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讲解唐诗 讲解唐诗1.关于如何讲解古诗每一首古诗都更多体现诗人对当时世界的认知和看法,在每一首诗里面,作者会用几句或几个关键字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反映作者的性情、阅历,尤其是个人品格和文学功底更为突出。有相当一部分诗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汉唐时的边塞诗就是最好的例证。 当诗人把诗词创作与普通人民大众的生活、与当时的时代、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或歌颂人民的勤劳善良或表达对战争战乱的厌恶,这就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辛弃疾、高适、岑参、龚自珍等就是这方面代表人物。 有的属于“小资”派的诗人,仅表达个人或腐朽或繁华的小资生活,尽管辞藻华丽,流传范围就要小得多。 有的诗人文学功底好但与世无争,所写诗词意境美好也能流传千古,如柳永等。 这是我对古诗和诗人的一点看法,供你参考。 2.100分求两首唐诗的解释【期尽】鲍溶【期尽】 鱼锁生衣门不开,玉筐金月共尘埃。 青山石妇千年望,雷雨曾知来不来。 注释: 鱼锁:古时的“门闩(门栓)”、锁、钥,都喜做成鱼形。 据说是因为鱼眼白天晚上都不闭上,能很好地守护人家的原故。第二首里面的“鱼钥”也是同样的道理。 玉框:据我的理解,是说女主人公的妆奁,用来装梳妆用品的。“玉”是随意说的,并非真是玉作的“框”。 金月:两样是我的理解,指梳妆的圆镜。 青山石妇:同意舒晓玲的解释。 诗的题目“期尽”:期,期盼;尽,尽头。可解释为“无尽的期盼”。 好像就是专写神女的: 她锁住门,不再回到屋里去,也无心梳妆打扮 她长久在江边伫望,人化作石人,锁长满青苔,妆台积满尘埃 望断长江的尽头,不见夫君的归影 恐怕只有巫山的雷雨,才知道他会不会回来 李商隐【南潭上亭以疾后至因而抒情】 聊应召,谢傅已登山。 歌发百花外,乐调深竹间。 鹢舟萦远岸,鱼钥启重关。莺蝶如相引,烟萝不暇攀。 佳人启玉齿,上客颔朱颜。肯念沉痾士,俱期倒载还。 注释: 南潭上亭:作者与朋友约聚的地方,是临江的。 宴集:宴饮、聚会。 马卿:汉司马长卿,即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晚年多病。 作者在诗中提到的人物是虚指的,下文的“谢傅”也是如此。 谢傅:谢傅即谢安(公元320-385年),字安石,东晋宰相。 尝隐居东山多年,四十余岁重又出山,临危受命,功成于“淝水之战”。“东山再起”这一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隐士典故即典于此。 鹢舟:鹢,像鹭鹚的鸟;鹢舟,在船头雕刻有“鹢”的形象的“舟”。 萦远岸:在遥远不知名的岸边萦系着。 烟萝:一种藤蔓。 颔:点头称是。 沉痾:经久不愈的疾病。 倒载:返程。 载,车船载人。 译诗: 马卿勉强应我的召唤来了, 谢傅却逃进了山中,聚会中 歌声发自百花外, 乐奏调音深竹间。 鹢舟萦系在远岸何处? 我猜想那归舟的锁钥已开启重关。 我还知道:要是有莺蝶相引, 我的朋友就不暇去攀烟萝。 佳人启玉齿欢歌一曲, 引得上客颔首称赞——满脸红颜。 我的朋友肯念我沉痾之人, 我希望他们都能回来看我。 说明:大部分是准确的,有的是猜度,但肯定不伤原意。 舒晓玲学妹的理解也很到位。 只是有些典故不明确。 。 3.怎样讲解古诗词主要围绕以下四点: 要找到诗题诗眼;要善于引用典故;要体会运用修辞;要深化理解意境;就以上四点做如下解释: 【诗眼题眼】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典故引用】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修辞手法】 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深化理解】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4.牧童的解释牧童古诗的解释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衰衣卧月明'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回答者:棋之韵妻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2-26 16:57 ,《所见》的大意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这首诗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5.古诗解释谁给我几首古诗,要有解释和注释,还要翻译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呜。 赏析: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 前两句极力描述大雨的气势:黑云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呜,大雨倾盆。 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景象:雷雨过后,草色更青,池塘水涨,蛙声一片。 晓 日 [唐朝]韩偓① 天际②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③日观④三更后,首送金乌⑤上碧空。 【注释】 ①韩偓:(842-923) 字致尧,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人。 ②天际:天边。 ③须:等到。 ④日观:泰山东南山顶名日观峰,为观日出处。 ⑤金乌:太阳,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为三脚乌。 【赏析】 正值日出之时,诗人于晨间立于江边,天东边,朝霞映入江中,水面上似有万条金蛇在舞动着;红日彤彤,江水澹澹,一时间,天地似乎都染成了红色;的确,在江边观日,每当红日喷簿而出,霞光万道时,那气势,那感受,真令人心潮澎湃。 山中景 释英 六月山深处,松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尘飞。 赏析:把炎炎夏天,深山中阴凉无比,城池里炎热难当的景象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6.我是初中学生 如何讲解古诗每一首古诗都更多体现诗人对当时世界的认知和看法,在每一首诗里面,作者会用几句或几个关键字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反映作者的性情、阅历,尤其是个人品格和文学功底更为突出。有相当一部分诗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汉唐时的边塞诗就是最好的例证。 当诗人把诗词创作与普通人民大众的生活、与当时的时代、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或歌颂人民的勤劳善良或表达对战争战乱的厌恶,这就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辛弃疾、高适、岑参、龚自珍等就是这方面代表人物。 有的属于“小资”派的诗人,仅表达个人或腐朽或繁华的小资生活,尽管辞藻华丽,流传范围就要小得多。 有的诗人文学功底好但与世无争,所写诗词意境美好也能流传千古,如柳永等。 这是我对古诗和诗人的一点看法,供你参考。 7.求好的著名的古诗(有解析)初一用老师让我们每人讲一首古诗啊..要作品:题西林壁 体裁:七言绝句 年代:北宋 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侧:侧面。 各不同:不相同。 直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 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 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这里不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长年云雾缭绕,烟雨弥漫。 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唐朝诗人钱起这样写道: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 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 然而北宋大诗人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 于是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在这里,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体认庐山本体。 你看,他从横里看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 无论是从远处望,近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 然而苏轼并没有象其他诗人那样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