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诗宋词文化 唐诗宋词文化1.【中华诗词韵作文】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华诗词韵》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唐诗、宋词就是其中之一。 诗词与中华汉字就像一对好姐妹,,总也分不开。中华汉字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演变过程。 从远古时期,聪明的人们发明了象形字,并在龟壳、坚硬的骨头、象牙等上记录,这就是甲骨文。有经过了许多年的演变,终于变成了如今的汉字。 在古代,也有一些书法家的字流传到了如今。如王羲之,他的草书豪放大方,具有英雄魂魄的气质;欧阳修的楷书秀丽端庄,字中透出一股秀气。 这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好好继承它。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它魅力四射,慢慢品读,细细咀嚼,便觉得余味留香,韵味十足。走进唐诗吧!去体验古人的送别情怀,王维在渭城送元二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送杜甫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唱古今,汪伦送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使人感受到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去感受诗人常年在外的思乡之情吧!李商隐因思念妻子,动笔写下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白躺在床上,皎皎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他望月生情,写下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名句孺妇皆知,家喻户晓;王维在异乡,重阳节到来时,心头不禁生出了悲情,笔下便泻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读了这几句话,何人心上不涌起思念家乡的伤感?诗是古人抒发情绪的一种方式,我能在其中感受到诗人的心情;诗如画,在那具有魅力的唐诗中,我们仿佛身在其中;诗富于哲学,聪明的古人在诗中蕴含了各种人生哲学,使读者受用无穷。说起唐诗,不得不提前宋词。 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写得词《声声慢》表现了她难以言传的凄楚悲伤之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用一连串叠字表达了这种凄苦的心境,更是千古流传。 岳飞的《满江红》表现了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全词都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苏轼的《浣溪沙》蕴含着人生哲理,告诉我们要拥有乐观阔达,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词是我国的文化之一,不仅能说,还可以弹唱,让我们一起走进宋词,品味宋词!唐诗宋词,历史悠久,是我国的瑰宝,必定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深地一笔。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祖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而感到骄傲!我们不仅要读,还要品,更要让我们去传承它,保留它发出发出更灿烂的光芒!让我们传诵中华唐诗,流唱千年宋词!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2009年9月27日。 2.唐诗、宋词、元曲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怎么排列唐诗是我国文学遗产之一,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中知名者约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竟达四万九千多首,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音节和谐,文字精炼,为创造今天的新诗歌,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宋词兴起于唐代,经过五代的发展,极盛于宋代。它是一种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所以有人叫它“诗余”、“曲子”或“长短句”。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只有在我国这样文化发达的国家,才能产生和发展。 元曲是一种古典戏曲剧本。如果排位,仍然是唐诗第一,宋词居中,元曲次之。 3.我眼中的唐诗宋词作文唐诗宋词风光旖旎,在我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光影…… 唐宋是我们诗词文化最鼎盛的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高峰。 孟浩然、王维的宁静淡泊,岑参、高适的边塞长吟,李白的浪漫奔放,杜甫的乱世悲歌……星光灿烂的诗坛是唐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誓言给我鼓励;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让我向往;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乡愁让我心酸;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理给我启迪…… 宋代词人们高奏过悲壮威武的慷慨悲歌,低吟过委婉动人的缠绵情话,悲叹过心疲气短的穷途末路…… 我渴望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悲叹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向往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我感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唐诗短而精炼,掷地有声;宋词长而有韵,回味无穷。 迷人皎洁的汉宫秋月令我心驰神往,倾国倾城的燕瘦环肥使我魂牵梦绕…… 唐诗宋词那或雄壮或惆怅的意境是否让你身临其境?唐诗宋词那或勉励或警示的言语是否让你有所感悟? 唐诗宋词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段历程,更是一个传奇!它所代表的是一个个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 每次读到唐诗宋词,我都会有一种全部占有的冲动,这,也许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唐诗宋词,是你,在我心头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 4.求10篇唐诗宋词的鉴赏文章长恨歌 七言古诗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 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 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子弟白发新, 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 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 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 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 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 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 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 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注解】: 1.汉皇:指唐明皇。 2.御宇:上帝治理天下。 3.“姊妹”句:姊妹指杨贵妃受宠后,其姊妹三人皆封夫人。 4.渔阳鼙鼓:指安禄山在渔阳起兵叛乱。 5.薄:临近、靠近。 6.信:任凭。 7.碧落:道家称天空为碧落。 8.青娥:年轻美貌的女子。 9.玉扃(jiong1):门闩。 10.迤(yi3)逦(li3)开:一路敞开。 11.阑干:纵横。 12.“昭阳”两句:意谓和玄宗的恩爱已成为过去,永远断绝了。在蓬莱宫中却要长久度过寂寞的岁月。 13.钿(dian4)合:镶金花的合子。 14.“此恨”句:玄宗和杨贵妃生死离别的遗恨,永无绝期。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歌颂爱情的长篇叙事诗,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 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 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 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又鸟)犬升天。 并反复渲染玄宗之 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 ”的内因。 形象地暗示唐玄宗迷色误国,是这悲剧的根源。“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 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 死”是爱情悲剧的形成。 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 思。 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临邛道士鸿都客” 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诗人采用浪漫主义手法, 忽而天上,忽而人间,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 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深化“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 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令人低回沉思。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 。 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 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 5.【请赏析一下最能反映唐宋文化特点的唐诗宋词唐诗宋词有很多主题,节妇吟--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晚唐时期的一首志言诗.此诗的一题名:“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还,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6.唐诗宋词中的哪些诗句体现了民俗文化唐诗宋词中关于元宵节的诗词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在唐诗宋词中有,欧阳修的那首著名的《生查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唐诗宋词中关于清明节的诗词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唐诗宋词中关于端午节的诗词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古代有很多描写端午节的诗词,唐代的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宋代苏轼的《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唐诗宋词中关于七夕的诗词七夕,这以中华民族古老而又美丽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传说为题的浪漫节日。 古代的人们望着日月星辰编织着天上人间的旖旎风情。失去仰望习惯的今人们,未必再有心境叹那“倬彼云汉,昭回于天”,于是多年以后,那遥远的故事和那遥远的爱情,读来竟有点恍若隔世。 在我国传统的诗词、歌曲及民俗方面有着很多的反映。白居易的“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宋代的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二郎神》中的 “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唐诗宋词中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都是千古绝唱。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唐诗宋词中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重阳”又称“重九”。每逢重阳节,民间有上山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等活动。 这种习俗,在唐诗中有所反映。唐代诗人刘兼的《重阳感怀》诗中,有“戴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之句。 唐代诗人杜荀鹤《重阳日有作》诗,开头两句是:“一为重阳上高台,乱时谁见菊花开?”,结尾两句是:“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沉山且莫回。”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四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身处异乡的人,每逢佳节,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是人之常情。 唐诗宋词中关于冬至的诗词唐诗中有关冬至的诗不少,其内容也多限于天文律历,已看不出"进履袜"、作赤豆粥等这些民俗。如白居易《冬至夜》诗:"老去襟怀常落,病来发鬃转苍浪。 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最长。 今朝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说孟光。"是一首叹老思友的诗;韩偓的《冬至夜作》诗:冲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海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阴氛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也几乎不牵扯节庆的气氛。 唐诗宋词中关于除夕的诗词 除夕在十二月之末,是一年最后的一个节庆。一年将尽,明日即是元旦,故称 "除"。 "除"也有除旧布新的意思,辞去旧岁,迎来新的一年。《东京梦华录》记北宋汴京民俗:《是夜禁申爆竹山呼,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