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我们读宋词

1.求关于“我读宋词”的作文

我读宋词

我喜欢手捧一杯香茗,在灯下静静翻阅关于宋词的书,因为这使我的心随之沉静,渐渐迷失在词的海洋里.

读宋词,我体会到了东坡的豪放,易安的婉约,子瑾的淡泊.进而随着他们的心情去追寻历史的足迹.

面对恋人的离去,只听到寒蝉凄切,只看到冷落清秋节里的暮霭沉沉楚天阔,无绪送别,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无言中包含了何等的深情啊!当词人柳永大醉醒后看到的不过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又该何等的凄凉.“借酒消愁愁更愁”,强乐又有什么意义呢?日子久远,思恋只能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贞给了柳永一丝刚毅,我想,这该是一位多么深情的词人啊!

孤身一人在中秋佳节,喝酒赏月,恐怕也只有东坡这样豪放的词人才能看轻一切,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能在大醉后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富有哲理的词句,才能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深切的祝福。被贬黄州,面对东去的江水,面对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他发出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怀想当年周公瑾羽扇纶巾的飒爽英姿,无不表现出东坡的大气。而当他面对漫天飞舞的杨花,却比作点点是离人泪,让我们知道东坡同样有婉约的一面。我想,这又该是一位多么才华横溢的词人啊!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的范仲淹同样有愁苦的一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让我联想到黄昏泛舟水上,当不小心进入荷花池深处,却惊飞了栖息的水鸟这样愉悦的画面,易安当年该是多么欢愉啊!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入了他们的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诗词对我来说,永远充满着吸引力。啊,读宋词我真快乐!

2.求篇作文

我手头上有三本《唐诗三百首》,其中两本还是近两年刚出炉的精品,雪白的纸张,新颖的装帧,精美的印刷……然而我却是不大去触摸的。

因为它们夺目的外表让我觉得少了一份唐诗的凝重与古雅。与之相较,我更喜欢中华书局1957年版的旧本。

褐黄的纸张,竖排的版本,带着一种古装书的气息,显得简朴而厚重。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作者面广,流派纷呈,体裁众多,因而就多方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复杂感情。

唐诗可以让我透过书页窥见长安城那车水马龙、如真似幻的繁华,看见未央宫中长裙如风,摇曳生姿的宫女。一首唐诗就像一幅工笔的花鸟,写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画卷,灵气而耐看,将气质的华丽隐于朴素的文字之后,简单的表达,勾勒的却是耐人寻味的意境。

物换星移,世事变迁,历史一去不返,时间在销蚀着一切,盛唐的遗迹渐渐地消亡了,不变的只有华美的诗句。卷帙浩繁的唐诗就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当它被写在纸面上,便有了不朽的生命,可以连接古今,诉说兴衰。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可以在忙中偷闲之时,独处僻静之角,捧一本《唐诗三百首》,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大川深谷。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华中掠过,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徊,在妙绝天下的名山大川中漫步……唐诗是历史的沉淀,时代的产物。

历史上如果少了唐代,今天我们的中华文学就将缺失最亮丽的瑰宝。可以想像,如果没有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索然无味;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那心力交瘁的忧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韵味;没了“我愿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柔情,今夜的星空将黯然失色;同样,若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放,今朝的美酒就显得寡然无味。

唐诗就是诗化了的中国,几乎凝结了我们中国人所有的情感,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你可以在一刹那间抽离都市的繁华,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一种别样的心境,灵魂的乐土。 然而,诗人们的意境我们又真正了解几分呢?张继的寒山寺是他沧桑人生和失意心境的统一,而今,寒山寺的钟声至多寄托着人们新年的祝祷;秦淮河在诗人的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哀怨,而今,秦淮河却流光溢彩,歌舞升平,游人如织。

对于寒山寺,张继的失意是没有了,然而,秦淮河的忧郁又存几分呢?诗是不变的,人却变了,于是心境就和人一起变了。 在今天标新立异的现代生活中,与唐诗竞争的对手可谓太多太强了。

人们会敲击电脑键盘,在网上搜集各种信息,肯读李杜诗集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可以目不转睛地关注股市的涨跌,却不屑翻阅诗词典籍。于是,他们疏远了王维的秋,岑参的雪,于是,他们时而浮躁,时而沉闷。

其实,在古人的唯美和今人的高速之间,唐诗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应该是一剂很好的调节剂,这种难得的文化瑰宝不应只属于那个古老而又华丽的时代。如果你有闲暇时间而又无谓虚掷,为何不静下心来读几页唐诗?在杜甫的月亮下,李白的山水边,王维的田园中,你会感受到一份宁静和安详,你会感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在物质和精神的两极间保持宁静和平衡。

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读东坡名词听着那一场与天地的壮丽对话,不难发现,那明月、水光、箫声、凉气、墨迹、酒香的意象中,跃现的正是大师最旷达的人格!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无一、难有多得的大文人。

他无复唐代李(李白)杜(杜甫)的豪放之风,却敢于突破北宋婉弱纤靡的词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变绮丽婉媚为清雄刚健。 同是山水,早期的“花间词人”常取“平江波暖鸳鸯语,两两钓舡归极浦”的温和明媚,而苏轼笔下却是“漂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的宽广博大,以及“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的高大雄健! 在苏轼笔下跃然而出的是“帕手腰刀”的投笔将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的出猎太守、还有那“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的青年才俊。

他为宋词塑造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开了先河。 东坡先生命运多舛。

身后有朋友的出卖、捕风捉影的诬陷、莫须有罪名的笼罩。他有过“乌台诗案”的满身脏水,有过丢官保命的侥幸和穷途末路的绝望,还有过被放逐的寂寞。

于是,他的豪放词作难免一丝阴影,写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他曾做“我欲乘风归去”的奇想,却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的矛盾心态。然而,他在发出“人生如逆旅”的慨叹之后,依然能写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这般极富理趣的名句。 东坡先生上承屈原、李白空灵飘逸之风,下开辛(辛弃疾)词清旷隽永之风。

这位豪放词派的先导,实在是中国文学史的骄傲。 二 金兵南侵,汴京沦陷,王朝。

3.我们为什么要读(中国)古典诗词、写古典诗词

十九世纪末,尼采宣布“上帝死了”。

从此上帝的职责也就完成了,人类的主宰者和道德捍卫者倒下,随之而来的是信仰的丧失和价值的模糊。一个多世纪过去,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伤,一部分人说这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在精神世界再次铸造起上帝的形象;一部分人则更加坚信上帝的虚无性,因为他们相信上帝应该是给人类带来训示和福祉的,不以惩戒为主要手段。

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其实殊途同归,都是精神归属的自我寻觅。寻寻觅觅,在科学和物质的飞速发展中,我们冷冷清清,不但没有答案,而且更加困惑。

财富、美色、权力、名誉成了我们的毕生追求,为了实现这些我们人为地让它们互相转换。权、钱、色、名似乎成了一条生产线,生产出大批衣着华丽的活尸,活尸心中长满了自欺欺人的虫豸。

我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灿烂,思想纷呈,自古无上帝的存在,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儒家在“礼、义、仁、智、信”的信条下,主张积极有为地完成天命,实现自我。

道家在“无为而无不为”的信条下,主张顺其自然地完成天道、地道、人道,保持精神的高度自由。 佛家在“五蕴皆空”的信条下,主张顿悟来对天、人进行认识。

当然还有其他流派的思想精粹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些都是我国人的精神财富。自西方哲学、思想渗入我国,丰富了我们的头脑,也给我们带来过短暂的精神快慰,但同时又置我们于思想混乱、精神枯竭之中。

放眼望去,不是荒原就是沙漠,在西方我们已找不到出路,于是我们就有了文化回归的需要。国学渐热,是国人之幸,民族之幸。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我中国之土,必需用中华文化之水滋养,这样我国人才能茁壮成长。当然,我们不是一味不加选择的继承,取其精华,重构系统,让活水、洁水流入时代之河,浇灌我们时代的灵魂。

古典诗词作为我国思想文化的载体,以务真、纯美、扬善为核心内容,以精炼、隽永、简洁、声乐为追求形式,构筑了一个个精神家园,供我们休憩和欣赏。我们流留连于自然美景、纷繁生活,或养浩然之气,或成逍遥之游,何其快哉!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古典诗词、学古典诗词的理由——对精神回归的渴望,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当然古典诗词不是精神回归的唯一途径,但是一条重要途径,它让我们古典诗词爱好者能组成一个村落,这里有小桥流水、芭蕉梧桐、青鸟杜鹃、悠悠南山、大江东去、路云和月……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个类似村落的建立,必将成就一个庞大的精神国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人也许会怀疑精神回归是否要通过古典诗词解决,古典诗词在精神方面的作用有多大。

在这里我就这些做如下回答:精神的回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就像精神的异化与分解也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一样。精神的重构需要很长的路,不管是从传统找寻还是从现代哲学前沿分析,都要经历艰难险阻,就像我们走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一样,我们渴望绿洲的出现,到头来也许看到的不过是海市蜃楼或数棵待枯的老树。

但我们只要相信沙漠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战胜自我的过程就是精神呈现的过程,我们将不虚此行。古典诗词就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它不只是有限的文字组成的结构拼图,它更是无数中国人精神的聚集地。

它是经过高度提炼、纯化的结晶,我们古老的智慧、深厚的涵养都在里面蕴藏。 也许我们在里面待久了会觉得陈旧,还会出现些许审美问题,但我们一旦离开它,又会觉得孤独无依,缺少倾诉的对象和感情的寄托。

我说过古典诗词不是精神回归的唯一途径,但是一条重要途径。只要有精神的存在,就会有古典诗词的存在,因为古典诗词是精神的部分载体。

数千年中华文化精神积淀出的古典诗词必将在每一位中国人意识里常生常新。我们在“读”的时候得到的只是部分的精神分享,而不是全部。

我们部分地了解了内容、意义,但诗人们为什么要那样表达呢?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呢?我们常常会觉得换无可换,这就是古典诗词的魅力。 每移一字一词都可能影响全篇的质量。

就词来说同一种感情、思绪换一个词牌也是天壤之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需要“写”去解决问题。

“写”首先要克服什么问题?就是形式的问题。韵部、平仄、对偶、意象、典故等等都要解决。

这些对古代诗人也许简单许多,因为整个音系是他们时代的或稍前的,还有作诗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风尚。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不能一下就分清韵部、平仄,我们写古典诗词难度无疑加大了很多。

单就韵部字就要耗费我们许久精力,并且我们会疑惑不解。如“东”、“冬”部在诗韵里分开,“青”、“蒸”、“庚”部也是如此。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干系到古音系和今音系的区别了。 词韵里为什么它们又分别同韵部了呢?因为资料的缺失,现代的音韵学家只能就种种问题做假设分析。

古人不能复活,我们只能在写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就诗韵和词韵的问题,我想是诗词形式的嬗变造成的,每首词需要更多的韵字,尤其是中调、长调,在诗韵中的划分已不能满足词对韵的需要,为此就合并了一些邻近韵部的字。

当然我也。

4.请问,我们为什么要《读宋词 学写作》

我知道你想读姜越著中国书籍出版社刚刚出版的《读宋词 学写作》,但又拿不准好不好。

我告诉你:这本书挺好的!我读了。下面是我的回答,也是抄来的,哈哈。

宋词,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着一代文学之盛。宋人不仅完成了词体的定型、完善了词体的写作规范,而且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古典诗歌的审美内涵。

在艺术表现和审美风格上,有不少新创,显得更有特色。其流派众多,辞藻优美,感情细腻,音调婉转,韵味深长,意境深远。

宋词的全面成就,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典范,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纷繁美丽的诗词花园,品读宋词,采撷瑰宝,饱览宋词之美,提升文学素养,提高文章品味。希望你能满意。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