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述怀魏征

1. 唐诗述怀

唐诗述怀

1.唐诗《述怀》的全诗意思是

述怀[一]

[二] [三]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

[四] [五]

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

[六]

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

[七] [八]

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

[一]题一作 《出关》。这诗作于唐高祖(李渊)初称帝时。当时魏徵投唐未久,在统一战争中

自己要求有所贡献,所以请命赴华山以东地区,说服李密的旧部。诗中写作者的抱负和旅途的艰险以

及重意气、报主恩的思想。

[二]这两句说当群雄在国中争夺政权的时期,自己弃文就武,投入战争。“逐鹿”,比喻争夺

政权。《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喻政权。“投笔”,东汉班超

年轻时曾为抄写文书的小吏,一天,他投笔长叹道: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哪能长期在笔砚间讨生活

呢(见《后汉书·班超传》)!这里借班超故事自喻。“戎轩”,兵车。“事戎轩”,即从军。

[三]“纵横”,战国时苏秦、张仪在列国间游说。苏秦主张齐楚等六国联合抗秦,就是“合纵”

之计:张仪宣传诸国听命于秦,就是“连横”之计。苏、张因此被叫做“纵横家”。这里指自己曾向

李密献策。“不就”,无所成就(指献策不被采纳,以至失败)。“慷慨”,指为国效力的壮心豪气。

[四]这两句叙投奔李渊和奉使安抚山东。“杖策”,手持马笙,也就是说赶着马。“关”,指

----------------------- 页面 3-----------------------

潼关。

[五]这两句用终军和祁食其(音异忌)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说明所负使命的性质。“请

缨”,西汉人终军出使南越,他向汉武帝作豪语道:“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见《汉

书·终军传》)就是说只要一根绳索就把南越王牵来,后来终于说服南越王降汉。

“凭”,依。“轼”,车前横木。“凭轼”,就是驾车而行的意思。“下”,降服。“东藩”,

东方属国。汉初郦食其说降齐王田广,“凭轼下齐七十余城”(见《汉书·郦食其传》)。

[六]这四句写旅途的景况。“郁”,阻滞。“纡(音迂)”,曲折。“郁纡”,是形容山道曲

折难于前进,也是形容心情不舒之词。(曹植《赠白马王彪》:“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

“陟(音志)”,登。“岫(音袖)”,山。“出没”,时隐时现(山岭有时隔断视线)。

[七]这四句说途中艰险的景象怵目惊心,但是由于想着要报答唐主以国土相待的恩情,并不畏

惧。“伤千里目”,言远望心伤。《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九逝魂”,屈原《哀

郢》:“魂一夕而九逝。”“九逝”,言精神不集中。“逝”,一作“折”。汉代益州有险地名九折

板 (见《汉书·王尊传》)。“九折”言道路曲折迂回。此处作“九逝”或“九折”都可以通,但与

“魂”字相连,作“九逝”较妥。“惮”.怕。“国士”,一国范围内的杰出人物。魏徵曾勉励别人说:

“主上既以国士见待,安可不以国士报之乎?”(见《旧唐书·魏徵传》)

[八]这四句表明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思想。“季布”,楚汉时人,以守信用著名。《史记。季

布传》引楚谚:“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侯赢”,战国魏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救赵,

侯赢因年老不能随行,但表示要杀身以报,后来果然照他的诺言做了。“意气”,这里即指有诺必践、

有恩必报的精神。古乐府《白头吟》:“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那“意气”也相似,不过那是

属于夫妇之间,这是出于君臣之际。“功名”,功勋和名声。

2.唐诗述怀作者 魏徴译文

述怀

作者:唐·李频

望月疑无得桂缘,春天又待到秋天。

杏花开与槐花落,愁去愁来过几年。

述怀 魏征

中原初逐鹿, 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 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 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 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 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 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 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 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 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 功名谁复论。

《述怀》又作《出关》,是魏征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抒情诗的名篇。翻译如下:

前四句:

中原群雄争夺天下的时候,投笔从戎,弃文从军,心中有纵横计(苏秦张仪之雄才)但是却没有人欣赏,但是仍会激昂慷慨,壮志不灭。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自告奋勇出潼关去安抚山东的雄姿,并表现所负使命之重大。“杖策”句透露出他投奔李渊时的果断和义无反顾 :“驱马”句又传达出其奉使安抚山东时的豪迈、敏捷和急迫之态。

“请缨”等二句,则用汉终军和郦食其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表明所负使命的性质之非同凡比。“请缨”句:以汉终军自喻。西汉时终军自请安抚南越,他向汉武帝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意思是只要一根绳索就可把南越王捆来,后来终于说服南越王降汉。“凭轼”句:以郦食其自喻。“系”、“下”二动词轻捷活脱,生动地表现出其安邦定国的宏图大志,蕴含着大唐江山的辟建就在此行之意,显示了诗人卓越的政治远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四句,表现的是想象中出关后征途的艰险景况。“郁纡”等二句,是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所以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反衬出抒情主人公心情因任务艰巨而起伏不平。“古木”等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古代森林里寒鸟悲啼,深山夜间猿猴哀鸣,构成了一幅深山老林的凄寒图景,同时也暗寓了诗人告别唐主后心情的孤寂。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既伤”二句既表现对故国的怀念又蕴含任务特殊而艰巨,个人吉凶未卜之意。伤千里目:是说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

“岂不惮”意为有所惮,如同不掩饰自己的感伤一样,不但无损于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反增加了人物性格的立体感和丰满感,更突现了他重意气、报主恩的心灵之纯真。

最后四句“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是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思想。这里,诗人以季布、侯赢自比,表达了自己既然请缨就决不负使命的决心。“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明确地反映出魏征的人生观。

3.《述怀》杜甫翻译及赏析

杜甫写这首诗时是四十六岁。

至德二年(757)五月,杜甫从长安逃脱,投奔肃宗到凤翔,而后被任命为左拾遗,这首诗就是他就任后不久所作的。当时诗人惊魂稍定,因思及家人妻子的下落而作了这首诗。

诗中抒发了自己深切的思念和担忧,同时也表现出杜甫时时刻刻都在关心着国家和人民。诗人在诗作中,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具体地描绘出了心中的担忧和惊恐,以及对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娓娓而来,感人至深。

【翻译】:去年叛军攻破潼关,我和妻子隔离的时间很久。今年夏天草木丛生,我才逃离敌巢向西奔走。

穿着麻鞋去拜见天子,破旧的衣袖却露出了双肘。朝廷都愍怀我的生还,亲友们也可怜我这丑老头。

我含着泪水拜授左拾遗,流离的人真感谢皇上的恩厚。虽然我的家门可以回去,我却不好立即开口。

寄出书信到三川探问,不知道家里的人还在否?听说长安一带遭受了祸灾,那里杀得鸡犬都不留。山中的茅屋早已破漏,如今有谁依靠寂寞的窗口。

苍松的树根毁断在地上,山地寒冷,尸骨还没有腐朽。如今有多少人能保全性命?全家哪能团聚一起叙旧?高山变为猛虎作恶的场所,忧心集结,使我叹气摇首。

自从寄出一封书信后,至今已有十月之久。现在反而害怕有消息传来,除了这,我心里什么也没有!大唐的国运开始中兴,老来比平时更爱喝酒。

沉思到欢乐会聚的时刻,恐怕我要变成孤穷的老叟。追问谢谢你。

andychewbj | 2014-06-0921猜你喜欢推广百度版部落冲突下载百度手机浏览器4.0百度平台代金券百度列王的纷争下载百度点餐.app下载百度版功夫少林百度知道一点资讯拇指医生宝宝知道美拍美颜相机百度助手春雨医生找对象相关问题杜甫的春望翻译1081杜甫的《愁》的翻译?7杜甫的月翻译21杜甫月其三的翻译?11翻译杜甫<<蜀相>>516九日 杜甫翻译92杜甫 阁夜 翻译201更多相关问题>> 用APP一键提问“述怀杜甫。”的问题其他回答述怀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⑴;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⑵。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⑶;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⑷。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⑸;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⑹。

寄书问三川⑺,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⑻。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⑼?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⑽。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⑾?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⑿。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⒀。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⒁?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⒂。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⒃。⑴公元七五六年(至德元载)六月安禄山破潼关,杜甫不久被俘,至是将一年,故有隔绝久的话。

此句是一篇之主。⑵由长安往凤翔得向西走。

陶潜诗“孟夏草木长”,杜甫脱离长安时当在四月。草木长,则比较容易逃脱,故下句用一“得”字。

不要作泛泛写景语看。⑶这两句是记事实,也透露了一路上奔走流离的苦况。

⑷这两句显出杜甫的谦逊,毫不以功臣、节上自居。亲故,即亲旧或亲友。

⑸公元七五六年(至德元载)五月十六日唐肃宗任杜甫为左拾遗。唐制有左右拾遗各二人,虽只是一个从八品的官儿,但因系谏官,能常在皇帝左右,并向皇帝提出不同 意见。

因在流离之中,益觉主恩之厚,所以涕泪而受官。⑹“柴门”应前妻子。

前陷安史叛军中,今逃归,所以说“得去”,即“能去”的意思。吴祥农云:“公不顾家而西走,及得去而不敢言归,大忠直节,岂后世所及?”⑺三川,县名,在鄜州。

⑻比闻,即近闻。口语则为“比来闻道”。

罹祸,即遭难。⑼杀得这样惨,不知破茅屋里还有没有一个人剩下。

⑽这两句想得更深刻,是希望能够收到妻子的骨头。摧颓,是形容渭头的撑柱狼藉。

⑾怎能叫人不作此想:这年头有几个人能活着?希望全家团聚岂非作梦?⑿嵚岑,山高峻貌。猛虎,喻贼寇的残暴。

郁结,心上的疙瘩。回我首,摇头叹气。

⒀十月后,是说已经过十个月之久,不是指这年的十月,因为这年闰八月杜甫已回家了。⒁这两句写心理矛盾,极深刻,也极真实。

消息不来,还有个万一的想头,消息来了,希望很可能就变成绝望,所以反怕消息来。左不是,右不是,心中是一片空虚。

李因笃云:“久客遭乱,莫知存亡,反畏书来。与‘近家心转切,不敢问来人’同意,然语更悲矣。”

⒂唐人多用汉比拟唐。这时长安、洛阳都还未收复,但已有转机,所以说“初中兴”。

耽酒,即嗜酒。⒃国家已有起色,自己又爱喝点儿酒,假如妻子无恙,该多么好。

但仔细思索起来,我这种幻想全家欢会的美景,恐怕要变成孤老儿一个的惨局呢。叟,是年老的称呼,社甫这时四十六岁。

<。

4.古诗词鉴赏春日述怀

《春日述怀》宋.魏野春暖出茅亭,携筇傍水行。

易谙驯鹿性,难辨鬭禽情。妻喜栽花活,儿夸斗草赢。

翻嫌我慵拙,不解强谋生。说魏野“诗固无飘逸俊迈之气,但平朴而常不事虚语”,评价颇为中肯。

据《宋史·隐逸传》记载:魏野其人潇洒倜傥,不喜巾帻,无论来访者身份贵贱,都身穿白衣,头戴纱帽会见客人,若出门游赏,总是骑着一头白驴,姿容洒脱。他很好客,常与来访的客人留诗题词,而后彻夜长谈,尽欢而散。

但魏野的确风雅有余,而经常生计不足。家中常是:“烧叶炉中无宿火,读书窗下有残灯。”

他《春日述怀》的诗即聊以自嘲。

5.古诗词鉴赏春日述怀

《春日述怀》宋.魏野

春暖出茅亭,携筇傍水行。

易谙驯鹿性,难辨鬭禽情。

妻喜栽花活,儿夸斗草赢。

翻嫌我慵拙,不解强谋生。

说魏野“诗固无飘逸俊迈之气,但平朴而常不事虚语”,评价颇为中肯。

据《宋史·隐逸传》记载:魏野其人潇洒倜傥,不喜巾帻,无论来访者身份贵贱,都身穿白衣,头戴纱帽会见客人,若出门游赏,总是骑着一头白驴,姿容洒脱。他很好客,常与来访的客人留诗题词,而后彻夜长谈,尽欢而散。但魏野的确风雅有余,而经常生计不足。家中常是:“烧叶炉中无宿火,读书窗下有残灯。”他《春日述怀》的诗即聊以自嘲。

6.杜甫的述怀翻译

其实在网上搜索就能找到。

杜甫写这首诗时是四十六岁。至德二年(757)五月,杜甫从长安逃脱,投奔肃宗到凤翔,而后被任命为左拾遗,这首诗就是他就任后不久所作的。

当时诗人惊魂稍定,因思及家人妻子的下落而作了这首诗。诗中抒发了自己深切的思念和担忧,同时也表现出杜甫时时刻刻都在关心着国家和人民。

诗人在诗作中,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具体地描绘出了心中的担忧和惊恐,以及对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娓娓而来,感人至深。【翻译】:去年叛军攻破潼关,我和妻子隔离的时间很久。

今年夏天草木丛生,我才逃离敌巢向西奔走。穿着麻鞋去拜见天子,破旧的衣袖却露出了双肘。

朝廷都愍怀我的生还,亲友们也可怜我这丑老头。我含着泪水拜授左拾遗,流离的人真感谢皇上的恩厚。

虽然我的家门可以回去,我却不好立即开口。寄出书信到三川探问,不知道家里的人还在否?听说长安一带遭受了祸灾,那里杀得鸡犬都不留。

山中的茅屋早已破漏,如今有谁依靠寂寞的窗口。苍松的树根毁断在地上,山地寒冷,尸骨还没有腐朽。

如今有多少人能保全性命?全家哪能团聚一起叙旧?高山变为猛虎作恶的场所,忧心集结,使我叹气摇首。自从寄出一封书信后,至今已有十月之久。

现在反而害怕有消息传来,除了这,我心里什么也没有!大唐的国运开始中兴,老来比平时更爱喝酒。沉思到欢乐会聚的时刻,恐怕我要变成孤穷的老叟。

7.苏轼《述怀》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

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

一壶酒,一溪云。

[词牌背景]

行香子,双调小令,六十六字,亦可略加衬字。上片五平韵,下片四平韵。音节流美,堪称词林中之佳调。

上下片领格字用去声,领下三言三句。下片第一、二句,一般和上片平仄相同并押韵,然亦有并以仄收不押韵。东坡此词可为定格之典范。

[内容解析]

题为述怀,不免有叹。纵是洒脱豁达如东坡者,对酒当月,仍不忘尘世浮沉。想必清酒十分,倒影着是自己身外之身;银月一轮,寄托着是自己梦中之梦。于是乎,放眼未来之闲时,可得头顶轻松松一片云,手抚悠悠然一张琴,陶乐溪边,再饮一壶真正的舒怀酒。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