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诗词写作 古诗词写作1.古诗的写作要点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1) 一、律诗是诗词里讲究最多的诗种(包括律绝).我们先复习一下七言绝句的平仄构造 1、平起平落(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起平落(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意: 注释:1、括号(),内的字宜仄可平:(仄);2、括号(),内的字宜平可仄:(平); 3、括号《 》,变格时宜平可仄:《平》;4、括号《 》变格时宜仄可平:《仄》.初学者不必学习变格句型,尊重《 》内用字平仄. 绝句(指律绝)1、2、4句用韵(一般压平韵,首句不用韵应符合第3、4的格式). 二、七言律诗的平仄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同“五言律诗”前面加与五言前节两个字平仄相反的字既成.七律同七绝一样,首句通常入韵(七律首句不入韵也可,古今少见,但必须符合3、4的格式;“五绝”“五律”首句通常不入韵).七律2、4、6、8句都入韵,一定要用平声韵.3、5、7句不入韵,但尾字必须用仄音字. 否则就不为律诗了(不是所有的七言八句都是“X律”如格律不符只能根据诗的格律归为古风了). “七律”和“七绝”一样也有4种格式.可看出它是两首七绝平仄格式相加: 1、平起(首句用韵):等于七绝(1)(3)形式相加.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仄起(首句用韵):等于七绝(2)(4)形式相加.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 七律 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3、平起(首句不用韵):等于七绝(3)形式两首相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十”入声字 4、仄起(首句不用韵):等于七绝(4)形式两首相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律诗颔联(3、4句)、颈联(5、6句)应对仗,也可只在颈联对仗. 三、律诗个别句子的变通和拗救 律诗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也有一点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变通.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在平仄格式上变通的情况相当普遍,以致寻找毫不变通的律诗,反而不容易找到.变通,并不是任意的,也有一定的规则.古代诗人作诗,也常有某个字不合平仄句型,这叫“拗”,或“拗句”.既然已经“拗”了,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补救,这就叫“拗救”. 关于“一、三、五不论” 前人曾经提出过一个变通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而言的,意思是说,每句的一、三、五诸字的平仄可以“不论”,“不论”就是可以变通;二四六诸字则必须“分明”,“分明”就是要求严守格式.至于第七字,押韵的用平,不押韵的用仄,这是固定的,就在必提出了.五律每句只有五字,这个口雇自然就变化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雇能够概括一些现象,但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可以不论,有些地方一定要论.所以又有人说:“一三五不一定不论,二四六不一定分明”;这是说,变通是有一定条件的. 关于第一个字,七律每句第一字的平仄完全可以灵活,该用平的可以用仄,该用仄的可以用平.但其中有一个例外,即五律每句的第一个字和七律每句的第三个字,遇到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 2.用古诗写作文中秋佳节的夜晚,深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月亮格外美丽,它像一块巨大的白玉盘悬挂在天中,皎洁的月光给大地铺上了银装。 星星稀稀疏疏、七零八落地只在天边闪闪烁烁。我漫步在洛阳城,只见秋风乍起,高高的白杨树在风中哗哗作响,几片黄叶极不情愿地离开大树,在风中飘摇了几番,落在了地上。 此时此景,不禁蓦生思乡之情,便直奔寓所。 孤孤单单地坐在椅子上,非常烦恼,像蜘蛛肚里抽出的粘腻的丝,一圈圈地在我心上缠绕着,叫我心慌。 就在这时,我突然想到:我何不写封家书,表达我思乡念亲的心情。便立刻点上蜡烛,铺纸研墨。 可正当我提笔准备写下去的时候,我的头脑里出现了数不清的话语,不知道从何说起。心想:我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就要多写一些内容。 然后,我拿起笔,在那红彤彤的烛光下认真地写着这封信,把自己想到的事,想说的话语,想表达的感情全都写出来…… 忽闻公鸡打鸣,却还没有写完这封信,因为我要写的事实在是太多,我写好了这件事,又想起了那件事,好像永远都写不完似的。直到旭日东升,我才吹熄烛光,搁笔伸腰。 尽管弄得我疲惫不堪,但我觉得值,因为我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了家乡的亲人。 我匆匆来到驿站,找到一位回乡的朋友,托他把信带给我的亲人。 当他要走的时候,我担心自己在忽忙中没把想说的话说完,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看了看,才又封好交给朋友,与他抱拳相别。 此时,天空分外晴朗,白云绽露了笑容。 高高的白杨树在晨风哗哗地鼓掌,几只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秋日傍晚,诗人张籍趁着饭后无事,来到好友门前。他走上去叩了几下门,一个书童探出头来:“您找谁?”张籍忙说:“请问,你师父在家吗?”“真不巧,师父昨天去家乡与亲人相见,下月回来。 您请回吧。”说完,书童关了门,只留下张籍一人站在门前。 一阵肃杀的秋风吹来,带来阵阵凉意。张籍转过身,突然听到一个小孩叫:“妈妈,看,大雁!”诗人抬头一看,一群大雁正从天空中飞过。 张籍不禁想起自己客居洛阳,常年不归。这大雁明年会回来,而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呢?这时,街上已空无一人,只有风吹落叶的沙沙声。 落日的余辉撒在他的身上,池塘里的荷花早已不见,往日的虫鸣鸟叫,这时已无影无踪了…… 回到家中,张籍突然想到,自己虽不能回到故乡,但可以写信啊。可是,提起笔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写起。 诗人的脑海里,不断涌现着当年离别时的情景。恨自己那时年轻气盛,与老母离别时竟头也不回地走了,但不知这一别何时才能再见面……想到这里,诗人不觉热泪盈眶,一时间,所有的感情都似泉水一般涌了出来,诗人把所有的思念都寄于这一段段文字中。 终于写罢书信,张籍又将这封信仔细地读了数十遍,生怕自己的思乡之情不能完全表达出来。这时,忽听打更人打了三下更,已是三更天了,诗人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信,封好,合衣睡下,可他又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是多么想让家人快点看到这封信呀! 清晨,诗人早早地起了床,揣着信在门口等候捎信人。 不知何时,街角传来了马蹄声。“来了,来了!”诗人心里激动万分。 只见那个送信的年轻人跳下马,接过信说:“您放心,我一定会送到的!”说完,正要上马,只听见背后一声大喊:“请留步!”他忙回身问,“老先生有事?”“我……我想再看一下信。”年轻人犹豫了一下,把信交到了诗人手里。 诗人急忙打开信,仔仔细细又查看一遍,这才又封好交给年轻人。年轻人跨上马,扬鞭而去。 诗人站在原地,眼中已满是泪水……一阵秋风吹过,吹落了他的泪,一滴、一滴……。 3.把古诗改成作文1、把诗歌大意了解清楚。这首诗的的意思: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深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2、了解背景:汪伦又名风林。唐开元间任泾县令。卸任后,居泾县桃花潭畔。天宝元年(742)至宝应元年(762),李白曾多次来安徽当涂、宣城、泾县、秋浦、南陵等地,并游历泾县桃花 潭。他以美酒待客。临别时,李白作《赠汪伦》诗,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3、确定写作人称,是要用诗人的笔触,还是汪伦的角度,或是一个第三者旁观者的角度。当然最好是用诗人的角度。 4、想象。诗歌中可能涉及的景物,有些什么样的景物,什么季节的景物。 人物(包括李白和汪伦)的情感,对话。 注意要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比如:又是一个晴天,却又有一缕清风徐徐,桃花漫天飞舞,一片片尽情地跳舞,舞尽这三月的繁华与美丽。 我独自一人行走着,人生的旅途总是这样,无论怎样相聚,最终也是走向了酒酣人散场。今天是个离别的日子…… 4.古诗的写作方法有哪些一、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二、表达技巧:二、表达技巧:(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 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另看一首写乐景的词:风入松(题酒肆) (宋)俞国宝: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 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金陵就是南京。 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 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 5.带诗词的作文600字 要散文1 我喜欢的诗词风景 周佳琦 滚滚波涛,流去的是虚华的浑浊,幽幽薄雾笼罩的是刺目的丑与恶,惟有匆匆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沉淀的才是人生的精华。 回想起几百年前,中华大地上的一位位诗人创作的篇篇不朽的佳作,一句句诗激励着几代人的梦想,而最神圣的诗词中,有着我最喜欢的那道绝美风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那描述了塞外大漠一种怎样的壮丽?落日圆混,红色浸染了天边,天空中明净似潭秋水,无边无限的大漠孤寂壮美,落日的余光刺得人眼迷茫,心里却是永恒。走着,看着,踏在大漠雄浑的脊背上,聆听她脉博的声音。 偶尔,不知是从哪里冒出了一缕炊烟,平缓的,安然的直冲云宵。夜暮还没降临,那边已出现了启明星。 大漠啊!大漠啊!孤烟、长河、落日,总给人一种凄凉、悲伤、孤寂而又不缺乏坦然、雄浑、壮美的感觉。“采菊档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环绕着水,水环绕着山,住所前生意盎然,不知是哪个季节,不知是什么年代,但是知道那份无与伦比的悠闲,自在。万物蓬勃地生长着,长到了篱笆旁,菊好像喜爱这里,竟也生长在篱笆旁,淡淡的心情,淡淡的有着诗情。 更远望去,更不乏绝美,一座大山忽然出现在眼前,淡淡的心情缠绕着淡淡的风景,淡淡的风景缠绕着淡淡的思绪与诗情。菊花、东篱、南山,总给人一种甜淡、舒适而又不缺乏诗情的感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时节大概是秋天吧!桥上只有诗人独自徘徊,不知去向何方,似乎秋风也这般冰冷的冻伤记忆,万物都凋零了,包括那藤、那树,夕阳的余辉爱抚着一切,照在溪水里那样苍白无力。偶尔传来几声鸟鸣,叫痛了心灵,那是谁家的故园啊!安详地冒着炊烟,路还是那条路,如今牵着瘦马,将走向何方,敢问哪里来的淡淡的哀愁、忧伤与迷茫!哦,我喜欢的绝美诗词风景。 点评:人生也如一首首诗词,平平仄仄,但总有一处风景另我们回味无穷,百看不厌。诗人用诗词歌赋诠释自己的人生,作者用诗词里的风景阐释自己的心绪。 作者用散文的笔法,让诗词中风景,情境再现,给人更充实感。2诗词中的风景 人生何处去 诗人用心去读风景,心境合一,山光水色便散发着人文的气息。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无形的烟雾变成了有形的屏障,一个“织”字将变幻无常、轻盈的暮气变的凝重,滞泻,烟雾转化为一张无法穿透的网,让人感受窒息的绝望和孤独;远处郁郁葱葱的山峦散发出袭人的寒气,翠绿得让人冷和寒。 而感受到隔绝和寒冷的人正是孤楼上的“愁”客。“愁”是泛泛的情感,思离别是愁,思山河破碎是愁,思仕途坎坷,世道炎凉也是愁。 只有被“愁”所笼罩的人才能从自然中读到这样的风景。 孤独,孤独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愁”眼看世界,一物一景弥漫着“愁”的气息,构成了诗词中伤感的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是漂泊者身心疲惫时最能产生共鸣的风景,是夜半客船里走下的孤独游子内心的画卷:没有光明(月落)、凄惨(乌啼)、透心的寒意(霜满天),万物失去了活力和生气,一切被“愁”---漂泊之愁所吞噬。漂泊是精神上的漂泊,当精神无法寄托,“寂寂江山晚,苍苍原野暮。 秋气怀易悲,长波淼难溯。”---李百药;而精神一旦得以解脱,“晚来风景丽,晴初物色华。 薄云向空尽,轻虹逐望斜。” ---李百药。 当精神虚缈,身体困顿,人生之旅处在茫然之中,心灵就会发出滴血的“愁”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精神累了,象藤、树、鸦;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 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鸦是昏鸦,失去了活力;道是荒凉的古道,不知通向何方,马是体弱无力的嬴马,再也无力负重,一切在这里忽然失去了方向和希望,人生何去何从。 这是幅刻在心灵里凄凉、悲苍的图画,枯,老,昏,古,瘦字字震撼,让人悲泪欲出;而在心灵的最深处是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影子,那里是精神和身体的港湾。当愁思迸发,二幅画卷同时展现在眼前,悲凉是主旋律。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同样是二幅画卷,同样是悲凉中的温馨,但这里漂泊人在经历了绝望后,终于有了归宿。虽然天色将晚,山路依然漫长;寒风刺骨,雪中小屋冰冷无生气,但总算有了一处避风雪的地方。 “风雪夜归人”多么幸运,温馨。柳永对漂泊的风景注释得更清楚,心有漂泊感,睹物而思情:“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 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那么漂泊之后的归宿是什么样的,杜甫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人的归属充满生机、活力,无论是经历千年寒雪,还是万里行船的磨难,都可以在这里安息。绝句里的屋子就是杜甫渴望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