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打开唐诗 打开唐诗1.西川告诉你,唐诗的几种打开方式(唐诗的读法)书评作者:林 颐西川是诗人,诗人解诗,别有洞见。 《唐诗的读法》不着意如何解读唐诗,而是关注当下我们如何读唐诗,或者说,如何学习唐诗、欣赏唐诗。“采用何种态度阅读古文学?”西川提问,“你究竟是把古人供起来读,还是努力把自己当作古人的同代人来读?”西川认为“供起来读”,一种是“以面对永恒的态度来面对古人作品,希冀自己获得熏陶与滋养”,另一种是“为了向别人显摆修养……以确立锦心绣口的形象”,两种态度出发点虽不同,与李贺所说的“寻章摘句老雕虫”则相差不远。 他更寄望成为古人的同代人,进入古人的创作现场,了解“古人为什么这样做”。诚然这是西川的出发点,只不过,西川理解的“为什么”定然是西川的理解。 我之所以用这样绕口的表达形式,是为了突出西川的理解里极其强烈的个人特色。它是恣肆的、汪博的,同时也是有些偏激的,甚至匆促的定论。 最鲜明的,莫过于西川强调的,“诗歌写作在唐朝,是一种类型化的写作”。如何得出这个结论?西川说,“写诗是唐朝文化人的生活方式”。 一赴宴就写诗?一送别就写诗?一游览就写诗?一高升或一贬官就写诗?不可能有那么多灵感!唐人写诗的技术性秘密源于“随身卷子”,类似于今天好词好句集萃的写作参考书。西川指出了唐诗创作的一种套路。 然以此推之为“类型化”,是否妥当?什么是“类型化写作”?很难准确定义,一般而言,指向模式化创作,原创性与文学性偏低。我以为,任何体裁的写作都有其模仿或参考的对象或所谓“技术性秘密”,中国古代文学里有大量重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唐诗创作有模板无可厚非,并不意味着它是单一的、呆板的,唐诗的万千气象不必我赘言。西川随后补充,写诗当然不仅是套路化的书写动作,它还牵涉到历史、制度、文化风气等因素,尤其与唐朝的科举考试有关。 西川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对诗歌写作的的重视。西川对李白的心理描绘大约受到了西学的影响,毕竟西川精于现代诗创作与翻译。 自弗洛伊德以来将精神分析应用于文学家、艺术家的各类学说,早就因其刻板、机械与自以为是而广受批评,西川的解析也没能逃脱藩篱,况且西川并没能充分展开,而是匆匆带过几笔,我们也就权且付之一笑吧。注意力回到有关进士文化的探讨。 西川有一点讲得明白,他并非要损害中国古典诗歌的尊严,而是要解除现代人所谓“古典情怀”的种种迷思。西川的问题意识带来启发性的思考,思考是突破所有“类型化写作”壁垒的最好途径。 2.胡晓明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大有意味的问题。 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 比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 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 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 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诗是什么呢?马一浮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 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 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为什么唐诗会这样呢,我想这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 所以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 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谈? 尽气、尽才的精神.尽心、尽情的精神 人生要尽气尽才,永不舍弃 唐诗里头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以诗仙李白为例,他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李白就是尽二十分、三十分。 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自由有两种。 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缚。 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中国知识人中,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限的一个典型。 李白,几乎成为真正的文人自爱的一个美好的理想。 杜甫是一个厚字,结实扎根在地上。 他最后死在回中原的船上,伏在船上写诗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中国唐代诗学的两座主峰,一个是天的精神,一个是大地的精神,真实做人、积极用世,不管他们有没有建立了什么功业,他们的生命是活得有声有色、有光有热。 他们对于他们的时代、社会,是尽心、尽气、尽才的,他们并没有从他们的时代得到什么,但是他们的时代却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伟大。 唐代第二线的大诗人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都是做人做事有担当,有作为的。 韩愈一生最精彩的是谏骨,苏东坡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在举世滔滔的佞佛大潮中,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柳宗元一生最突出的是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被贬谪的后半生不屈身降志,又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政绩。 白居易最亮点的是领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让诗歌文学发生社会良心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李商隐与杜牧都是博学多识、才华盖世的士人,不仅仅是诗人。 正是他们压抑的才华得不到实现,才成全了他们美丽的诗歌,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诗歌,正是他们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证明。所以我们可以说,唐代的第一流的诗人,个个都是要拿出自己生命的美好,要做一点事情,都是想要让自己的才智充分得到表现的。 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 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千年长途的风霜满面中,有少年精神;在朝九晚五的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 现在我们来读读那些千年传诵的名句吧。 我们看诗人动不动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动不动就说“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动不动就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动不动就说“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我们发现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 初盛唐的人要是失恋了,痛苦了,说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就会哂然一笑,心情好起来了。 要是暂时经过苦难,重新克服了困境,就会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会对前途重新有希望。诗人要是曾经被打败,曾经受大挫折,后来又东山再起,拨云见雾,就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重来!”心里充满自豪的。 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打开想象写一篇400字的记叙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天,刘长卿赶赴一个偏远的地方办事.走着走着,突然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的.北风呼啸着,雪花在空中盘旋,顿时,地上、树上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 刘长卿缩着头,弓着背,顶着风雪,独自行走在空旷的雪地上,咯吱咯吱地响,身后留下了一串串长长脚印.他加快的脚步,想多赶一段路,可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夜幕已经降临.刘长卿无奈地抬头向远方望去,苍山在夜色中显得格外遥远.他又冷又饿,再也无法在大雪中行走了,只好找地方投宿.不远处一所茅屋出现在眼前,厚厚的积雪,似乎将把茅屋压垮,一阵风吹来,雪花在茅屋上空乱舞,那破旧的柴门发出吱吱的响声.他欣喜若狂,走近茅屋,轻轻地敲了敲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前来开门.老人把刘长卿迎进了屋.刘长卿见屋内一贫如洗,几乎没有什么东西.他找了个地方坐下来,老人捧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开水,让他先暖暖身子,然后端来几块红薯,给刘长卿充饥.刘长卿吃过饭,道过谢后,就在一块破门板上躺下休息. 屋外仍是北风呼啸,偶尔听见树枝断裂的声音,远处狼嚎的叫声,这让刘长卿有些害怕,不敢入睡.夜深了,门外传来狗吠声,由远到近,原来老人的儿子打猎归来了.刘长卿听见他们父子俩低声交谈的声音:“今天这鬼天气,我在山中从早上一直转到现在,也没有发现猎物.”猎人丧气地对老人说道. 刘长卿听了,无比同情地叹了一口气.他心中感慨万分,起身写下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名诗. 4.看图猜古诗一个人打开窗户,窗户外面的花开了不知道窗户外是什么花 下面是一个菊花 一个梅花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用 《满江红·雁阵横空》 年代: 宋 作者: 向子諲 雁阵横空,江枫战、几番风雨。天有意、作新秋令,欲鏖残暑。篱菊岩花俱秀发,清氛不断来窗户。共欢然、一醉得黄香,仍叔度。尊前事,尘中去。拈花问,无人语。芗林顾灵照,笑抚庭树。试举似虎头城太守,想应会得玄玄处。老我来、懒更作渊明,闲情赋。 《金陵杂兴二百首》 年代: 宋 作者: 苏泂 南位之南下曲街,画罗窗户隔红梅。 方方丈石平如掌,曾是官家拜斗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