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诗的绝句 唐诗的绝句1.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 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 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 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 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 “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 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 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 2.绝句的古诗怎么写「三绝句」杜甫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绝句」杜甫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绝句二首」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绝句六首」杜甫 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 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 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 幽栖身懒动,客至欲如何。 凿井交棕叶,开渠断竹根。 扁舟轻褭缆,小径曲通村。 急雨捎溪足,斜晖转树腰。 隔巢黄鸟并,翻藻白鱼跳。 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 地晴丝冉冉,江白草纤纤。 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 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 「绝句四首」杜甫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三绝句」杜甫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 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绝句九首(前六首已见第十三卷中)」杜甫 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 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 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 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 设道春来好,狂风大放颠。 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3.绝句绝句二首古诗《绝句二首》 ——杜甫 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译文: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扩展资料: 注释 ⑴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⑵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⑶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⑷鸟:指江鸥。 ⑸花欲燃:花红似火。 《绝句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咏物诗,第一首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第二首则在春色秀丽的美景上涂了一层羁旅异乡的愁思和伤感,春色和乡思交相辉映,增添了诗的韵味。这两首诗极生动地、自然地描绘出充满生机的春色之美,反映了杜甫经过漂泊的磨难后,在草堂暂得生活安宁而产生的闲适情怀。 创作背景 这组五言绝句是诗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广德二年(764)暮春,时杜甫在四川草堂。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绝句二首 4.四年级古诗绝句的意思绝句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译:两只黄莺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行白鹭飞上蓝天.上千年的积雪像嵌在窗上的图画,门前停泊着从很远的江苏一带驶来的船只.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