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 中国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了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中国人把整个青年时代用在学习这种礼教上,并把整个一生用在实践这种礼教上。 文人用之以施教,官吏用之以宣传,生活上的一切细微的行为都包罗在这些礼教之内,所以当人们找到使它们获得严格遵守的方法的时候,中国便治理得很好了。”孟德斯鸠以一个西方人的身份来观察中国文化,说中国人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可谓一言中的。 不仅如此,还有制度、教育,都混在了一起。 “礼”在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又辐射到了国家政治和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 (二)仪 “仪”在古代,其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很多时候都同“礼”。 5.含有‘翠'和‘仪'的诗句或文言文【含翠】诗词引用: 李白《野田黄雀行》-游莫逐炎洲翠,栖莫近吴宫燕。 骆宾王《棹歌行》-写月图黄罢,凌波拾翠通。 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明〗顾炎武 - 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白居易《长恨歌》 -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战国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 -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含仪】诗词引用: 刘禹锡《飞鸢操》-鹰隼仪形蝼蚁心,虽能戾天何足贵。 张九龄《奉和圣制幸晋阳宫》-霸迹在沛庭,旧仪睹汉官。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曹植《洛神赋》 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战国〗荀况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诗经《鸤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