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的没落

1.宋词什么时候兴起和衰败的

你说的是宋词,当然是兴起于宋了。

严谨的说法是:词这种文学样式的兴衰过程? 词起于隋唐时期,具体时间点学界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来源于六朝的清商乐,比如《子夜歌》、《西洲曲》等,这些六朝民歌其源头是汉乐府,陈后主、隋炀帝、李白都采用过这些诗歌样式写过作品。这种形式的诗歌,因为是用来演唱的,为了配合音乐的节奏,逐渐加入了“泛声”、衬字来凑成音节,慢慢变得长短不齐了,就是词的初起样子。

看现在的唐诗中的白居易的《忆江南》、张志和《渔歌子》、戴叔伦《调笑令》等,就是这样。还有一说是起于隋唐时从西域传入的胡乐——隋唐燕乐,在唐的繁荣经济社会中,歌楼酒肆发达,王公贵族宴饮,行酒令唱小曲,其歌词由唐代的绝句逐渐发展到句式长短不齐的声诗,就是词的起源。

唐代代表性的词作,李白的《忆秦娥》、《菩萨蛮》、杜牧的《八六子》,都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作品了。所以,说词起源于隋唐的肯定不错的,但具体到这一时段的那个时间点,不能定论。

到了五代时候,西蜀和南唐两个小国由于局势相对安定,经济繁荣,词迅速发展繁荣,出现了大批名家名作,西蜀的温庭筠、韦庄以及文人词总集《花间集》照射出夺目的光华;南唐的君臣唱和,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及宰相冯延巳写了很多名作,尤其是后主李煜《虞美人》妇孺皆知。 进入宋,词沿着南唐词风进一步发展,宋初的欧阳修、晏殊、张先、宋祁等人都学南唐词风,所以今天看到的词作有些说是冯延巳的,有的说的欧阳修的,就是风格太相似不能分辨的缘故。

柳永的词作把原来的小令变成了慢词,就是说把词写长了,内容加多了,就增加了词的表现力。苏轼的出现,又在词的品格上提升的词的品味,纠正了柳永写青楼妓馆的恶趣味,转而表达士大夫的怀抱、胸襟、理想追求等等,这就是词的豪放之风的开始。

而另一方面的词的婉约也在继续繁荣发展,一大批名家词手如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令人瞩目。 到了南宋,词风发生了巨大变化。

因为北宋灭亡,所以南宋的士大夫都有很强的亡国之痛,许多人开始抛去词的中的风花雪月的婉约一面,而接过北宋大家苏轼开启的豪放大旗,不写小儿女之情,而强调家仇国恨,抗金复国,这里面最成功的就是辛弃疾,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内容,提高了其境界,后人把他和苏轼并称“苏辛”。但同时也要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单纯的,而是个复杂的过程。

在辛弃疾横空出世的时候,词坛也还有婉约一派的影响,那就是姜夔追求“清空骚雅”的风格,看破世事,追求出尘脱俗的清雅;另外吴文英词追求华美而意像迷离,“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这些大家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从北宋到南宋,词已经从当初朗朗上口的可以演唱的作品变成了纯粹的案头文学,很多词连作者本人都不能演唱了(姜夔是个例外,他本人是一代大音乐家,自度曲都旁标乐谱)。

变成了案头文学,在大众中的影响就小了。 所以,宋代灭亡,进入元代,只有宋的一批遗民还在写词,比如张炎、王沂孙、周密等,但影响有限。

元代的文学样式就由活泼口语化的、受民众欢迎的曲所占据。戏曲在元代大发展,市民文学的小说大量涌现(是受茶馆说书的影响)。

到了明代,词在士大夫中还在写,但只是少数人小圈子里的交流了,且明词品格低劣。 但到了清代,词却再次兴盛,号称“清词中兴”。

我们熟悉的纳兰性德的《饮水词》,还有几个词派:阳羡词派——学苏轼、辛弃疾一脉的风格;浙西词派——学姜夔、张炎的清空骚雅,稍后的常州词派,就把词的创作和清代学术结合起来,赋予了词更多的意义,追溯词的源头到了《诗经》,具体创作对宋词做了一个概括总结:先学南宋,在学北宋,具体推尊几位名家:周密、吴文英、辛弃疾、周邦彦,以周邦彦为最高。 以上是简略的词史演变。

2.诗词在唐宋达到巅峰之后,为何之后就慢慢没落

唐诗宋词,每一种艺术达到巅峰都有一个累积、演变、成熟的过程。在唐朝,国力强大,为文化的兴起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那时候的唐朝已经不是简单的汉族延续,而是汉胡互代的民族共体。人杰地灵,海纳百川,形成了唐朝恢宏的文化气氛。

唐朝的文学兴起也和当时的掌管者有关,很多的君主都是诗词和书法的爱好者,国力强,百姓生活安定,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文化需求的市场也更大。

唐朝已经把诗词研究的非常的完善,可以说在诗方面,在唐朝达到了巅峰,宋人也通过新的模式让诗词达到了新的高度,每一个高度的累加,后面想要超越几乎是越来越难,后面出来的元曲,白话诗同样也是显得没有光辉。

是模式的不同让诗词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如果在换一种方式或者一种模式去理解和超越唐宋的诗词那几乎是不可能,因为唐宋后的几个古朝代并没有唐宋那时候的浓郁文化氛围。

唐宋的诗词达到了巅峰,也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人,很多人课本都需要默写背诵唐诗宋词,这种文化的传承非常的重要。换个说法,直到现在诗词并没有没落,只是换了另外一种方式留存在现在的生活中,比如影视剧,综艺朗诵等等。

在唐宋时代后,新创造的诗词很少,到了现代几乎可以说没有什么创作了。但是巅峰就是巅峰,一个可以达到巅峰层级的事物是不会被忘记的。

3.诗词衰落了:书画为什么能兴盛

相比于中国古代,旧体诗词是大大的衰落了。

现在,我们很难指望再出现李白、苏东坡这样的诗人、词人,也很难看到有人用创作旧体诗词的方式抒发情感,甚至,闹得清平平仄仄的人也很少了。旧体诗词的生存空间,主要收缩到了中小学生的课本和考卷之中。

相比于近百年前,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京剧、昆曲等中国经典艺术样式,也大大的衰落了。专业昆曲演员们开始进入地铁表演,优秀的专业演员们即便进入了有财政补贴的专业团体里,也只能拿很有限的收入。

很难想像,京剧演员们可以通过自由职业身份获取物质上的可观报酬。中国画就不一样。

大量画中国画的画家们,如今享受着“春天在这里”的美妙生活。这个行业里有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依靠任何人发工资,可以生活得相当富裕。

就说南京的老中青年画家中,每平方尺卖几十万元的画家一直存在,卖十多万元的画家也有两位数,卖几千元的就相当多了。一些灵光的国画专业的在校学生,依靠作品和营销,每年十多万元的收入也是有的。

前面两类书画家,人们比喻他们是“印钞机”。

4.形容没落的诗词

出自唐代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5.为什么诗会在宋朝衰落

诗歌并没有在宋朝衰落,只是宋朝的诗歌不如唐诗。

宋词的出现,对诗歌造成了冲击,宋朝的宋词比诗更加繁盛。一来诗歌到了唐朝中后期,形式体裁相对固定,给群众和当时的文人造成了审美疲劳,唐诗因此革新为宋词。

钱钟书先生认为“唐诗优于宋诗,唐宋诗词水平远远高于元明清三朝的诗歌。”唐诗注重抒情,宋诗强调说理。

钱钟书概括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缪钺说“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严羽则认为唐诗“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所以唐诗高于宋诗。

从读者爱好方面讲,抒情重于说教,从创作方面谈,该说理还得说理,唐宋诗歌各有所长。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