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诗词典故 古诗词典故1.诗词中常见的典故1、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2、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桑梓 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4、寒食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5、采薇 采薇,代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三径 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扩展资料: 关于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 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参考资料:典故_百度百科。 2.蕴含典故的诗句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6)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典故: 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 3.求一些带有典故的古诗词,越多越好诗词的用典,是指在诗词中借用历史故事或神仙故事来抒情。 还有一种说法,借用或点化前人的诗文佳句来抒情,也叫用典。因此,有的诗人就大量使用典故,堆砌典故。 于是形成了一种堆典体。堆砌典故很使人费解,有人就说这是不太好的做法,是故意卖弄渊博。 其实也不尽然。 辛弃疾的词,用典是最多的。 贺新郎----绿树听鹈鴃,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觅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撵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常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常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一共用了七个典故。 1、“马上琵琶关塞黑”-----王昭君嫁匈奴和亲典故。《王明君辞序》 2、“更长门翠撵辞金阙-”------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被打入长门宫典故。 3、“看燕燕,送归妾”--------卫国皇后庄姜的典故。《诗经。 燕燕》 4、“将军百战----故人常绝”-----西汉将军李陵与苏武的典故。 5、“易水萧萧----悲歌未彻”------荆轲刺秦典故。 《史记》 6、“啼鸟还-----常啼血”------蜀帝杜宇死后化作杜鹃啼血的典故。 7、“谁共我,共明月”-----用李白《春夜晏桃李园序》、《赠孟浩然》诗句意。 古代诗人写诗用典的人不少,在此无法一一列举。但在词中,辛弃疾用典是最多的。 你可以查一查辛词。 另外,元散曲用典也很常见。 4.关于一些古诗的故事和典故或者是一些诗人的逸闻趣事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5.求古诗中的典故,梦,故事,哲理,豪情壮志古诗中的典故 暮秋独游曲江 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古诗中的梦 归梦 【唐】杜甫 道路时通塞,江山日寂寥. 偷生唯一老,伐叛已三朝. 雨急青枫暮,云深黑水遥. 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 古诗中的故事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古诗中的哲理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古诗中的豪情壮志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6.运用典故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李白《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拓展】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年少有胆识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用天狼星比喻敌人(即辽国与西夏),表达了作者爱国,想要为国杀敌,报答国家的胸怀.-----------------------备注:由于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有三个用典故地地方,所以都列出来了.。 7.古诗词中所用典故大多出自哪些书古诗词的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阅读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回答问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8.古诗词中14个常见的典故,你知道多少古诗中常用的典故:1.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哀鸿: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2.《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3.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4.**《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5.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薇:隐居避世。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7.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鸡黍: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 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8.郑元佑 《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化碧: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庄子·外物》:' 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9.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指边境敌人。《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10.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双鲤: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受字数限制,待补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