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写唐诗个性化作文《诗词三百首》论坛: 诗姿妖娆 太离谱了,太破格了。 太逍遥了,太超脱了。 太投入了,太出色了, 太风光了,太红火了。 能这样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是何等的幸福?诗人生活的时代,必然是崇尚人性和尊严的时代;诗人生活的空间,必然也是提倡宽松和自由的空间。中国的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的诗词同样也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诗词三百首》也不例外。 她对钦定的东西向来就不感兴趣,甚至于不屑一顾。据说康熙钦定的诗律词谱,执行得最好的是他的孙子乾隆,作过万余首衙制诗词,然而这么“宝贵”的东西,早已被平民百姓和着五谷杂粮消化得一干二净,岂不可惜?《诗词三百首》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写出了自己想写的诗,作出了自己想作的词,本无意标新立异,只是顺其自然而已。 释放也罢,发泄也罢,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何不可?(雪松) 好诗多磨 天下大众,和而不同。 童年读之,童心不平。 壮年读之,壮志豪情。 老年读之,老泪纵横。 《诗词三百首》是蹉跎岁月的积累;是丰厚历史的沉淀;是多彩人生的浓缩;是天地精华的提炼。非智者不能窥其门径,非仁者不能望其项背。 (王怀军) 诗心永驻 在你的神韵中,我们获得了永恒;在你的圣律中,我们拥有了完美。你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暗香、疏影》浅吟低唱;《日、月、星、辰》交相辉映;《风、霜、雨、雪》含情脉脉;《兰、梅、竹、菊》嘲世讥俗;《诗、词、歌、赋》神采飞扬……所有这一切都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留下了终生难以抹灭的印象。 (徐晓东) 诗野开阔 《诗词三百首》永远是人们心目中的蓝天、大地、高山、大海。因为你象蓝天一样胸怀宽广;象大地一样包容万物;象高山一样坚韧不拨;象大海一样吸纳百川。 (翟奉勤) 诗境高远 如果把《诗词三百首》比作大海,那么其他各流派的诗则是缥缈在海平面上的一层雾,尽管雾有着迷人的风姿,有着如梦如幻的意境。但大海自有她汹涌澎湃、浩瀚深邃、无边无际、包罗万象的壮观。 (马先华) 诗出有名 《诗词三百首》既是一部鸿篇巨著的高度概括,又是一部盛世经典的精确简化。几乎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曾经有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故事。 她毫无质疑地告诉人们:“恶奴群起吠尧舜,万民齐声叹良才”的时代己经一去不返! (巍昆仑) 诗路遥遥 《满江红》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一剪梅》多少年来争相传阅;《渔、樵、耕、读》翻山越岭,不胫而走;《诗、情、画、意》漂洋过海,不翼而飞;书屋因《大雁歌》而生辉,闺房因《荷花图》而升华……所有这一切都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诗词三百首》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历史的公正评价。 (沈丹诚) 诗梦沉沉 我们需要空气!我们需要阳光!我们更需要《诗词三百首》!每一次读到她,我们的灵魂就会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过去,我们为之陶醉不醒;现在,我们为之流连忘返;将来,我们也会为之永远记住一个时代!永远记住一个时代的真正英雄! (李光祖) 诗香浓浓 打开《诗词三百首》,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这股气息来自高山、来自大海;来自天涯、来自海角;载满芬芳、载满激情;上下澎湃,纵横驰骋;沁人肺腑、发人深省;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金来基) 诗海泛舟 画家戴熙说过:“让人惊不如让人喜,让人喜不如让人思。” 《诗词三百首》记录的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描绘的是一种世所罕见的人生感悟。许多历史画面因为有了这些题诗,从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进而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个别画面甚至价值连城,这些都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 (铁林) 诗气正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诗词三百首》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乎! (王金忠) 惜诗如金 旧的两千年过去了,《诗词三百首》为我们留住了旧世纪的最后一道美丽的晚霞;新的两千年开始了,《诗词三百首》又为我们带来了新世纪的最初一缕迷人的晨曦。 (史慈) 诗性天成 白玉先生的《天性、人性、个性》,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诗词三百首》理解。作者透过历史的烟尘,看到了宋元明清文人在理性的背后,普遍存在的酸性和奴性。 这数百年来的诗词歌赋,大多是这种心性在极端压抑之下的释放。唯独大唐,是允许人的个性自由张扬的时代,也是天性、人性、个性结合得最为完美、最为充分的时代。 后人把那个时代称为真正的浪漫主义时代,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都是合情合理的。到了清代,国人可怜得只剩下奴性了,尤其是文人,诗词只能依照《钦定词谱》,文章只能作成《八股文》。 为此,作者恨不得要“横跨宋元明清,”恢复国人数百年来被强烈扭曲的天性、人性和个性,并痛苦地叹息到:“《钦定词谱》和《八股文》是强加给文人的一条死路,而不是活路。”他极力主张天性要率真,人性要质朴,个性要张扬。 这与人类社会和谐、文明向前发展的规律是完全一致的。“和平、自由、春天”是《诗词三。 2.有没有关于要体现自我个性的诗词《上李邕》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贺新郎 ·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3.求诗词`交 谈握一握手,让血液交流我们就算是好朋友了从此我的心不再上锁你可以随随便便进进出出拿取你所需要的一切有什么事就给我来信好了你沿着中国邮政的线路行走总会直接找到我平时我喜欢在书里度过喜欢夹支烟在稿纸上走来走去实在烦了就想跟你在一起两颗心对视而坐把爱情泡在茶里细细品味今后我每夜为你写一首诗将手表压在枕头下时间就不会再来打扰,我就可以用脑子专心致志地注视你用钢笔聚精会神地思考你写完春夏秋冬之后我就把所有的日子都交给你了你在我的诗里生活不会寂寞里面有阳光,有忘忧草有我成天在歌唱的灵魂,你相信吗握一握手,让血液交流,我们就算是好朋友了。 从此的心不再上锁,你可以随随便便进进出出,拿取你所需要的一切。 千古流传的情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春秋诗经(“国风”中的一首)周南 关雎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 汉乐府 上邪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 王维 相思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 崔护 题都城南庄杨柳青青江水准,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唐 刘禹锡 竹枝词(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 元稹 离思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 杜牧 赠别(二首)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唐 李商隐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唐 李商隐 无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 李商隐 锦瑟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 杜秋娘 金缕衣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北宋 秦观 鹊桥仙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北宋 柳永 蝶恋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北宋 苏轼 江城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北宋 欧阳修 生查子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北宋 苏轼 蝶恋花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南宋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 ——清 黄增,集杭州俗语集红耦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上下眉头,却上心头。 ——宋 李清照 一翦梅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宋 晏殊 木兰花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仃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宋 李之仪 卜算子。 4.谁有好的"个性化征文"后记 诗潮澎湃 有涯沧海,无涯胸怀。 乱世诗狂,盛世英才。 历经蒙古铁骑的疯狂践踏;饱尝满清胡虏的野蛮奴役;残遭八国联军的枪炮轰击;忍受日本强盗的烧杀抢掠……压抑了几十年,几百年。 今天,在华夏大地上,终于爆发出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激发出一种令天下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灵都为之震撼的东西——这,就是《诗词三百首》! 读了《诗词三百首》,颇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书中有雷鸣,有号角,有虎啸,有龙吟。好似惊涛骇浪,以波澜壮阔的气势,揭天掀地,席卷而来。 大笔挥舞,铿锵有力,所向披靡。字字句句落地有声,振聋发聩。 自然流露出处在变革时期的求索者“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阅尽千古风流,独占万世潇洒”的豪迈、奔放、乐观、旷达。 伟哉!《诗词三百首》。 读了你,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的高风亮节! 壮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呼吸到诗人的浩然正气! ——孙培军 跋 诗韵悠悠 天地之道,恒久不已。 利有攸往,终则有始。 ——《周易》 《诗词三百首》真真写煞,真真写绝。 不能不让人们引为知己,叹为观止。与其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前奏曲,倒不如说是炎黄子孙从此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她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喷发。她不单纯是作者博古通今之后的知识发挥,而且是:作为一个平民的血与泪的痛苦结晶;作为一个战士的生与死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学者的灵与肉的慷慨独白;作为一个游子的爱与恨的情感升华。 她叩响世纪之门,奏起时代弦律,歌唱美好生活。最贴切地道出了一个群体的心灵之声,最直接地反映了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读了《诗词三百首》,能够使人想起一段难忘的岁月。 是为跋。 ——胡庄 再版说明 诗风隽永 华夏文明,精彩纷呈。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诗词三百首》能够再版,又一次向世界证明了神州神韵的源远流长和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生命力量的无穷无尽,实现了多少人多少年的梦想。 最终使优秀的传统得到继承,使崇高的精神得到发扬,使伟大的人格得到尊重。简而言之,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是众望所归。 通过《诗词三百首》,我们可以体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艰辛;感受到“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的勇气;领略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激情。 《诗词三百首》内涵丰富,简古流畅;深入浅出,厚积薄发;易学易记,易吟易诵。 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定过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今天,我们再一次读到她,除了可以尽情享受和惊叹她的大气之外,还能够找回那种久违了的自豪与欣慰,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永远无法预见、不可估量的。 ——李正刚 《诗词三百首》论坛: 诗姿妖娆 太离谱了,太破格了。 太逍遥了,太超脱了。 能这样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是何等的幸福?诗人生活的时代,必然是崇尚人性和尊严的时代;诗人生活的空间,必然也是提倡宽松和自由的空间。中国的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的诗词同样也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诗词三百首》也不例外。 她对钦定的东西向来就不感兴趣,甚至于不屑一顾。据说康熙钦定的诗律词谱,执行得最好的是他的孙子乾隆,作过万余首衙制诗词,然而这么“宝贵”的东西,早已被平民百姓和着五谷杂粮消化得一干二净,岂不可惜?《诗词三百首》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写出了自己想写的诗,作出了自己想作的词,本无意标新立异,只是顺其自然而已。 释放也罢,发泄也罢,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何不可?(雪松) 好诗多磨 天下大众,和而不同。 童年读之,童心不平。 壮年读之,壮志豪情。 老年读之,老泪纵横。 《诗词三百首》是蹉跎岁月的积累;是丰厚历史的沉淀;是多彩人生的浓缩;是天地精华的提炼。非智者不能窥其门径,非仁者不能望其项背。 过去,她是一座桥梁,一条纽带,一种载体;现在,她是一种主流,一种方向,一面旗帜;将来,她会变成一段回忆,一段历史,一个标志。这是不以某个人、或者说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王怀军) 诗心永驻 至柔动刚,至静德方。 得主有常,万物化光。 在你的神韵中,我们获得了永恒;在你的圣律中,我们拥有了完美。你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暗香、疏影》浅吟低唱;《日、月、星、辰》交相辉映;《风、霜、雨、雪》含情脉脉;《兰、梅、竹、菊》嘲世讥俗;《诗、词、歌、赋》神采飞扬……所有这一切都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留下了终生难以抹灭的印象。 (徐晓东) 诗野开阔 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水流行险,不失其信。 《诗词三百首》永远是人们心目中的蓝天、大地、高山、大海。因为你象蓝天一样胸怀宽广;象大地一样包容万物;象高山一样坚韧不拨;象大海一样吸纳百川。 (翟奉勤) 诗境高远 翩翩不富,皆失实也。 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如果把《诗词三百首》比作大海,那么其他各流派的诗则是缥缈在海平面上的一层雾,尽管雾有着迷人的风姿,有着如梦如幻的意境。但大海自有她汹涌澎湃、浩瀚深邃、无边无际、包罗万象的壮观。 5.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等在文中的作用《红楼梦》的诗词在创作上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呢?在此,我们从主题思想、创作意图、构架情节、塑造形象、预示结局、营造氛围和体现风格六个方面,说明它们在创作上的作用。必须说明的是,同一首诗词可能具有两种或以上的作用,这里只指出其中的主要作用。 (一)突显作品主题和思想。 (二)说明创作动机和缘由。 (三)展开故事构架和情节。 (四)塑造人物形象和个性。 (五)预示人物命运和结局。 (六)营造故事场景和氛围。 (七)体现全书的格调和色彩。从整体来看,《红楼梦》的诗词具有“五化”的特点,体现《红楼梦》的格调和色彩。 第一,个性化:《红楼梦》中大部分的诗词都是个性化的作品。 第二,诗意化:在中国诗歌的发展道路上,抒情的短诗远比叙事的长诗来得丰富和发达。 第三,抒情化:诗歌和散文的功能自古以来就很明显,诗歌长于抒情,散文长于叙事。 第四,神秘化:《红楼梦》最让人迷惑不解的就是它笼罩着浓浓的神秘色彩。 第五,悲情化:《红楼梦》是一部旷世的大悲剧,而大部分的诗词都蒙上悲情的面纱,所谓“哀鸣之音,遍被华林”,为《红楼梦》的悲剧性主题服务。 6.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万物之户。”由此可见,鉴赏诗词不仅增加修养和德行,而且有触类旁通的借鉴功能。作为“诗的国度”,关于古诗词的学习与传承历来为华夏民族所重视、青睐和推崇。在学校教育中,无论何种时代何种版本,古诗词内容及其教学活动总会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那么,如何开展古诗词板块的有效教学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意象教学 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意蕴含蓄、意境深远,其中包含多类物象和作者的丰富情感,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限魅力,能给人传递可观可感、可触可叹的意象。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是指诗词中的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个性化的情感活动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性形象。它是创作者“情”和“志”的充分结合,也是作品精华灵魂之所在。抓住“意象”开展教学,犹如抓住“牛鼻子”,能够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以欧阳修的《踏莎行》为例:侯馆和溪桥点明了征途,对事件地点做出了描述;还用梅残和柳细说明了时令;同时创设“行人”想象妻子在凭栏远望和盈盈流泪,是写“行人”抛家别妻的愁苦之象。作品中的具体时令与地点是实象所在,行人离愁之情寓于其中则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尤其末尾一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是情景一体和主客观世界的充分显现,既是“景”的升华,更是“情”的升华。就是说,从“实景讲解”到“情志分析”到“妙语升华”,不仅有利于对古诗词层层递进式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古诗词的文学素养。 二、新意教学 在古诗词作品中,意象有些明显,有些则比较模糊。对于意象模糊的诗词作品,可采用“古文新意”教学法。什么是“古文新意”教学法?就是激励并引导学生对意象模糊的古诗词,在尊重作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解读与品析,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探究能力。 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由于诗的内涵意象比较模糊,所以,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强势取代学生的认知观点,而应当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他们凭借自身的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去阅读并“观赏”其中所展现的多彩画面,让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诗词理解。无论观点是否正确合理,只要能顺理成章和自圆其说,就值得赞赏与肯定。 三、比较异同 比较异同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就是把同一作者的不同诗词或者不同作者在背景、风格、手法上相同的诗词放在一起做比较,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和《一剪梅》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就两首词所表达的愁思开展比较阅读:《一剪梅》描绘的是作者早期生活中的相思之情――新婚未久的丈夫离家外出,词人因独居寂寞急切思念而流露出来的离别心情;《声声慢》则是表达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怀愁思――丈夫已逝、国破家亡,旧爱难寻、颠沛流离。再如,同样以项羽为对象,同样以乌江亭为题:王安石从民心向背入手,认为项羽因失去民心而失败;杜牧从用兵角度,批评项羽未能正确地面对失败而乌江自刎;李清照则是从做人气节出发,认为无论生死都要轰轰烈烈,赞扬项羽“生是人杰、死亦鬼雄”。通过比较,能够有效地开启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思维。 四、古今联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和宝贵精神财富,它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一直发挥着陶冶心灵、凝炼人心和熔铸精神的正强化作用。“粗布大褂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之类的名言俗语,都在强调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诗词文对于丰厚学识、人格修养等具有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影响。尤其在民族文化不断遭受冲击的今天,重视和开展古诗词教学与改革,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成为血肉丰满、情义十足、志气蓬勃的现代公民。 7.以寂寞的苏轼 江南的雨总是惆怅的,倾洒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也不免透露出一点悲凉、感伤的寂寞,何为寂寞。 寂寞就好比一碗开水,纯净而清澈;好比是一首独奏的舞曲,有的只是旋律;又好比一副泼墨的山水画,只剩下那黑白的世界。 寂寞因人而显得苍凉。 一改“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变使苏东坡一生的政治事业走向没落,而使得他的才华得以彰先,显得独树一帜。苏轼少年得志,而大气最终没有完成,是让人可惜的地方。 才子固然才华横溢,但也有空有学识,难觅知音的感慨。政治的路上只能用“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苏轼,也难怪会屡遭排挤,试问这样一个心思单纯的人,何能再官场大刀阔斧,一展报复。 寂寞因情而显得凄美感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句悲伤感人的词句牵动了多少人的心。 苏轼,这多情的才子,却非要忍受那失去爱人的寂寞,此景感人,此情真挚,真叫人情何以堪,情何以堪。因为多情,仿佛把苏轼变成了一个多愁伤感的女人似的,也就特别容易孤独。 先有亡妻王氏墓前吟的感叹,后有妾室苏云常的“花褪残红青杏小。”最终连云常也死了,便作一曲“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其实,当我们思念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思想神光已到达他的身侧温暖着我们思念的人。 相信苏轼的寂寞还会继续下去,然而此番的寂寞些许带着几朵暖意。 如今生在繁华的世界里,很多有的只是喧闹。 电视把整个世界变小,飞机缩短了距离,电话可以达到远方,似乎很少再有寂寞的了。然而注定阳春白雪曲高而合寡,寂寞也只为独特的群体开放。 苏轼把他的绵绵情意揉成一曲“寂寞沙洲冷”,成为千古绝唱,何人能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