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纪事校笺pdf

1. 唐诗纪事校笺

唐诗纪事校笺

1.求李珍华傅璇琮《河岳英灵集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9月版

前记 本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有关《河岳英灵集》及编选者殷璠的评论、考证,后一部分是《河岳英灵集》的整理点校。

《河岳英灵集》是唐人所选唐诗的一种,但它不是一部寻常的诗歌选本,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学理论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从文献材料上说,由於它的选录,保存了若干唐人的诗(其中如贺兰进明、李嶷等好几位诗人,《全唐诗》据《唐诗纪事》采录,而《唐诗纪事》即直接采自《河岳英灵集》)。

它的理论上的价值更加明显。它所提出的兴象说、音律说,鲜明地反映了盛唐时代诗歌的高峰期的创作特色和理论特色。

殷璠与王昌龄,是开元、天宝时期最具理论系统的诗论家。 但长时期来,这两位诗论家的意义却得不到足够的认识。

原因在於研究不足。对於殷璠与王昌龄的研究,需要从理论探讨与文献整理两方面入手,缺一不可。

王昌龄,一般都单纯地把他视为有特出成就的诗人,而忽略他还是很有系统的、极富理论色彩的诗论家,他的《诗格》长时期中被认为伪作,原因即在於没有对《诗格》进行实实在在的清理。对於《河岳英灵集》的研究,这些年来有一定的进展,有几位研究者作出了很好的成绩。

但以往的研究还只限於一个一个专题,而更大的遗憾是,对《河岳英灵集》本身缺乏认真的整理,以致长时期来没有能为研究者提供一种较为信实可靠的本子。 殷璠所编的这部诗选,他自己说是两卷,宋人的公私书目,也都作同样的记载。

但从明代开始,却都著录成三卷,一些有名的刻画家,也按三卷本刻印,较早的两卷本遂不为人所知,以致清朝官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它与钟嵘《诗品》相并比,说钟嵘《诗品》三卷分上中下三品,殷书既然也分为三卷,当也同样有抑扬之意。 这就造成了评价上的极大的误解。

而在文献整理上,自从三卷本流行,一般也就根据这三卷本来对诗人的作品进行文字上的校勘。本世纪五十年代,现在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印了一部《唐人选唐诗》。

这部书的印行曾起到材料普及的作用,对研究者带来较大的方便。 但也有很大的不足,即底本选择不严,校勘不细,《搜玉小集》等几种都有这种缺陷,而问题最大的则是《河岳英灵集》。

编者不选择较早的两卷本,却选择后起的三卷本(四部丛刊初影印明刊本),书后虽附有临毛斧季、何义门的校记,却又缺漏极多。而又因为自五十年代以来就仅仅印行了这一部《唐人选唐诗》,於是研究者在作文献整理时即据此作为版本的依据。

这裹不妨举一个小例子。近年巴蜀书社出版了王仲镛先生的《唐诗纪事校笺》,这是一部很见工力的著作。

但王先生在据《河岳英灵集》校勘时,当即是据这部五十年代印行的本子。这样,就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在作异文校时,校记中说《河岳英灵集》与此不同,而作某某,但实际上宋刻本《河岳英灵集》恰恰不作某某,而同於所校的文字。

近代印刷术的发达固然可以促使古籍的流通,但如果采择不当,工作做得不细,也反而可能以次品当真品,从而给文献整理带来更大的不便。 鉴於以上情况,我们遂决定对《河岳英灵集》本身进行清本正源的整理,希望恢复两卷本之旧,并结合明代流传的几种本子,加以汇校。

我们这样做,是想为理论探讨提供较为札实的材料基础。同时也想表明,我们对於古代遗产的研究,确实需要对基础工作的重视。

我们对古代有代表性的著作,要一部书一部书进行清理和研究,做一项有一项的成绩,使后来者能据此再向前进展,而不要仍遗留不少问题,使以后的研究者还不得不再回过头来补正我们的遗误。 前面的几篇专文,有些曾在刊物上发表,这次作了若干改动。

我们诚恳地等待读者的批评。 一九九一年一月 。

2.程章灿的研究成果

1.魏晋南北朝赋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2.唐诗入门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3.刘克庄年谱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4.西京杂记全译(与成林合作)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5.西京杂记(与成林合作) 台湾地球出版社.19946.汉赋揽胜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7.魏晋南北朝诗 天地出版社.19978.世族与六朝文学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9.石学论丛 台湾大安出版社.199910.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与程千帆先生合作) 辽宁古籍出版社.199911.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与程千帆先生合作)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魏晋南北朝赋史(修订本)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3.新译诗品读本(与成林合作) 台湾三民书局.2003年14.迷楼//宇文所安著//程章灿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1.论查初白《诣狱集》(译文) 《南京大学学报》1987.12.关于《文选》注引赋的一些问题 《古籍研究》1987.33.“廖化作先锋.何必逊大将”──评马积高先生著《赋史》《南京大学学报》1988.34.从《世说新语》看晋宋文学观念与魏晋美学新风 《南京大学学报》1989.15.先唐赋存目考 《文献》1989.36.后村词编年补考 《福建论坛》1989.67.《诗集传》纂例举证 《古典文献研究》(1989-1990)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8.古籍整理:信息开发与反馈处理──评王仲镛先生《唐诗纪事校笺》(与程千帆合作) 《社会科学研究》1991.39.说驴 《文史知识》1991.110.《三都赋》:京殿大赋最后的辉煌──兼论两晋以后骋辞大赋的历史命运 《南京大学学报》1991.111.论南朝赋的诗化趋势 《江海学刊》1991.412.论南朝赋的唯美化追求 《学术论丛》1991.413.建安赋:斑斓的情感世界 《中国文学研究》1992.114.诗谶说:一种诗歌文化现象的剖析 《程千帆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5.《西京杂记》的作者 《中国文化》第9辑199416.诗词体性新论──关于词的艺术特征的思考 《南京社会科学》1994.217.陈郡阳夏谢氏:六朝文学士族之个案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418.石刻考工录补遗(上) 《古典文献研究》(1991-1992)19.诗字古义考(译文) 《古典文献研究》(1991-1992)20.宋代石刻刻工辑补 《文献》1994.421.汉魏六朝文学五考 《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1994.522.略论《六朝赋话》的编撰 《江苏文史研究》1994.223.神女之探寻(译文) 载《神女之探寻--英美学者论中国诗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4.传统的叛逆(译文) 载《神女之探寻--英美学者论中国诗歌》25.漫说“易安体”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426.谢夫人缘何“意大不说”?──兼论东晋王谢二族之关系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9527.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阙误《南京大学学报》1995.128.何逊《早梅诗》考论 《文学遗产》1995.529.《陆广成墓志》考 《考古》1995.1030.论士族宗亲伦理对六朝文学题材的影响 《古典文献研究》(1993-1994)31.石刻考工录补遗(下) 《古典文献研究》(1993-1994)32.唐代墓志中所见隋唐经籍辑考 《文献》1996.133.从《有唐武威段夫人墓志》看元稹之为人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334.从金到石 从廊庙到宫廷--石刻之起源与文化背景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435.“填写”写出来的人生--由亡宫墓志看唐代宫女的命运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136.谁得了便宜--碑刻润笔及其他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337.司马迁真有侍妾随清娱吗?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438.东南亚华文碑刻一瞥(上)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139.东南亚华文碑刻一瞥(下)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240.唐代墓志丛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441.沈约《奏弹王源》与南朝士风考辨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442.所谓《后村千家诗》考 《中国诗学》第4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43.刘勰赋论:溯源与评述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4.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林昌彝稿本》考 《文献》1996.445.辞赋批评:思的框架与史的脉络 台湾政治大学《第四届赋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647.岁月匆匆六十年:〈哈佛亚洲学报〉与美国汉学的进展》(上) 《古典文学知识》..1997.148.《岁月匆匆六十年:〈哈佛亚洲学报〉与美国汉学的进展》(下) 《古典文学知识》.1997.249.《唐史研究手册》评介 《古籍整理出版简报》28期 1997.650.《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著录订误(上) 《古籍整理出版简报》229期 1997.751.《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著录订误(中) 《古籍整理出版简报》230期 1997.752.《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著录订误(下) 《古籍整理出版简报》231期 1997.753.墓志铭的结构与名目-以唐代墓志铭为例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654.却把金针度与人-从方法论的角度读《程千帆选集》 《江海学刊》1998.155.透过字面看风波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356.名山名寺名僧-《明征君碑与栖霞山的故事》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457.画鬼――读“鬼书”之一 《文史知识》1999.158.话鬼――――读“鬼书”之二 《文史知识》1999.259.鬼界素描――读“鬼书”之三 《文史知识》1999.360.鬼怕什么――读“。

3.推荐下国学书目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南京大学博士文丛何兹全文集(全6册)隋唐帝国形成史论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读书杂志册府元龟(全12册)史记笺证(全9册)元和姓纂(全三册)通典文献通考(全二册)通志(三册)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精)宋书州郡志汇释(精)/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元刻史记彭寅翁本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汉唐史记研究论稿/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 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岑仲勉著作集隋书求是/岑仲勉著作集宋书校议六朝事迹编类 六朝通鉴博议 世说新语笺疏(全三册) 资治通鉴补(共6册)(精) 北齐地理志(全二册) 魏晋十六国青徐兖地域政局研究 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共12册) 舆地纪胜(共8册)(精)纳兰词笺注(修订本)(精) 两汉纪(上下) 敦煌本《老子》研究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 后汉书集解(上下)(精) 庄子校诠(上下)(精)/王叔岷著作集 北周六典(上下)/王仲荦著作集北周地理志(上下册) 苏轼词编年校注(上中下) 余嘉锡论学杂著(上下册) 汉书新证--摹庐丛著二十五史补编(全六册)唐大诏令集(精)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中下)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附索引共4册)(精) 长江三峡地区历史地理之研究 爱晚庐随笔/张舜徽集 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 吕氏春秋注疏(共4册)(精) 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上下) 唐研究(第十三卷) 论语汇校集释(全二册) (中华要籍集释丛书)三国志异文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 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中国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史研究)/当代中国史学家文库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 十七史疑年录 史记校证(全五册)先秦史 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南京大学博士文丛 秦汉史/吕思勉文集 隋唐五代史(上下)/吕思勉文集 魏晋南北朝室内环境艺术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 唐人轶事汇编(上下) 秦汉史论丛(增订本) 宋辽关系史研究 隋唐使职制度研究(农牧工商编)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 秦史(精) 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 唐代财政史稿(全五册) 两唐书地理志汇释)/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宋代官制辞典东京梦华录注(宋)南唐国史——南京大学博士文丛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2006年度) 战国会要(上下)(精) 世说新语汇校集注(中华要籍集释丛书)白话本国史(上下)/吕思勉文集 初唐传奇文钩沉 秦会要(精) 明清易代史独见(增订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五十年图书总目(1956-2006)(精) 东汉会要(精) 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 中国上古史实揭秘-天文考古学研究 尚书正义 (精)隋唐两京坊里谱 中国史学史 宋代的家庭和法律 中国近代史八种(吕思勉文集) 王伊同学术论文集(精) 鹖冠子汇校集注(附通检)(精) 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 中国陶瓷史(精) 世说新语译注(精) 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 经典释文索引 唐会要(上下)(精) 三朝北盟会编(附索引上下)(精) 宋两湖大郡守臣易替考 宋河北河东大郡守臣易替考/宋代郡守通考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中国移民史(第1-6卷)(精)二十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研究 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笺释 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日本学者中国史研究丛刊东吴政区研究六朝区域研究汉赵国史氐与羌读金日札 读子日札--摹庐丛著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全二册)唐代西州土地关系述论(精)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东豪族研究 汉唐财政史论(精装)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南强史学丛书)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唐研究基金会丛书元代吐蕃地区行政体制研究 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唐研究基金会丛书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 五代十国制度研究新旧五代史地名族名索引北朝婚丧礼俗研究隋唐佛教文化唐代区域经济研究汉唐佛寺文化史(全2册)——唐研究基金会丛书东周秦汉关中农业变迁研究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 汉唐外交制度史宋代佛教史籍研究汉晋家族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秦汉官僚制度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史记考索谷霁光史学文集山西历史政区地理人文社科新著丛书:唐代长江下游经济发展研究唐代佛教地理研究漆侠先生纪念文集周秦汉唐文明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唐研究基金会丛书唐研究论文选集——唐研究基金会丛书滹南遗老集校注 七世纪中叶唐与新罗关系研究 金文庙制研究元史艺文志辑本 汉晋唐时期农业(全2册)——唐研究基金会丛书吐火罗史研究 唐九卿考——唐研究基金会丛书唐代军费问题研究 宋代寺院经济史稿宋史论集北朝婚丧礼俗研究春秋书法与左传学史隋唐佛教文化史记笺证(全9册)唐诗纪事校笺(全8册)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唐研究基金会丛书《金史》之《食货志》与《百官志》校注黄约瑟隋唐史论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南强史学丛书)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中国中古政治史论汉唐门荫制度研究唐五代书仪研究——唐研究基金会丛书汉唐史论稿战国史系年辑证 旧唐书辨证三国。

4.张致和是怎样的诗人与画家

张志和(730年?~810年?),初名龟龄,字子同,号烟波钓徒、玄真子,浪迹先生。

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兄鹤龄,能诗。

志和于乾元、上元间游太学,登明经第。献策肃宗,颇为赏识,命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

未几因事贬南浦尉。遇赦还,浪述江湖,隐越州会稽多年。

大历九年游湖州刺史颜真卿幕,撰《渔歌子》词五首,真卿等和之。后不详所冬。

志和工诗词,《渔歌子》(一称《渔父》)五首为早期文人词名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尤传诵人口。宪宗曾写真求访。

日嵯蛾天皇于弘仁十四年(长庆三年)作《和张志和<渔歌子>五首》,日本填词滥觞于此。刘熙载称其词“风流千古。

东坡尝以其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艺概》)。又善书画,张彦远称其“书迹狂逸,自为渔歌,便画之,甚有逸思”(《历代名画记》)。

又好道。《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所著《太易》一五卷、《玄真子》一二卷,《直斋书录解题》亦录《玄真子》三卷,今并佚。

陈振孙曾集《玄真子渔歌碑传集录》一卷,云:“尝得其一时倡和诸贤之词各五章及南卓、柳宗元所赋,通为若干章,集为一编,以备吴兴故事。”(《文献通考》卷二四九引)《金奁集》卷末附张志和《渔父词》一五首,此当系误收同时诸贤唱和之作。

《全唐诗》卷三八存其诗词九首,《全唐文》卷四三三存其文二篇。生平见颜真卿《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新唐书》卷一九六本传、《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校笺》卷三。

李理的父亲,初名龟龄,后由唐肃宗赐名“志和”,自称“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后弃官迁居黟县赤山镇(今祁门祁山镇)之石山坞。

十六岁游大学,以明经耀第,献策肃宗,深蒙赏重,任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并赐名“志和”。后因事贬为南浦尉,未到任,还本籍,亲丧不复仕。

扁舟垂纶,祭三江,泛五湖,自称“烟波钓徒”,著《玄真子》十二卷三万言,因以为号。兄鹤龄,恐志和遁世不归,为之在越州(今绍兴)城东筑茅屋一所。

志和居之,尝有吏人派志和为淘河夫,即亲自执蕾劳作,毫无怨色。观察使陈少游闻而谒之,坐必终日,题其所居为馆真坊。

又因草堂椽拄,皮节犹存。全无斧斤之痕,门巷更为漱隘,门隔流水,十年无桥,乃出资稍扩其居,“并造桥,时称回轩巷、大夫桥。

肃宗赏赐奴婢各一,志和使结为夫妇,取名“渔童”、“樵青”。人间其故,答道:渔童使捧钧收纶,芦中鼓泄,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

陆羽、裴休问有何人往来?答称:“太虚作室而共居,夜月为灯以同照。与四海诸公未尝离别,何有往来?!”颜真卿为淤州刺史,张志和乘敝舟往访,颜欲为他造新船,张道:“搅惠渔舟,愿以为浮家泛宅,诉讼江湖之上,往来茗冒之间,即野夫之幸矣!”其诙谐辩捷,类皆如此。

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酒酣耳热,或击鼓吹笛,或吟诗作画顷刻即成。

尝于颜真卿席间与众客唱和渔夫词,张志和首唱《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颜真卿、陆羽、徐士衡、李成矩等共和二十五首。志和复剪素写景,须臾五本。

随句赋象、人物、舟船、鸟兽,烟波凤月,皆依文章,曲尽其妙。真卿与诸客传玩,叹服不已。

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画录》,定逸品三人,张志和居其一。明董其昌《画旨》云:“昔人以逸品置神品至上,历代唯张志和可无愧色。”

张志和既为山川隐逸,著作玄妙,故后世传为神仙中人。如《续仙传》云,玄真子“守真养气,卧雪不寒,入水不濡。”

唐李德裕评张志和:“隐而有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严光之比。” 张志和在润田居住多年,因为他的缘故,后人遂将润田称作张村庇。

张村庇在祁城西10余里,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旧时村中有八景,多与张志和有关,惜因岁月流逝,八景不复存在。

离小村不远,绿荫四合中有一小池塘,据说当年张志和常在此垂钓。前些年,有人经过考证后认为:张村庇村口的那座山,即是《渔歌子》中所说的“西塞山”。

此说未必可信,但不管怎样,倒是给小村增添了无数诗情画意。《渔歌子》在成诗不到20年就在日本广为流传,连当时的天皇都有和诗。

5.<唐才子传校笺>一共有多少本

《唐才子传校笺》一共五册。

以日茂元刊十卷本为底本,校以日藏五山本、正保本、《佚存丛书》本以及《四库全书》本、三间草堂本、《指海》本等海内外世傅版本、校订精审,堪称定本。笺证的重点在探索史料来源、纠正史实错误、补考原书未伯重要+事迹,以全书所收近四百位唐代备的重要事迹,以全书所收近四百位唐代重要诗人的生平和创作为基本架构,通过对他们生平事迹、诗文创作、作品流会心等基本史料来龙去脉、是非真假的逐条考证,起到了有唐一代诗人事迹资料库的作用。

本书是中国二十多位唐代文史学者多年协作研究的结晶,集中代表了世纪唐代诗人群体研究的最高成就。

6.薛涛其人有何成就

薛涛(约768~832年) 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父薛郧,仕宦入蜀,死后,妻女流寓蜀中。薛涛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德宗贞元(785~804)中,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令赋诗侑酒,遂入乐籍。后袁滋、刘□、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简、王播、段文昌、杜元颖、郭钊、李德裕相继镇蜀,她都以歌伎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后世称歌伎为“校书”就是从她开始的。薛涛生年不详。其卒年当在段文昌再度镇蜀期间,即大和六年(832)至九年(835)之间。旧说她和高骈有交往,考高骈任四川节度,在僖宗乾符元年(874),时代远不相及,显误。

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称道:“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在唐代女诗人中,薛涛和李冶、鱼玄机最为著名。薛涛的诗,不仅如世所传诵的《送友人》、《题竹郎庙》等篇,以清词丽句见长,还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关怀现实的作品。在封建时代妇女,特别是象她这一类型妇女中,是不可多得的。她曾到过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诗,其第一首说:“闻说边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对防守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杨慎说它“有讽谕而不露,得诗人之妙”(《升庵诗话》)。《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她的《筹边楼》“托意深远”,“非寻常裙屐所及”。有《锦江集》5卷,今佚。《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近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7.琴操,薛涛,卓文君,唐婉 的介绍

宋朝钱塘歌妓,姓氏不详,大约在1074年出生,13岁时被抄家,做官的父亲被打入大牢,自己被籍没为伎!抄家时她正在家中后院弹琴,那把心爱的琴也让人给毁了!“琴操”二字原出自蔡邕所撰的《琴操》一书,以琴操为名,可见琴操的才气也绝非一般。

琴操虽说是妓,但冰清玉洁,卖艺不卖身,红极一时。 人物轶事:她的轶事甚多,包括与苏东坡交往的种种趣闻。

东坡的好友秦少游(1049—1100年)有首著名的词《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饮离樽。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用的是门字韵,是写给他所眷恋的某歌妓的,情意悱恻而寄托深远,是宋词中的杰作。

有一天,西湖边上有人闲唱这首《满庭芳》,偶然唱错了一个韵,把“画角声断谯门”误唱成“画角声断斜阳”。刚好琴操听到了,说:你唱错了,是“谯门”,不是“斜阳”。

此人戏曰:“你能改韵吗?”琴操当即将这首词改成阳字韵,成了面貌一新的词: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辔,聊共饮离觞。

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孤村里,寒烟万点,流水绕红墙。

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漫赢得青楼薄幸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

伤心处,长城望断,灯火已昏黄。 经琴操这一改,换了不少文字,但仍能保持原词的意境、风格,丝毫无损原词的艺术成就,若非大手笔,岂能为也! 琴操与苏轼: 有一天,两只游船相撞,16岁的琴操与已到知命之年的苏东坡相遇,便有了一段至今亦令人愤愤不平的不了情。

当时苏东坡是杭州知府,琴操是当时红极一时的歌妓,琴操虽已被东坡赎身,但受到世俗和伦理的束缚,两个有情人终不能结为连理。琴操曾为东坡抚琴一首,被东坡的好友佛印称为百年难得一闻。

宋人《泊宅编》中记载到苏轼在杭州时,携琴操游西湖。 一日戏曰:“我作长老,尔试参禅。”

琴操问:“何谓湖中景?”苏轼答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琴操曰:“何谓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何谓人中意?”“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如此究竟如何?”“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东坡笔记》有此事后来的一些记述------琴操一阙谢东坡歌,“我也不愿苦从良,我也不愿乐从良,从此念佛向西方!”琴操大悟,即日在玲珑山的别院出家,削发为尼。宋人笔记《枣林杂俎》中写到"琴操年少于东坡,和诗人有过一段忘年情"此书中的一笔带过,在元代就被人写成了戏曲加以传唱,也就有了后来的《眉山秀》和《红莲债》! 琴操作为一代才女,虽受到了当地父母官苏东坡的宠爱,但终逃不了红颜薄命的厄运,出家于玲珑山,且有了“琴操参宗”的典故。

琴操在玲珑山某尼估俺研读佛理,并将心得写下,寄与杭州城中的苏东坡。一位是出身低微却极有天赋的才女,一位是天性浪漫、不拘小节的大诗人,成为了知交。

在宦海中几经沉浮的苏东坡,早已将人世看透,但却冲不破世俗枷锁,无法和心爱的人厮守。为了造访出家修行的琴操,苏东坡邀得好友黄庭坚、佛印禅师,一行三人,曾数次前往玲珑山。

后来,琴操听到诗僧参寥带来了苏东坡被贬至南海瞻州的消息郁郁而终,年芳仅有二十四岁。垂暮之年的苏东坡闻讯面壁而泣,说了一句话“我害了她”。

一代红颜才女早逝,避免了一个妙龄少女在古佛青灯之间渐渐老去的残忍。善哉?悲哉! 民国时,郁达夫、林语堂和潘光旦同游玲珑山,翻遍八卷临安县志却不见有关琴操记载。

气愤的郁达夫作诗叹道“山既玲珑水亦清,东坡曾此访云英,如何八卷临安志,不记琴操一段情!”林语堂拿来一本《野叟曝言》,提议说到“潘光旦研究冯小青,我喜爱李香君!达夫和琴操也算的是同乡,琴操墓的修整就理应郁兄来操办了!此事后来不了了之。只因琴操一朝为妓,终入不得正史。

痛感玲珑山墓冢荒鄙怎能配上这个前朝的美人,数代文人墨客因此冢而拜访玲珑山,墓碑也几度重修。琴操因东坡而得到代代文人的怜惜,玲珑山也因有琴操而千古闻名。

玲珑山在杭州西,临安县境内,山小但很精致!玲珑山的旧迹很多,唐代古刹卧龙寺在宋时香火还很盛。昔年琴操上山时,要过南天门。

这是唐朝就有的山门,上有楼阁,下通行人,有石门可开启。这景致早已湮没,遗存的只有一方后人题刻的“玲珑胜境”,还有东坡手植的学士松了。

“九折岩”三个字,据说是东坡的醉书。当年琴操就从这方岩壁后拐过去,消逝在绿树中。

山路不长,有一种曲径通幽之感,不知道琴操又如何想呢?她这一步过去,就和红尘隔绝了,她抛得下世间的繁华和心中的情愫吗? 琴操出家后,前两年苏东坡、黄庭坚还有佛印和尚经常来玲珑山,和她品琴论诗。早些年,这里还挖出这三个人的石像。

修行也许太孤寂了,让一个少女,在古佛青灯之间渐渐老去,是何等的残忍。这也是苏东坡和琴操故事中,最令人遗憾的地方。

但结局无法改变。诗人和歌妓的相识,。

8.“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说此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绅。李绅(772~846),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元和进士,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与著名文人白居易、元稹等交往甚密。元稹称李绅说:“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显见,李绅的诗风,与“锄禾日当午”诗的格调相一致。《全唐诗》收录李绅的诗,题《古风二首》,又称作《悯农二首》,其中之一就是“锄禾日当午”,另一首诗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两首诗的意义相同。

一说“锄禾日当午”诗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唐朝另一位诗人聂夷中。此说的主要理由是:一,《全唐诗》于聂夷中和李绅名下分别收录这两首五言绝句,李绅《古风二首》诗后无篇章互见的说明,而在聂夷中《田家二首》诗后,加了一个脚注,称“锄禾日当午”等四句一作李绅诗。后来,人们选注聂夷中诗,干脆不取“锄禾”四句,这才引起误传。二,影印宋刻本《全芳备祖》列“锄禾”诗于聂夷中名下,所辑《田家二首》诗全文曰:“父耕原上田,子削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山;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而此书在李绅名下仅收录“春种一粒粟”等四句,可见古人把这首诗判归了聂夷中。三,聂夷中(837~?),字坦之,河东(治今山西永济西)人,咸通进士。《唐诗纪事》说:“(聂夷中)奋身草泽,备尝辛楚,尤为清苦。”聂夷中出身贫寒,入仕后仅做过县尉小吏,对农民的疾苦比较了解,才有如此贴近生活的诗句。《全唐文》共收聂夷中诗一卷,诸如《田家》这类题材的诗歌占四分之一,看来“锄禾日当午”诗的作者,非聂夷中莫属。

以上两说都有道理,而一般认为作者是李绅,其实并非定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