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石灰吟古诗词 2. 古诗词拼音 石灰吟古诗词1.【《石灰吟》的全诗和诗意】石灰吟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2.《石灰吟》古诗释文和赏析石灰吟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青白在人间。 --于谦(明) [注释]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清白:指高尚节操。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击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3.石灰吟的古诗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是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此诗因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而脍炙人口。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 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4.石灰吟古诗的原文究竟是什么啊我看到了好几个版本第一句千锤万击出我记得很早就学过了,可能是版本不同,这是古代以讹传讹的结果,很多诗都存在这种问题: 但具体分析下来,粉骨碎身浑不怕是正确的.理由有二 1 教材是这个版本 2 从平仄看,绝句第三句二四六三字的平仄应该和第二句相同,火是仄音,所以骨字应当是第三句第二个字,即粉骨碎身 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正确的 青白是清白的误写,青白和清白在古代是通用的,应当以教材为基准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头是经过千万次的撞击和敲打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 即使身体粉碎也不害怕, 决心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注释: 石灰吟:石灰赞歌.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击:撞击,雕琢. 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是夸张手法. 若等闲:好像平常事一样.若:好像;等闲:平常,轻松 清白:指高尚情操.千锤万击: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人间:人世间. 锤:敲打.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全诗通过赞颂了石灰的坚强不屈,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对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保存在人间. [编辑本段]古诗今译: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5.石灰吟 古诗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注释] 吟:吟颂。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译诗、诗意]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此诗因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而脍炙人口。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古诗词拼音1.古诗拼音版大全1 1 . 江 南 jiāng nán ( 汉 乐 府 hàn yuâ fǔ ) 江 南 可 采 莲 jiāng nán kě cǎi lián , 莲 叶 何 田 田 lián yâ hã tián tián ! 鱼 戏 莲 叶 间 yú xì lián yâ jiān 鱼 戏 莲 叶 东 yú xì lián yâ dōng , 鱼 戏 莲 叶 西 yú xì lián yâ xī , 鱼 戏 莲 叶 南 yú xì lián yâ nán , 鱼 戏 莲 叶 北 y ú x ì li á n y â b ě i 2.带拼音的古诗词大全咏鹅 骆宾王é é é鹅 , 鹅 , 鹅 ,qū xiàng xiàng tiān gē曲 项 向 天 歌 。 bái máo fú lǜ shuǐ白 毛 浮 绿 水 ,hōng zhǎng bō qīng bō红 掌 拨 清 波 。春晓 孟浩然chūn mián bù jué xiǎo春 眠 不 觉 晓 ,chù chù wén tí niǎo处 处 闻 啼 鸟 。 yè lái fēng yǔ shēng夜 来 风 雨 声 ,huā luò zhī duō shǎo花 落 知 多 少 。 3.带拼音的古诗词大全咏鹅 骆宾王 é é é 鹅 , 鹅 , 鹅 , qū xiàng xiàng tiān gē 曲 项 向 天 歌 。 bái máo fú lǜ shuǐ 白 毛 浮 绿 水 , hōng zhǎng bō qīng bō 红 掌 拨 清 波 。 春晓 孟浩然 chūn mián bù jué xiǎo 春 眠 不 觉 晓 , chù chù wén tí niǎo 处 处 闻 啼 鸟 。 yè lái fēng yǔ shēng 夜 来 风 雨 声 , huā luò zhī duō shǎo 花 落 知 多 少 。 4.绝句古诗带拼音jué jù èr shǒu(qí yī) 《绝句二首(其一)》 táng .dù fǔ 唐.杜甫 chí rì jiāng shān lì,chūn fēng huā cǎo xiāng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ní róng fēi yàn zǐ,shā nuǎn shuì yuān yāng。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赏析: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 5.古诗里带个多音字着的有几个1.通假字.古诗词中,我们会发现少量的通假字现象,这些字应读通假字的旧读音.例如: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下《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注:“四下”表示四年级下册,选自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下同.);“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上句中的“见”都是通假字,都通“现”,是“显现、显露”出来之意,因此读“xiàn”,不读“iiàn”.在《所见》(一下13课)和《夜书所见》(三上9课)题目中的“见”,“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三下《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和张籍的《秋思》(五上5课)中的“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见”,都是“看见”的意思,并无“显现”之意,不是通假字,所以不读“xiàn”,应读“jiàn”.亡:《清平乐·村居》(五下5课)中“最喜小儿亡赖”的“亡”,通“无”,因而读“wǘ”,不读“wáng''.柴:王维《鹿柴》中的“柴”是通假字.古代“柴”指有篱落的村寨,也指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划定的某些区落.本诗题目中“鹿柴”是一地名,其“柴”通“寨”,所以应读作“zhài”,不读"chái”.而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的“柴”字,不是通假字,所以读“chái”.2.词牌名.词牌名的读音是古代词赋的“专利”,因而我们只能尊重古人的读法.例如:卜:《卜算子·咏梅》(五上《回顾拓展八》“日积月累”)中的“卜”读“bǔ”.因为,读“bǔ”的时候有多种意义,其中一项是指“估计、预测”,而读"bo”只用于“萝卜”一词.“卜算”是同义黏合词,意思是“估算、预测”,这里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唐代骆宾王写诗时喜欢用数字,大家都叫他“卜算子”,后来就以“卜算子”为词牌名了.乐:《清平乐·村居》(五下5课)题目中的“清平乐”,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因而“乐”读“yuē”,不读“l宅”.3.古代单音节词.古诗词中,有的两个单音节词语连在一起,很像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比较典型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妻子”和“衣裳”.在现代汉语中,这是两个双音节词,“妻子”“衣裳”的后一字“子”“裳”均要读作轻声.但是在古代,“妻子”表示“妻子”和“子女”;“衣裳”在古代也有“上衣下裳”的说法,“衣”是穿在上身的服饰,“裳”是穿在下半身的服饰,类似于今天的裙裤,男女都可以穿.所以,在本诗中的“子”“裳”作为单音节词,是不能读作轻声的,应分别读作“疽”“cháng''.上例中的“卜算子”的“子”也是单音节词,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因而不能像现代汉语词尾的后缀词那样读作轻声,也应该读作"Zǐ”.另外,还要注意叠声词的读法.《春晓》(一下4课)中的“处处闻啼鸟”,《小池》(一下3课)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草》(二下2课)中的“离离原上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二下2课)中的“篱落疏疏一径深”,《夜书所见》(三上9课)中的“萧萧梧叶送寒声”,《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三下《语文园地五》“日积月累”),在这些句子中都有叠声词.在古诗词朗读中,不能像现代汉语把叠声词第二个字读成轻声,而应该读成本音.因为有的要单独表示意义,有的起重复强调的作用,而且在五律或七律古诗中,各句字数相等,读来颇有节奏感,如果把叠字弱化后读得过轻,就可能给人少一个字的感觉.因此,叠字二般不要弱化读轻声,而要读出该字的本音.二、“特殊字”从今 在古诗词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字,这些字,古时有旧读音,而现代却已经没有这个旧读音了,或者这些字按古代的节律规则来说,应该发某个旧读音,但是在现代汉语规范音中却找不到这个旧读音.这时,我们就应以今天的现代汉语规范音来读.我们知道,古诗词虽然讲究音韵节律,但当时并没有像现在的汉语拼音这样严密完善的记音系统,因而许多字的读音追究起来十分复杂,有的已不能准确查考其读法了.遇到此类特殊情况,我们应该统一到现在规范音的标准上来,这样更便于教学.如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斜”字的发音争议就是此类问题的典型表现.斜:《山行》(二上4课)“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按照古代节律,诗中的二、四句的末一个字是“家”“花”,其韵腹都是“a”.因此首句的末字“斜”应该押此韵,其韵腹也应是“a”.但在现代汉语中“斜”已没有“xiá”的音了,所以这个字只好依从今天的发音,读“xié”.《过故人庄》一句中“青山郭外斜”(四上《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中的“斜”也因为相同原因,念“xié”.还有,“斜风细雨不须归”(四下23课《渔歌子》)中,“斜”也得念“xié”,如果我们非要将句中的“斜”读成“xiá”那就显得太别扭.三、多音字从义 挑:《夜书所见》(三上9课)中“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挑”有“tiāo”和“tiǎo''两个读音.“挑”在“挑动”“拨动”的义项时念“tiǎo”.这句诗的意思是儿童用竹棍等挑动泥土,翻找地里的蟋蟀.因此,在本句中,“挑”字读“tiǎo”才是合理的.重: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重”是多。 6.古诗词大全600首拼音一上:《静夜思》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下:《春晓》、《村居》、《所见》、《小池》。 春 晓 村 居 所 见 小池 孟浩然. 高鼎 袁枚 杨万里 春眠不觉晓, 草长莺飞二月天, 牧童骑黄牛, 泉眼无声惜细流,处处闻啼鸟。 拂堤杨柳醉春烟。 歌声振林樾。 树阴照水爱晴柔。 夜来风雨声, 儿童散学归来早, 意欲捕鸣蝉, 小荷才露尖尖角,花落知多少。 忙趁东风放纸鸢。 忽然闭口立。 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上:《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赠汪伦》。 赠刘景文 山行 回乡偶书 赠汪伦 苏轼 杜牧 贺知章 李白 荷尽已无擎雨盖, 远上寒山石径斜, 少小离家老大回, 李白乘舟将欲行,菊残犹有傲霜枝。 白云生处有人家。 乡音无改鬓毛催。 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年好景君须记, 停车坐爱枫林晚, 儿童相见不相识, 桃花潭水深千尺,最是橙黄橘绿时。 霜叶红于二月花。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不及汪伦送我情。二下:《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绝句》。 草 宿新市徐公店 望庐山瀑布 绝句 白居易 杨万里 李白 杜甫 离离原上草, 篱落疏疏一径深, 日照香炉生紫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岁一枯荣。 树头花落未成阴。 遥看瀑布挂前川。 一行白鹭上青天。 野火烧不尽,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流直下三千尺, 窗含西岭千秋雪,春风吹又生。 飞入菜花无处寻。 疑是银河落九天。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上:《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叶绍翁 王维 李白 苏轼 萧萧梧叶送寒声, 独在异乡为异客, 天门中断楚江开, 水光潋滟晴方好,江上秋风动客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 碧水东流至此回。 山色空蒙雨亦奇。知有儿童挑促织, 遥知兄弟登高处, 两岸青山相对出, 欲把西湖比西子,夜深篱落一灯明。 遍插茱萸少一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浓妆淡抹总相宜。三下:《咏柳》、《春日》、《乞巧》、《嫦娥》。 咏柳 春日 乞巧 嫦娥 贺知章 朱熹 林杰 李商隐 碧玉妆成一树高, 胜日寻芳泗水滨, 七夕今宵看碧霄, 云母屏风烛影深,万条垂下绿丝绦。 无边光景一时新。 牵牛织女渡河桥。 长河渐落晓星沉。 不知细叶谁裁出, 等闲识得东风面, 家家乞巧望秋月, 嫦娥应悔偷灵药,二月春风似剪刀。 万紫千红总是春。 穿尽红丝几万条。 碧海青天夜夜心。 四上:《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苏轼 陆游 李白 王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 莫笑农家腊酒浑, 故人西辞黄鹤楼, 渭城朝雨浥轻尘,远近高低各不同。 丰年留客足鸡豚。 烟花三月下扬州。 客舍青青柳色新。不识庐山真面目, 山重水复疑无路, 孤帆远影碧空尽, 劝君更尽一杯酒,只缘身在此山中。 柳暗花明又一村。 唯见长江天际流。 西出阳关无故人。四下:《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独坐敬亭山》 《 望洞庭》 《忆江南》 李白 刘禹锡 白居易 众鸟高飞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江南好, 孤云独去闲。 潭面无风镜未磨。 风景旧曾谙。相看两不厌, 遥望洞庭山水翠, 日出江花红胜火, 只有敬亭山。 白银盘里一青螺。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乡村四月》 《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 》 翁卷 范成大 张志和 绿遍山原白满川, 昼出耘田夜绩麻, 西塞山前白鹭飞, 子规声里雨如烟。 村庄儿女各当家。 桃花流水鳜鱼肥。乡村四月闲人少, 童孙未解供耕织, 青箬笠,绿蓑衣,才了蚕桑又插田。 也傍桑阴学种瓜。 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上:《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七律.长征》。《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七律.长征》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下:《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 《牧童》 《舟过安仁 》 吕岩 杨万里 草铺横野六七里, 一叶渔舟两小童,笛弄晚风三四声。 收蒿停棹坐船中。归来饭饱黄昏后, 莫欺老眼犹明在,不脱蓑衣卧月明。 和雾和烟数得渠。《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六上:《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7.忆江南 白居易古诗注音yì jiāng nán 忆 江 南 bái jū yì 白 居 易 jiāng nán hǎo 江 南 好, fēng jǐng jiù céng ān 风 景 旧 曾 谙。 rì chū jiāng huā hóng shèng huǒ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chūn lái jiāng shuǐ nù rú lán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néng bú yì jiāng nán 能 不 忆 江 南? 8.春夜喜雨全诗的拼音hǎo yǔ zhī shí jié 好 雨 知 时 节 , dāng chūn nǎi fā shēng 当 春 乃 发 生 。 suí fēng qián rù yè 随 风 潜 入 夜 , rùn wù xì wú shēng 润 物 细 无 声 。 yě jìng yún jù hēi 野 径 云 俱 黑 , jiāng chuán huǒ dú míng 江 船 火 独 明 。 xiǎo kàn hóng shī chù 晓 看 红 湿 处 , huā zhòng jǐn guān chéng 花 重 锦 官 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