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1.关于唐诗宋词元曲的赏析唐诗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诗歌之国。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唐诗,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时期的唐代社会生活的文学纪录,是当时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丰富多采的生活感受和复杂曲折的思想历程的反映,是他们的心理素质、情感幻想、思维方式及其面对经济、生活、边疆战争、羁旅游宦、纯真友谊、缠绵情爱、优美风光时种种精神状态的结晶。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 2.想找唐诗宋词元曲的赏析唐诗是唐代的诗人写的,分绝句和律诗.宋词的结构比唐诗严格,元曲的散曲分小令和( )忘了唐诗:秋夕<唐>杜牧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写了秋天的冷漠宋词:渔歌子①•【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②桃花流水鳜鱼肥。 ③青箬笠,④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者】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 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自称烟波钓徒。 著书亦名《玄真子》。【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③鳜(音贵)鱼:俗称“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体裁】:词【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注释】:1.斑竹:即湘妃竹。 相传舜崩苍梧,娥皇、女英二妃追至,哭啼极哀,泪染于竹,斑斑如泪痕,故谓“斑竹”。2.瑶瑟:以美玉妆饰成的瑟。 古代之管弦乐器元曲:商政叔雪飞柳絮梨花,梅开玉蕊琼葩。云淡帘筛月华。 玲珑堪画,一枝瘦影窗纱。赏析赏析〔赏析〕这支小曲是写冬季雪天的景色:飘扬的雪花如柳絮、似梨花,冬梅却傲风雪而争艳。 月光从窗帘中照进来,更映衬得那遒劲的梅枝玲珑可爱又不失风范,如诗如画。作者借写风雪中的梅花,而抒发自己不入俗流的情怀。 唐诗望庐山瀑布【名称】: 望庐山瀑布【体裁】: 绝句【年代】: 唐【作者】:李白【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作者】:李白【朝代】:唐【体裁】:七言绝句【作者】:李白【内容】: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宋词子夜歌作者:李煜年代:唐五代作品: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是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元曲天净沙·秋【作者】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高分求写700字文学作品鉴赏文章我喜欢唐诗宋词元曲,为我国的文学瑰宝的魅力所折服,从而感叹。 想在这里介绍一点心得体会,或许对一些朋友有益。 我很喜欢文学,中国的文化让我如痴入迷,文学是人的灵魂的折射,是民族才华和智慧的结晶。 在浩瀚的文学大海中,唐诗,宋词,元曲,经典之作、流芳百世之作相当多,茶余饭后信手拈来,或吟之,或书之,皆让人亦喜,亦悲,亦叹。诗以唐冠,宋以词称,曲以元盛。 诗中有画,词中有画,曲中有画,诗情画意,词韵墨香,曲风赋骨,诗言志,词咏怀,曲抒情。唐诗的豪迈洒脱,宋词的清丽绮美,元曲的古朴明快;李白的浪漫,李清照的忧伤,苏轼的豪放,陆游的柔情……都让人迷恋。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以为,源远悠久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孕育出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精品文学作品琳琅满目,光彩照人,让你爱不释手,如痴似醉。 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多少代传唱至今,就像是高山流水,停云落月,让人流连忘返,魂牵梦绕;让人眼界大开,获益匪浅;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我以为,欣赏文学,鉴赏文学作品,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要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再造作者的艺术境界,领会作品的深层意味,升华作品的审美情趣。 从而深刻感受文学的精彩之所在,领会意境美,品味语言美,体会韵律美。让好的作品陶冶我们的性情,培养我们的气质,提高我们的修养,激励我们热爱生活,珍惜年华,创造自己的绚丽人生。 诗仙李白的诗,气势磅礴,狂敖不羁,飘逸潇洒诗圣杜甫的诗,气势雄浑、绚丽含蓄,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诗魔白居易,他的诗风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算是朴而近古,写诗非常刻苦。宋词中,我喜欢苏轼、李清照、秦观、李煜、陆游的词。 应该说,我的文学修养,还远远不能很好地领略鉴赏这些文学大师作品的意境和韵律,这或许和我的个人悟性、文化程度、生活体验有关。有个名人曾经说过,世间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一种潜心的感悟和品味,只要用心去寻找、去发现、去聆听、去体验,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绚丽多彩。 千古绝句,万代流传。 4.求唐诗宋词元曲各一首,要赏析的唐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注解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此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宋词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 “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 李叔同(1880-1942),法号弘一。他多才多艺,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 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华横溢的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和戏剧活动家。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 他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大师。《送别》写于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所作。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两段文字相同。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 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是写送别的地方,这使我们想到文学史上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芳草”喻离情,如《楚辞•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喻天各一方。 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 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从韵律上看,它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倍感凄凉。 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 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 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整曲《送别》,沿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 曲谱借用了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