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诗感遇二首 唐诗感遇二首1.陈子昂感遇其二翻译翻译 兰花和杜若生于春夏,枝叶多么茂盛。 幽雅清秀,空绝林中群芳的秀丽色彩,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花茎。 渐渐地白天渐短,秋风也慢慢的吹拂起来。 时光流逝,花儿凋零,美好的心愿到底如何实现? 原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扩展资料 一、赏析 本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三十八首《感遇》诗中的第二首,诗中以香兰杜若自喻,托物感怀,寄意深远。透露出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抒发了芳华易失、时不我待的感慨。 前四句赞美在幽静孤独的环境中,香兰和杜若的秀丽风采:“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秀丽芬芳的香兰和杜若,生长在春天与夏天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它们蓊蓊郁郁地,生长得非常茂盛。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在空无人迹的山林之中,有这么幽雅清秀、空绝群芳的色彩:朱红色的花冠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 后四句感叹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朱蕤紫茎的憔悴、凋零:“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天上这个光辉明亮的太阳,一天从早到晚,就慢慢地夕阳西下了,春夏一过,丝丝缕缕的秋风就吹起来了。“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一年一度,草木荣枯,到了秋天所有的花朵都要枯萎凋零了,尽管你是芳香四溢朱蕤紫茎的兰花,你也与其它花一样,随着时令的变化,会很快地枯萎凋谢了。 二、作者简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感遇·其二 (唐朝陈子昂所写的古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子昂 2.陈子昂感遇其二翻译翻译 兰花和杜若生于春夏,枝叶多么茂盛。 幽雅清秀,空绝林中群芳的秀丽色彩,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花茎。 渐渐地白天渐短,秋风也慢慢的吹拂起来。 时光流逝,花儿凋零,美好的心愿到底如何实现? 原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扩展资料一、赏析 本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三十八首《感遇》诗中的第二首,诗中以香兰杜若自喻,托物感怀,寄意深远。 透露出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抒发了芳华易失、时不我待的感慨。 前四句赞美在幽静孤独的环境中,香兰和杜若的秀丽风采:“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秀丽芬芳的香兰和杜若,生长在春天与夏天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它们蓊蓊郁郁地,生长得非常茂盛。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在空无人迹的山林之中,有这么幽雅清秀、空绝群芳的色彩:朱红色的花冠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 后四句感叹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朱蕤紫茎的憔悴、凋零:“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天上这个光辉明亮的太阳,一天从早到晚,就慢慢地夕阳西下了,春夏一过,丝丝缕缕的秋风就吹起来了。“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一年一度,草木荣枯,到了秋天所有的花朵都要枯萎凋零了,尽管你是芳香四溢朱蕤紫茎的兰花,你也与其它花一样,随着时令的变化,会很快地枯萎凋谢了。 二、作者简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感遇·其二 (唐朝陈子昂所写的古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子昂。 3.古诗:唐诗宋词各两首唐诗:唐诗三百首五言古诗:·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 ·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二 ·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三·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四 ·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 李白:月下独酌· 李白:春思 · 杜甫:望岳 · 杜甫:赠卫八处士· 杜甫:佳人 · 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一 · 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二· 王维:送别 ·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王维:青溪· 王维:渭川田家 · 王维:西施咏 ·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 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 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 元结:贼退示官吏并序 ·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 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 韦应物:东郊 · 韦应物:送杨氏女 ·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 柳宗元:溪居 五言乐府: · 王昌龄:塞上曲 · 王昌龄:塞下曲 · 李白:关山月· 李白:子夜四时歌〔春歌〕 · 李白:子夜四时歌〔夏歌〕 · 李白:子夜四时歌〔秋歌〕· 李白:子夜四时歌〔冬歌〕 · 李白:长干行 · 孟郊:烈女操· 孟郊:游子吟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七言古诗: · 李颀:古意 · 李颀:送陈章甫 · 李颀:琴歌·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 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 杜甫: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杜甫:寄韩谏议 · 杜甫:古柏行 ·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元结: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 韩愈:山石 ·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 韩愈:石鼓歌 · 柳宗元:渔翁· 白居易:长恨歌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李商隐:韩碑七言乐府: · 高适:燕歌行并序 · 李颀:古从军行 · 王维:洛阳女儿行· 王维:老将行 · 王维:桃源行 · 李白:蜀道难· 李白:长相思二首之一 · 李白:长相思二首之二 ·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 ·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三 · 李白:将进酒· 杜甫:兵车行 · 杜甫:丽人行 · 杜甫:哀江头· 杜甫:哀王孙 五言律诗: · 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 张九龄:望月怀远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骆宾王:在狱咏蝉并序 · 杜审言: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 · 沈全期:杂诗·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 王湾:次北固山下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 李白:赠孟浩然 · 李白:渡荆门送别· 李白:送友人 · 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杜甫:月夜 · 杜甫:春望 · 杜甫:春宿左省· 杜甫: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问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杜甫:天末怀李白 ·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别房太尉墓 · 杜甫:旅夜书怀 · 杜甫:登岳阳楼·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王维:山居秋暝 · 王维:归嵩山作· 王维:终南山 · 王维:酬张少府 · 王维:过香积寺·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 王维:汉江临眺 · 王维:终南别业·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 孟浩然:过故人庄 · 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 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 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刘长卿:新年作 · 钱起:送僧归日本·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 刘脊虚:阙题 · 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卢纶:李端公 ·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 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 刘禹锡:蜀先主庙· 张籍:没蕃故人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杜牧:旅宿·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许浑:早秋 · 李商隐:蝉· 李商隐:风雨 · 李商隐:落花 · 李商隐:凉思· 李商隐:北青萝 · 温庭筠:送人东游 · 马戴:灞上秋居· 马戴:楚江怀古 · 张乔:书边事 · 崔涂:巴山道中除夜有怀· 崔涂:孤雁 · 杜荀鹤:春宫怨 · 韦庄:章台夜思 · 僧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七言律诗: · 崔颢:黄鹤楼 · 崔颢:行经华阴 · 祖咏:望蓟门· 李颀:送魏万之京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 王维:酬郭给事· 杜甫:蜀相 · 杜甫。 4.古诗《感遇》作者陈子昂其三十四首作为在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与沈、宋等人同属于受重视的新进庶族士人,有着相同的被起用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然而,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这些诗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基本上都作于诗人入仕之后,其中有很多首与作者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政治倾向。 如武后时期重用酷吏,大开告密之门,朝臣中往往有因一言失慎而被杀害者,以至人人自危。陈子昂在《谏刑书》和《谏用刑书》里对此加以劝谏,认为滥杀无辜将酿成祸乱。 他的《感遇》其四:“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就是指斥这种现象的。 《感遇》其十二:“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则是用讽喻手法,表达对酷吏用诱鹿方式罗织冤狱的愤慨和忧虑。 当然,他是从“达则匡救于国”的忠义立场进行创作的,被杜甫称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陈子昂是个具有很浓政治色彩的诗人,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这是其所得。 其失则在于,这种复古易重蹈古诗以比兴手法论理寄慨的构思方式,简单地将抽象思辩附著于感性形象之上,以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在《感遇》诗里,有一部分是表现作者侠肝义胆的述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 如《感遇》其三十五: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此诗作于诗人第一次随军北征期间,亲临沙场,有感于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种兴寄方式,已突破了古诗美刺比兴的传统局限,直接建安诗人的梗慨多气,虽在表现形式上带有受阮籍《咏怀》诗影响的痕迹,但没有兴寄无端的苦闷,而是蕴藏着壮伟情怀,展现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从“四杰”开始的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昂扬情调,在陈子昂的这类兴寄之作里更显激越,带有壮怀激烈、拔剑而起的豪侠之气。 5.感遇诗二首其一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的说法有误,应该是唐代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一),前两句用的是比兴修辞手法,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①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②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③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④ 【作者】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代著名政治家、诗人。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理想,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注释】 ①葳蕤(wēi 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皎洁:这里是形容桂花蕊晶莹、明亮。 ②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生意:生气勃勃。自:各自。尔:如此。 ③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 ④本心: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译文】 兰草到了春天长得分外繁盛,桂花到了秋天开得十分皎洁。春秋二季,正因为这一派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机,自然成为美好的时节。谁能想到那居住在山林中的隐士,闻到了兰桂的芬芳会更加欢悦。草木自有散发清香的本性,什么时候企求过让别人将其攀折欣赏呢? 【赏析】 开元后期,唐玄宗沉湎声色,奸佞专权,朝政腐败,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写了《感遇十二首》。这是第一首。 这首诗赞誉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以此来自喻,从而抒发诗人洁身自好、恬淡从容的襟怀,表达坚持政治理想的高尚节操。 开头两句,运用对偶描写春兰与秋桂这两种高雅的植物。写兰突出其叶,“葳蕤”写出兰草迎春勃发,生机无限的景象。写桂突出其花,嫩黄的桂花在深绿桂叶衬托之下,显得分外洁净。 接着两句统写,突出它们共具的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各自在适合的季节里展示着自己的生命。一个“自”字,不但写出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为结句埋下伏笔。 第五句转而写人——居住于山林之中的隐逸之士对它们的态度。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隐士油然而生爱慕之情。这似乎出乎兰桂的意料之外,所以用“谁知”一转。 诗的最后两句,又用“何求”再作转折。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自然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攀折欣赏。很显然,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获得外界的称誉,以求富贵通达。这两句对全诗作了一个总结,自然引出主旨,且照应上文,滴水不漏。“何求”二字,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地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表现了出来。 这首诗虽然短小,但起承转合,严谨有致。意尽词尽,没有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比兴手法,自然而又巧妙,词意温和,委婉蕴藉。在不知不觉中,道出了高雅的生活哲理。 6.张九龄的感遇两首诗意是什么张九龄的感遇两首诗的意思 1、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翻译: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2、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翻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秉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不能成阴? 扩展资料 对张九龄的感遇两首诗赏析 以上二首诗既独立成篇,相互之间又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第一首诗暗骂忘恩负义,第二首诗因此叹息。 1、张九龄七岁能文,这既不排除他的天赋成份在内,同时也与当时社会以文开科取仕的整个历史背景有关。在这一背景下,家家户户都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让自己的男孩很早接受文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其中聪悟者脱颖而出,被朝廷录用。 张九龄即为其一,并累官至宰相职位,后因遭到另一宰相李林甫的打击和排挤,郁郁而终。他的《感愚》十二首诗或作于此时,所感者均为物之不平、人之不允、世之不公。 2、《唐诗三百首》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与第七首,分别咏兰桂与丹橘。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兰叶春来繁茂,桂花秋时皎洁,它们的欣欣向荣盛态,在春秋两季自然而然地演变为佳节。 因为慕其芬芳,有人久坐林中而不去;因为贪其枝美,有人动手横折,这又岂是兰桂二木的本心所愿?寓世人忘恩负义之意,在欣赏的同时不知体贴兰桂二物的自然本性。 3、第一首诗着重于感,第二首诗则着重于遇。 丹橘“经冬”为一遇,依然以绿姿展世,不为严冬这种外因所困; “有岁寒心”为二遇,这可能与江南处于比较温暖的地理位置有关,但是主要是由丹橘本身所拥有的傲骨寒心内因所致; “阻重深”为三遇,可以尝试着将它的果实运送到北方,陈献于朝廷官员,却因为山水阻碍重重而未能成行; “不可寻”为四遇,丹橘一生所遇坎坷命运,不能用万事万物循环往复的简单自然规律来解释; “岂无阴”为五遇,尽管它的荫凉不亚于其他树木,然而世人张口闭口所言者只是载种桃树、李树而已,根本没有将丹橘放在心上。 4、在这里,咏丹橘历经苦难而得不到赏识,与中国古人对梅松的偏爱具有相似性。 梅只有经过寒冬腊月才能开花,松柏在光秃秃的岩面上经过多少次风吹雨打后才能够成材,而中华民族一般也是经过无数次战争、饥饿、流血与痛苦之后,才会暂得片刻安宁,因此它的人民也习惯了卑微的生活,对突如其来的幸福傍徨、犹豫、不敢接受,深怕在这幸福之后,隐藏着更为重大的灾难。 这也是张九龄之所以对劫难重重的丹橘情有独钟,却不象世人那样醉心于桃李二树的原因,在于表明自己“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志向。 以个人之一志而排众人所欲,又岂能为世风所尚?。 7.唐诗填空感遇(选二) 急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出自 张九龄《感遇·其一》 《感遇·其一》 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 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韵译】: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 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 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 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 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 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 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 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