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丽君和蔡琴唱过的古词邓丽君唱过的古诗词缠绵婉转,声音又甜美,很小的时候听过,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1. 在水一方(出自《诗经·秦风·蒹葭》)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下佛, 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足迹. 却见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 2 何日君再来 好花不常开 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 泪洒相思带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 请进点小菜 人生能得几回醉 不欢更何待 停唱阳关叠 重擎白玉杯 殷勤频致语 牢牢抚君怀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 请进点小菜 人生能得几回醉 不欢更何待 3.独上西楼(出自李煜的相见欢词)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4.几多愁(出自李煜虞美人词) 谭健常曲;邓丽君演唱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 但愿人长久(又作明月几时有)(出自苏轼水调歌头词) 梁弘志曲;邓丽君演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6.人面桃花(出自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是对人常带三分笑 桃花也盈盈含笑舞春风 烽火忽然连天起 无端惊破鸳鸯梦 一霎时流亡载道庐舍空 不见了卖酒人家旧芳容 一处一处问行踪 指望着劫后重相逢 谁知道人面飘泊何处去 只有那桃花依旧笑春风 7.去年元夜时(出自宋·欧阳修的生查子词)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8.相思泪(出自李煜相见欢词)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留人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9.思君([宋]李之仪卜算子词)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其他的还有像红豆、君心我心、一帘幽梦等 2.邓丽君和蔡琴唱过的古词邓丽君唱过的古诗词缠绵婉转,声音又甜美,很小的时候听过,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1. 在水一方(出自《诗经·秦风·蒹葭》)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下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2 何日君再来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人生能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停唱阳关叠重擎白玉杯殷勤频致语牢牢抚君怀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人生能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3.独上西楼(出自李煜的相见欢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4.几多愁(出自李煜虞美人词)谭健常曲;邓丽君演唱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 但愿人长久(又作明月几时有)(出自苏轼水调歌头词)梁弘志曲;邓丽君演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6.人面桃花(出自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是对人常带三分笑桃花也盈盈含笑舞春风烽火忽然连天起无端惊破鸳鸯梦一霎时流亡载道庐舍空不见了卖酒人家旧芳容一处一处问行踪指望着劫后重相逢谁知道人面飘泊何处去只有那桃花依旧笑春风7.去年元夜时(出自宋·欧阳修的生查子词)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8.相思泪(出自李煜相见欢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9.思君([宋]李之仪卜算子词)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其他的还有像红豆、君心我心、一帘幽梦等。 3.谁知道《蔡琴如梦令歌词》是李清照的词吗在全运会的开幕式上,伴着大屏幕上的翠柳、荷花,蔡琴将李清照的名作《如梦令》演绎得如梦如幻,虽然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但她的歌声依然在观众中赢得了强烈的反响。近日蔡琴表示,她对于这首歌也是爱不释手,在明年将推出的全新演唱会上,希望这一新作能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据全运会开幕式的执行总导演刘冠麟透露,在这首由张宏光作曲、吴彤配器的歌曲完成后,创作团队也曾找过一位女高音来试音,然而创作团队发现其声音不能把李清照词中的缠绵悱恻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需要一个更温暖、更知性、更有历史感的声音”,于是刘冠麟想到了蔡琴。而当歌曲小样传到台北之后,蔡琴一听就大为倾心,当即回话说:“我宁愿不要酬劳唱这首歌,条件只有一个,希望能把它收录到我正在创作的新专辑中。” 如梦令 - 蔡琴词:李清照 曲:张宏光 演唱:蔡琴 配器:吴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4.蔡琴《渡口》歌词是哪个作家的诗歌改编的蔡琴《渡口》歌词是直接用了席慕蓉的诗歌。 《渡口》是席慕蓉创作的一首诗歌,全诗展现了作者在渡口送别好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蔡琴《渡口》首次发表于1982年《再爱我一次》专辑,歌词如下: 《渡口》 词:席慕蓉 曲:杨弦 编曲:江建民 演唱:蔡琴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从此生根 华年从此停顿 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 渡口旁找不到 一朵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 渡口旁找不到 一朵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 5.唐诗宋词的比较唐诗和宋词相比,有何异同同:都属于古代诗歌范畴,唐诗中的律诗和词都有严格的格律。 异:一是朝代不同,分别是唐和宋;一是题材不同,分别是诗和词。对于第二点,大致说一下:诗分律诗和古风两类。 律诗大约开始出现于南北朝,盛行于唐,有严格的格律,字数和句数都有严格的规定。例如七律、五律、七绝、五绝等,分别是八句每句七字、八句每句五字、四句每句七字、四句每句五字等。 古风没有严格的格律,字数和句数也不规定。如白居易的新乐府就属于古风类,名作有我们熟悉的〈卖碳翁〉等。 词又叫长短句,句子长短不齐,但并不是自由诗,在每一个词牌下,对于字数、句数、压韵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故作词又叫“填词”,即根据词牌的规定填出词。 6.求几首宋词的歌曲除了邓丽君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另外三首没见过。 强烈向你推荐邓丽君专辑《淡淡幽情》,首首堪称千古绝唱 歌曲名 1 独上西楼(李煜词) 2 但愿人长久(苏轼词) 3 几多愁(李煜) 4 芳草无情(范仲淹) 5 清夜悠悠(秦观) 6 有谁知我此时情(聂胜琼) 7 胭脂泪(李煜) 8 万叶千声(欧阳修) 9 人约黄昏后(朱淑真) 10 相看泪眼(柳永) 11 欲说还休(辛弃疾) 12 思君(李之仪) 问世间情是何物 87版红楼梦歌曲,均为曹雪芹词,王立平曲,陈力演唱:《枉凝眉》,《红豆词》,《葬花吟》,《叹香菱》,《秋窗风雨夕》,《题帕三绝》《晴雯歌》,《紫菱洲歌》,《聪明累》,《分骨肉》 杨小琳的专辑《绿蓑衣》 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李清照词) 罗文的《满江红》(射雕插曲,岳飞词) 甄妮:四张机(射雕插曲) 李叔同《送别》 杨洪基《滚滚长江东逝水》 (三国演义片头) 其他还有: 邓丽君的《在水一方》、《人面桃花》 张德兰:寄人、问世间、你侬我侬 唐朝乐队:梦回唐朝、月梦 冯小泉:中华民谣、秋水长天 毛宁 《涛声依旧》(张继《枫桥夜泊》)《大浪淘沙》 廖百威《白云深处》 李进 《巴山夜雨》 吴涤清《烟花三月》《朝云暮雨》 徐小凤《别亦难》 周杰伦《东风破》(原词 是苏东坡的) 梅艳芳《静夜思》 姜育恒《梅花三弄》 黄沾:沧海一声笑 成龙:男儿当自强 黄安:新鸳鸯蝴蝶梦 周传雄:寂寞沙洲冷 蔡琴:出塞曲 7.宋词与元曲有什么区别词: 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代的词最兴盛,所以文学史上有“唐诗”和“宋词”之称。 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词大致可分小令、中调和长调。 元曲: 是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体裁之,它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区别 : 1.宋词的限制太多,元曲是很活的,像是一个"亮"字,随便一放在句尾,不需要旋律,光是字面上,就有它的音乐性。 2.格律式也有很大的区别。 8.蔡琴与杨德昌为什么离婚“感情确已破裂”是实体性规定,是准予离婚的法定条件。“调解无效”则是程序性规定,不能视为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调解无效的案件,许多是感情确已破裂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调解无效”是“感情确已破裂”的一种反映。而有一些离婚 离婚的形象图案件,虽然是“调解无效”,但并非是“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调解工作中,往往存在着力与不力,深入与不深入等差别,直接影响着调解效果。多年的民事审判实践说明,“调解无效”和“感情确已破裂”的含义不完全相同,“调解无效”并不都等于“感情确已破裂”。因此,不应当把“调解无效”作为认定“感情确已破裂”的根据。在审判实践中,既不要把“感情确已破裂”与“调解无效”完全等同起来。也不要把“调解无效”简单地作“感情确已破裂”的标志。更不要把“调解无效”作为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只是“感情确已破裂”。 9.宋词和元曲的区别简单一些,用自己的话写通过百度文库查找可得;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宋、元时,代有新变,诗之余为词,词之余为曲,各相争雄[1](P14)。 唐诗基本上是五、七言诗,词、曲则都是长短句。 而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最后两个阶段是词与散曲。 词与散曲在本质上都属于诗,它们和诗一样,有着大体相同的渊源;其发生和发展都和音乐密切相关;它们都既可唱可咏,又同样要倚声填词,合辙押韵,讲究形、音、意的俱现。 词与散曲原本都是“民间物”,属于民歌一类,久已有之。其曲调,依民族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时代的改换而有所变迁。 它们的发展规律正所谓“人民创造,文人加工,新陈代谢。”词和散曲产生后都走了一条由俗到雅,由民间而人文人的道路。 如同鲁迅所说:“词曲之始,也都文从字顺,并不艰难”,“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 虽然宋词与元曲都脱胎于诗,但二者的风格却大相径庭。 宋词现存二万余首,元散曲传世之作仅有小令三千八百余首和套数四百五十余套。从风格上看,宋词较为多样化:豪放的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清旷的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愤激的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典雅的如姜夔《点绛唇》、婉约的如李清照《声声慢》,艳丽的如贺铸《薄幸》等等,其中,以高雅含蓄之作居多。 散曲的风格也较多样,但以通俗畅达为主,力求痛快淋漓,较多地保留着民间俗曲的某些特色。 词贵雅,曲尚俗 词,这种文体萌芽于初盛唐,在两宋时发展到顶峰,是宋代文学的灵魂,词在最初形成时便具有了柔婉妩媚的风格,追求清空雅正之美。 黄庭坚在为晏殊的《小山词》作序时,说这些词“媳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之句法。 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 又说:“其乐府可谓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晁无咎也称赞晏叔原的词“风调闲雅”。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的风格标准是要求“雅”。要做得怎么样才算是“雅”呢?黄庭坚举出的要求是“寓以诗人之句法”。 《乐府雅词》中讲到选词的标准是“涉谐谑则去之”。 这表示他以为谐谑的词就不是雅词。 詹傅为郭祥正的《笑笑词》作序,他以为“康伯可之失在诙谐,辛稼轩之失在粗豪”,只有郭祥正的词“典雅纯正,清新俊逸,集前辈之大成,而自成一家之机轴”。这里是以风格的诙谐粗豪为不雅了。 《花庵词选》中评论柳永的词为“长于纤丽之词,然多近俚俗,故市井小人悦之”。 又评万俟雅言的词是“平而工,和而雅,比诸刻琢句意而求精丽者,远矣”。 他又称赞张孝祥的词“无一字无来处,如歌头、凯歌诸曲,骏发蹈厉,寓以诗人句法者也”。这里又以市井俚俗语为不雅,琢句精丽为不雅,词语不典为不雅,而又归结于要求以诗人的句法来作词[2]。 词既以雅为最高标准,于是周邦彦就成为雅词的典范作家。他的名篇《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作为爱情词来说,它的构思比较别致,有新的角度。 这主要表现在场景的布置与细节的选择上。作者没有选取离别相思之类的场面,也没有选取别后重逢惊喜的一刹那,而只是通过“并刀”、“吴盐”、“新橙”、“锦幄”、“兽香”这样一些比较简单的道具布置出一个安恬静谧的环境,然后再通过“破新橙”、“坐调笙”和“低声问”这样的动作以及“不如休去”这样的对话,表现相互爱恋与深情体贴。 有了这样的道具和布景,有了这样的动作和心绪,就把词中所反映的爱情关系提到一个格调比较高雅的境界,洗净了爱情词作中常见的那种脂腻粉浓、市尘儇薄的庸俗气味[3]。清沈谦在评论这首下片几句时说:“言马,言他人,而缠绵偎依之情自见。 若稍涉牵裾,鄙矣。 ” 元曲是中国古代诗歌最后的辉煌,被称为元代最佳之文学,语言自然明快,反映生活图景鲜明生动,长于刻画人物,表达情感,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和市井气息。 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很大的自由度、很强的表现力,很高的艺术性。完全可以与唐诗宋词媲美。 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简单的图景,来表现与曲作合拍的意境。 元曲是对宋词“雅文化”的颠覆,是“俗文化”的肇始。 王国维说:“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运用新言语”。“古代文学之形容事物也,率用古语,其用俗语者绝无。 又所用之字数亦不甚多。独元曲以许用衬字故,辄以许多俗语,或以自然之声音形容之。 此自古文学上所未有也。 ”王氏说的是剧曲,但散曲也不例外。 一般地说,元人的运用口语,在剧曲中比在散曲中更为多些。但元代的散曲家,多数仍以善用口语见长,如卢挚、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乔吉、徐再思、查德卿、刘廷信等人。 “曲尚俗”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说选词造句要尽量口语化,不要像诗词那样过于浓缩、过分雕琢;另一方面允许甚至提倡方言土语、俚俗语言入曲。 这样就使散曲在文学情态上与诗词有了明显区别,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生活化一些。 由于俗与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