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学写古诗词 学写古诗词1.怎样学写诗词怎样才能入门一个诗人或词人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能感之”,“能写之”.首先,你需要有丰富、细腻,且真诚的感情.“修辞立其诚”,没有真诚的文学永远不会成为好的文学.具体到诗人词人,那就是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倘若没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就不会受到任何感动,自然也就不会有写诗的动机.诗词是让人的心灵不死的,因此一定要”能感之“.永远不能为了写诗而写诗,真的有所感才能写出好诗.其次,你需要熟悉古人的作品,只有多读多背,让诗词化到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中,才能写得好.因此,所有的诗人词人都是先背,然后才能自己创作.诗词中特殊的句法与词语都是需要学的,生硬的背不会起什么作用,因此多读多背是最好的方法.熟悉了古人作诗的方法,自己也就能写好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读词一定要有抑扬顿挫的读诵,务必将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否则对诗词声调之美是无法真正体会的.倘若对声调的美没有体会,写出来的诗词不是生硬就是别扭.诗词的生命与感发之力量有一大半是来自声调的,严沧浪说盛唐诗“兴象高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声调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从声音上直接打动人.诗词当然有格律,但是真正写好诗词不是来自拼凑,而是来自自然的流露.诗的格律有平起与仄起两种,五言平起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就往上再加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就变成仄起了.五言的仄起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前面加两个字成为七言,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是平起.虽然理论上一三五不论,但是三平与三仄在格律诗中都是不允许的,因此第五个字一定要论.要是五言的话,只有第一个字才能论.五言的平起格式与七言的仄起格式有一种特殊的句法叫“拗句”,即平仄仄变成仄平仄.至于词律,每一种词牌都有自己的格律,因此要参考像《白香词谱》之类的词谱.格律诗只能押平声韵,古诗可以押仄声和入声,且可以换韵.词有平声韵、仄声韵、亦可换韵.但是无论诗与词,都一律不可四声通押.入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倘若不能读准确入声字,诗词的声调之美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说普通话的人都不知道入声,因为从元朝开始入声就被分入其他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南方很多方言保存着入声.要是你不知道准确的读法,那就把入声字读成短促的去声.入声是很短促的字,且有p,t,k 的收尾.古人作诗填词都有入声的,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白”就是入声,要是不读成入声这句就犯了三平了.要是一首诗或词押的韵四声都有,而且听起来好像不太押韵的时候,那很有可能押的就是入声韵.比如柳永的《江雪》:“绝”、“灭”、“雪”.普通话的读音一个是阳平,一个是去声,一个是上声,但是这些字都是入声,因此要读成短促的去声.入声在平水韵有专门的分类,一共有十七个韵部.一个一个的背当然是最保险也最笨的方法,要是对诗词的格律熟悉了,入声辨别也就不难了.比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二句的格律应当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歇”自然是入声,否则按照普通话的读音这句格律就完全不对了.至于押韵的问题,相对来说不是很大,理论上说应该按照平水三十韵,但是有些韵部(比如一东二冬)是可以合并的.词韵更为广泛,《白香词谱》的附录应该有词韵.前面所说的格律、入声等方面,只不过是诗词的准则,真正要写好诗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诗外的功夫,那就是你的感情,你的品格,你是否有一个愿意为之“九死不悔”的理想或理念,你对社会是否有关怀、有责任.一个诗人写出什么样的诗要取决于他的学识、经历、性格、最重要的是人格.杜甫之所以伟大,不还是因为他的忠爱缠绵是完全出于真挚的感情而不是理性的死板的教条吗?每一位诗人的风格不同,也是由于性格、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和诗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古人云“诗言志”,诗词与人格是不可分开的,我相信秦桧之流的人物绝对写不出好诗.刚开始写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能够写出来、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合格律,但是写完之后要改好.最好的情况就是格律谙熟于心,写出来的诗词就自然合乎格律了.即使如此,写完之后有必要的话还是要改的,比如不通顺的句子或者生硬的词语.古人从小背诗,他们的语言也有入声字,因此这些问题都不是他们担心的.我们的时代虽然离古人很远,但是古人创作的诗词却历久常新,给予我们心灵的感动与提升是任何其他学问都无法代替的.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让我们守住心灵的净土,延续这优良的传统吧。 2.学写古诗的话要读哪些书呢古人做学问讲究经史子集,易经,老子等书排第一,历史类第二,诸子百家第三,诗词歌赋只能敬佩末座。 这个正是文以载道的意思。现代人谈做诗,也很强调功夫在诗外的道理。 所以说学问才力是根本,文章词句是末节。可惜大多数人不懂这个道理。 如果不是这么来学习,最后就会变成眼光短浅心胸狭窄的“小人儒”,变成只会寻章摘句的小雕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心只想拉风的“闷骚诗人”。 所以说要学做诗,先要博览群书,培养自己的学问见识作为根本,然后复制以前人的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等等。 不会做诗不是什么大不乐得,不懂世界人生的大道理才是遗憾。 没有学问却一味的做诗,有入魔道之嫌~~。 3.想学写古诗词,请推荐一些入门必读的书推荐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是学习写古诗的入门书。格律,韵部等知识都包括其中了。因为关于诗词创作的书太过庞杂,王力先生是中国古代汉语界的宗师和权威,先读他的书打基础。 如果想精进的话,可以继续读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是一本相当系统的专著 填词是按一定的词谱的,现在通行的是《白香词谱》和《钦定词谱》。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关于词的知识,可以读龙榆生先生的《词学概论》。 写诗还是要培养语感的,建议多读前人的作品,先读李白、王维,掌握诗的谋篇布局;再读李商隐、杜甫,强调练字练句,对写作古诗很有帮助。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读读前人的诗话词话,是古人讨论如何作诗和品鉴诗的。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有编过《历代词话丛编》,不妨一读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4.【想学写诗词应该看什么书首先多读诗词找语感这个是第一步必须的,其次要懂一点诗词的不同体裁格式的知识.比如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写出来分别有什么要求.了解这个的话,可以去看一下施蛰存写的《唐诗百话》.再进一步就要具体了解诗词的格式、音律要求,可以看一下王力写的《诗词格律》.最后,最好还要有一点音韵学的知识做基础,可以随便涉猎一下古人写的音韵学的书,广韵之类的东西,因为这样写出来的诗词会比较有古典韵味(因为现代普通话很多语音跟古汉语有较大区别了,唐音算中古汉语),当然最后这一点不顾及也罢,算是比较高的要求了.。 5.现代人为什么要学写古诗词现代人为什么要学写古诗词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现代诗迅速取代了文言文、旧体诗,谁也不能否认这样的变化,谁也不能否认其间的进步意义。 文言文确实从此寿终正寝,偶有遗老遗少舞弄几篇,已经不成气候,其不可复兴,自不待言。但旧体诗词却表现出了异常强大的生命力,好之者、乐之者代不乏人,所以,现在就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古诗词的问题。 白话文的浅显既是优势,也藏着致命的危机。为什么现代诗使用的是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而诗歌中的意象却经常比古诗中最晦涩的意象更为难懂?为什么现代诗歌作者经常沉溺于一些极端个人化的体验和感觉,导致写出来的东西除了作者本人谁也看不懂(也许连作者也不懂)?有人说这是现代人生活和体验的“断片化”、“意识流化”、“私人化”,除了这些暂不讨论的原因,我觉得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作者都在有意无意地摆脱白话文的浅显单调导致的贫乏,摆脱文字的僵死。 古诗词比较注重功用,比如“言志”、“教化”之类的,虽然有损诗歌的独立性,但是却形成了一个很优秀的传统,就是诗人在写作的时候,十分在意读者(不同于迎合读者的商业化写作),他希望诗歌中的语言和意象有很大的穿透力,能够引起共鸣,而不是像某些现代诗作者所宣称的“诗歌是极端个人化的东西”,画地为牢,自立为王。所以古诗能够成为文化积淀的载体,传承文明,但是现代诗——尽管参与的作者的广度和数量早已超过唐诗——有多少可以在时间的流逝中愈显光辉? 虽然古代中国也有白话的民歌,然而真正意义的现代诗却是从外国舶来的。 无论是学习惠特曼的自由体诗还是十四行诗、意象派、唯美主义等等,始终没有被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中文与外文巨大的语言差异的背景下,如何成功地移植现代诗——无论是现代的格律诗还是现代的自由诗。 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现实的社会里,商品、市场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往往会染上很强的功利色彩。 这个东西到底值多少钱?能不能当饭吃?这便是实用主义者的衡量标尺。现代人几乎都没有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只有为应付考试背了几篇古诗文,以这样的基础来消费古典诗词,确实力不从心,市场,确实不大。 再由于**给臧克家的一封信,从此《诗刊》再也不发表旧体诗词,连混一点稿费的可能性也没有了。因此,旧体诗词是不能换取房子、汽车甚至面包的,她的存在本身就不合理,至多可以成为退休人员闲暇中的玩物,作为一种文体,似乎早已没有存在的价值。 事实果真如此么?想起东汉时一种新的书体——草书兴起了,许多人如醉如痴地练习草书,引起不少人的非议,最有名的是文学家赵壹写的《非草书》,认为专门学习草书是没有用的,因为“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几乎是百无一用,但奇怪的是,很多人“钻坚仰高,忘其罢(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 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如此勤奋是让人震惊的。到底是什么让人如此疯狂?答案就是草书与生俱来的强大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为了享受艺术带来的快感,不惜“指爪摧折,见腮出血”,这是人的精神需求,何曾想过它能不能换面包? 诗歌也是如此,作为汉语中的精华,有人喜欢读,一卷在手,把玩终日,余韵不绝,齿颊生香,与古人神游不倦,颐养性情,其乐陶陶。 因为诗歌所涉及的面很广,还可以积累许多古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说不定还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让人感觉气质高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也。更有人不满足于读,自己还要动手写,觉得用其他方式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时,自愿在“平平仄仄”中苦思冥想,忽有所得,欣喜若狂,视作品如子女,与二三知交,吟哦一番,抑或往来唱和,真是大快生平。 往小里说,旧体诗词可以成为部分人宣泄情感的工具;往大里说,她也可以成为一个人自我实现的舞台。艺术为什么一定要困于名缰利锁之中?曹雪芹写了《红楼梦》,却常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李白晚年穷得处处举债,杜甫更是全靠他人生活,他们何曾想过自己的诗能换多少稿费?《红楼梦》能换几块面包?但是红楼一梦,横亘天地,李杜诗篇,辉耀古今。 这样,我们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宁愿饿肚子也要去买诗集或什么鉴赏辞典,宁愿被人视为异类,也要吟几句“平平仄仄”了,要说没有市场,结论是不真实的,看看网络诗坛的火爆便可见一斑,消弭其现实存在意义,是不可接受的。 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各个时代有其一代文学之盛,后人是无论如何不能超越的,现代人写诗填词是不可能超过唐宋,因此,诗词只能玩玩,不能当真。 当然,这样的说法几乎是不值一驳的,我们不能因为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绝高,大家都搁笔不要学书法;我们不能因为有了《红楼梦》,就号召大家不要白费力气写小说了。再说,唐后之诗是否一定不如唐?这是不好说的,唐后有不少作品也是不愧唐人的。 总之,说古道今,吟诗歌赋,不失为一种乐趣。在忙。 6.怎么学写古诗首先,你要发现身边美好的事物,你说“大家伙都住在水泥森林里,她怎么就能写那么花花草草,风风雨雨的,还写的那么煽情,好像穿越了一般”其实,有时候,一颗露珠、一片落叶、一声叹息……其实都是有东西可以写的,只不过那要看你有没有这双慧眼哟。 然后,至于平仄,我想不必太在意,但是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在写完后修改一下喔。最后,至于学诗,我觉得唐诗三百首是值得看的,但是呢,不是所有的都必须看,你想写些什么,你就可以看什么类型的诗,找一下感觉,看看别人是怎样写出那件事物的。 写完后,一定要看看那些字用的不够准确,在加以修改。呵呵,,其实,写诗不难喔!期待你能写出好诗佳作。 7.古诗文那么难学,现在又不写古诗文,有什么必要学呢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我国古代卷帙浩繁的诗歌,文章是中华灿烂文明的深刻体现。 1。 从先秦的诸子文章开始,诗文承载着我国的优秀的民族传统,只有通过对诗文的不断研习,才能从中吸取中华民族的民族精髓。 2。 古代诗文,是对当时历史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可以做为正史研究的一大参考材料,对研究我国的悠久历史,大有裨益。 3。 诗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情况,只有通过学习古诗文,才能了解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 4。 古代诗文当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对于现代生活同样是具有指导意义的。从古人那里学习经验教训,比我们自己摸索,节约了时间和资源。 5。古诗文中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读起来琅琅上口。 传达了一些基本的思想文化,现在的少儿就能接受。例如李绅的>,教育我们爱惜粮食,比你什么口号效果都好。 李白的>,传达思乡的情感,比你深情绵邈的散文来的好。孟郊的>,描述母爱的伟大,比你西方一个母亲节影响还要深远得多。 当然,学习古诗文,也一定要去粗取精,吸收精华的部分,一些封建的糟粕,错误的理论,要分清,审慎的对待。 学习古诗文,还应该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不要死死抓住古人的言论而不知变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