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诗词的运用 古诗词的运用1.古诗文运用1.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3.诗圣 诗仙 大李杜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4.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5.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6.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7.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9.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2.【小学六年级古诗词运用练习题】小学六年级古诗词运用练习题1、若是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应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若是好朋友分离,依依惜别,我们可以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3、一般用( 形影不离 )成语来形容朋友之间关系亲密.4、每当月亮升起,你的心中会有一种美好的对幸福、团圆的一种向往,就会想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5、每当看到春光将桃、李、梨的花一夜间催开时,你自然的想起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6、汗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 当“比”讲,它与(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中的“于”意思完全相同.8、来到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了朵朵美丽的水花.望着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9、人们常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来赞美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潜移默化的熏陶.10、每逢佳节,我们会给远方的亲人写信或发邮件,可以引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11、要写好作文,不光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正如古人说的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2、每当祖国需要你的时候,用(“粉身碎骨全不怕.”)来表达自己的决心.13、同学们,当你们的朋友在学习浪费时间,有所松懈时,我们可以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的名句来劝告他.14、面对人生中的成功和失败,我们应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15、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我们可以用**《沁园春·雪》中的词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来赞美他们.16、《白雪歌送武判断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7、《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8、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可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来形容.19、苏轼名词《明月几时有》中富有哲理的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20、生活中既要善于学习他人好的方面,又要善于从不好的方面吸取教训,这正如孔子《论语》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传诵千古的名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22、《赠汪伦》一诗中,李白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表达他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23、《示儿》一诗中,写作者心事的诗句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24、读了《匆匆》,我想借用“(《长歌行》中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名言警句来提醒自己莫让时间“匆匆而逝”.25、看到自己的朋友虚度时光,不好好学习,你会用这样一句名言告诫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6、教育人要积极向上,好上加好:(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3.古诗的应用是什么简介一下【要最简的】思念家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渴望统一: 2、治学求进: 3、不能半途而废: 21、从报上看到上海的刘志军医生,为了抵制假药和伪劣医疗器械,不怕打击报复,甚至不怕丢掉工作。我不禁想起古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2、当某个人只知死读书,不愿亲自实践时,你会为他送上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3、我们的老师在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这一对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它强调习作言简意赅,立意新颖。 24、春雨,悄无声息,滋润着万物,可用大诗人杜甫的佳句描述它的来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优秀的古诗文给了我们丰富的文化营养,诵读陆游《 》中的( )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爱国情怀;诵读于谦《 》中的( )能感受到诗人的洁身自好;诵读孟郊的《 》中的( )能体会到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6、每当我取得好成绩而沾沾自喜时,爸爸就会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从小就在古诗中受到启迪。家长们常用“________,________”教导我们要努力学习;老师常用:“________,________”引导我们积极参加实践锻炼。我们也常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情,我们用“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大自然的美景;面临分离,我们用“________,________”来互相勉励;当独自在外时,又会用“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我们的思乡之情。 27、当人们面临困境,仍不愿改变自己高洁的志向时,常常用( )来勉励自己。 28、你能借用古人的诗句来赞美下面的景观吗? 黄河 大草原:( ) 长江: ( ) 29、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记忆中“ ,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花绿波;是杜甫笔下似春雨般“随风潜入夜, 。”的悄声无息;是唤醒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 。” 夏天是什么?是**眼里“ , 。” 的七色彩虹;是令杨万里惊叹的“ ,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风光。 4.古诗词中运用通感的句子利用通感的诗句: 1、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附录1、《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鉴赏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赏析】: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附录2、石柔的《绝句》赏析 绝 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轻黄==淡黄 飞球==杨树籽 1)诗人借扬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扬花,抒发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 ①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借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 ,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今译]我比那随风轻扬的杨花更飘忽不定,杨花的绝飞离散,仅仅忙一个春天. [赏析] “杨花”,杨树籽,表面具毛,状同柳絮,古人常以杨称柳,杨、柳通用,如司空图《暮春对柳》:“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在古典诗词中,则用以表达某种愁绪,如北魏胡太后《杨白花》的“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韵》的“似花还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路旁,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诗人不仅把自己转徙流离的生涯和“飘荡”的杨花比,而且超出传统手法的窠臼,要同杨花比出个程度,在结构上递进一层,使其郁积于心的客愁乡情通过着力反衬,显得格外深切动人,从而取得从正面说难以获得的抒情效果.第二句,用点即点的手法收束全诗,至于何以要说“杨花只是一春忙”,这以后还有什么话未说,作者有心留下一段空间,由人猜想.。 5.运用典故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李白《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拓展】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年少有胆识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用天狼星比喻敌人(即辽国与西夏),表达了作者爱国,想要为国杀敌,报答国家的胸怀.-----------------------备注:由于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有三个用典故地地方,所以都列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