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诗词中常用的几种艺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修辞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对偶等都常见,另外如互文和列锦是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面”不均衡 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许多诗词,只是生活的切片,向读者输出有限的信息,作为读者定向思维的导线.优秀的诗人,总是善于截取生活中最精彩、最生动活泼的片断,借助于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这一点,在诗词鉴赏中是要特别注意到.了解了诗词的这一特点,将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古典诗歌的辩证表现手法 古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写景、状物、言情、述志,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从而形成了古诗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3、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人心旷神怡.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 2.诗词鉴赏的艺术手法有哪些啊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表达方式: 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描写(动静、乐哀、远近、上下、白描、细描) (二)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正侧、欲抑、点面、象征、联想、想像、起兴、用典 (三)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互文、叠词、婉辞 诗人风格陶渊明 晋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 名潜,字元亮。平淡而又淳厚的艺术风格,质朴凝练的语言风格。 如:《归园田居五首》 王维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诗歌情趣恬静悠闲,风格清新淡远。 如:《山居秋冥》 孟浩然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其艺术风格主要是清淡。如:《春晓》《宿建德江》高适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达夫,风格雄浑质朴、苍劲悲壮。 如《燕歌行》 岑参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风格与高适相同,均具有豪放悲壮的风格。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另外属于边塞诗人的同一时代的还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等,他们的风格均大同小异。 李白 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风格豪放飘逸。 如:《望庐山瀑布》。 杜甫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风格沉郁顿挫。 如:《登高》,《兵车行》。所谓“沉郁”是由杜甫的诗歌反映现实广阔深厚、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这些因素构成的。 所谓“顿挫”,是指与沉郁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指表达感情是曲折跌宕,音调起伏变化。 白居易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风格浅直均易。 如:《卖碳翁》。 韩愈 中唐著名散文家,其诗歌风格除平易清新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奇险怪僻和以文为诗 孟郊 中唐著名诗人,字东野。 是一位以苦吟著称的诗人。其风格是硬语盘空,拗折奇险。 如:《洛桥晚望》“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行人绝。榆柳萧疏接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贾岛 字浪仙,比孟郊稍晚,与孟郊齐名,也是一位以苦吟著称的诗人。 “推敲”的故事便是最好的明证。其诗歌风格清奇僻苦。 如:《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刘禹锡 中唐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含蓄豪俊。 柳宗元 中唐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明净简峭。 如;《江雪》 李贺 中唐著名诗人,字长吉,其诗歌风格奇崛冷艳。如:《李凭箜篌引》 杜牧 晚唐著名诗人,字牧之,其诗歌风格,豪迈俊爽,遒劲峭拔。 如:《山行》 李商隐 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其诗歌风格深情绵邈、绮丽精工。如:《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诗词中有哪些艺术手法一、音律手法 1、双声:两个声母相同的单纯词。 如,“澎湃” 2、叠韵,两个韵母相同的单纯词。如,“窈窕” 3、叠声,两个读音相同的单纯词。 如,“寻寻觅觅” 注:单纯词,即两个字单独没有意思,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意思的词。 二、修辞手法 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烘托:⑴以人衬人(侧面烘托):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⑵以物衬物(以动衬静):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⑶以景衬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3、用典:⑴援引史实: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⑵化用前人诗句: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4、双关:⑴谐音双关: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⑵一语双关: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5、通感:运用新颖别致的比喻,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陌生的事物,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6、象征:如,“红豆生南国”。 7、对比:如,“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8、设问: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9、夸张:如,“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 10、拟人: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1、反复:如,“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12、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三、表现手法 1、留白:⑴省略对整个故事过程的交代,集中全力描绘最富有联想性、集中了各种矛盾的具体情节。如,《十五从军征》省略了主人公从军的过程,集中叙述了他归乡后家中的荒凉景象。 ⑵摘取几个画面,合在一起共同表现一个丰富的内涵。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雨骤》⑶两个主人公的遭遇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即“以彼之详,补此之略”。 如,《琵琶行》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省略贬谪以前的事,详叙如今的境况。 2、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勾勒景物的大致轮廓。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设悬:在议论、抒情时,迟迟不说破,反复渲染,设置悬念,最后才揭开谜底。 如,柳永《蝶恋花》。 4、落笔对方: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 ⑴把写自己与写对方结合起来,相互映衬。如,柳永《八声甘州》。 ⑵通篇纯从想象对方展开艺术构思。如,杜甫《月夜》。 5、移情别恋: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人或某事、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人、事、物上。如,刘皂《渡桑干》。 6、反弹琵琶:诗人本欲表现某一种情感,但在表达时却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是一反常人的正常心理,故意从反面落笔。如,韦庄《菩萨蛮》。 7、无理而妙:在看似违背常理的描写中,深刻地表现各种复杂的感情。如,“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8、众星拱月:以压低众人(其他人)来突出一个人。如,“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9、以少总多:用精练的文笔概括景物所共有必有的特征,触发读者的联想。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0、以乐写哀:以和谐优美的景物来表现人物的忧思愁绪。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抑扬结合:⑴欲扬先抑,如韩愈《春雪》。⑵欲抑先扬,如李商隐《贾生》。 12、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和虚实相间。如,李商隐《夜雨寄北》、李煜《浪涛沙•窗外雨潺潺》。 13、托物言志:既不停留在物上,又要切合咏物。如,汉乐府《怨歌行》。 14、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寓景于情和情景相生。如,杜甫《旅夜抒怀》。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首句就凭空起势,不事铺陈,写得大气磅礴,状黄河之水于天际滚滚而来,如海雨天风,势不可挡,既是夸张亦为写实。诗人远眺黄河,思接天际,才迸发出“天上来”的妙想;接着诗人又顺流东顾,目送黄河,想到黄河入海不回,由此而生出孔子般“逝者如斯”的感慨,但是比之孔子的感慨更强烈,更直接,更形象;“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的一生浓缩在朝暮之间,从而表现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主题。 诗人连续使用呼告〔“君不见”〕的修辞手法,更添说理气势,感情色彩十分浓郁。同时写黄河之水用了扩大夸张,写人生旅程用了缩小夸张,使人更觉光阴之宝贵,岁月易流逝,功业更难就,自然引出下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正因为人生苦短,壮志难酬,所以很多人因此陷入悲苦而不能自拔的境地,但李白的性情却不属于悲观一类,这时的李白虽已被赐金放还,为朝庭所弃,但其并未因此而沉沦颓废,与友人岑勋和元丹丘登高宴饮,酒酣赋诗,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就“须尽欢”,因为“天生我材。 4.古诗文中有哪些艺术手法诗词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文学艺术,它是我国民族思想和民族情感最生动的表现载体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诗经》就是最早以诗的艺术形式而独树一帜的代表作.从西汉(公元前206年)至东汉(公元25-220年)逐步发展为楚辞、乐府、古绝和古风等艺术形式.又从唐代(公元618-907年)开始兴起和发展为格律诗.它以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形式的对称美、内容的意境美,确定了在整部文学史中的地位.几千年来,直至今天仍在不断地孕育、变化和发展着,可谓久盛不衰、光彩夺目.诗词需要运用巧妙的艺术手法来创作,以达到完美的艺术表现.纵观我国的古体诗和近体诗,它们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大致包括:叙事写景的描写手法、比喻比拟的修辞方法和烘托气氛的渲染手法.简单地说也就是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赋,就是直叙或白描的手法.即朴素地描写创作的现实,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诗词创作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的手法.它是诗词创作中运用最广泛的形象思维的一种艺术手法.兴,就是通过客观景物的触发,引起联想或想象.想象的起点或契机就是兴.赋、比、兴三者之间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孤立的,在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是互相渗透和互为兼用的.一、典型化过程是抓住事物本质的捷径.赋法是以直叙和白描为主要手段.要使白描和直叙能富有更强的感染力,那么必须选择最能反映现实、最有价值意义、最典型的事物加以描写,才能撑起情感的大厦,才能创造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词可以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但不可能把社会上所见所闻的一切都塞到诗词中.要有取有舍、或添或减,或藏或露.从文艺理论的角度说,就是典型化的过程.在“典型化”的过程中,诗人们常用“以少总多”和“以小见大”之手法.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说:“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盖任何景物,横侧看皆五光十色.任何情况,反复说皆千头万绪,非笔墨所能祥尽.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中仅仅抓住“小荷”和“蜻蜓”的动态描写,就突出了春初时节的一派生机.而“以小见大”则是以局部见全体,一斑观全豹,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的小景物和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和象征重大的思想内容,也就达到“以小见大”之效果.如聂绀弩的七律《锄草》一诗中的“未见新苗高一尺,来锄杂草已三遭.” 作者抓住锄草的小事来描写,其实是反映了当时“破旧立新”的重大社会问题.从诗词创作的角度看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如果说以少总多是典型化的重要手段,那么以小见大则是形象化的重要方式.二、夸张描写切否失真和太近乎事实.《文心雕龙��奈饰》说:“自天地以降,豫人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夸张作为一种积极的修辞方法,是自古以来一直在运用的.所谓夸张,就是为了表意的需要,有意识地将客观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从而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有利突出事物特征.如聂绀弩的七律《挑水》中的“一担乾坤肩上下,双悬日月臂东西.”用夸张的手法,臆造出深刻的印象,使读者产生感情共鸣.但是夸张必须有一定的现实为依据,即要抓住当时当地的情况反映其真实的事物,但又不能太近于事实,否则,容易引起读者误解.这应该象文学创作中讲的,来自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夸张不同于虚夸,夸张的目的在于使人感受主观的感情态度,使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范温《诗眼》说:“形似之意,益出于诗人之赋.”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都是对事物的数量和动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就更能表现出大自然这一壮观美丽的景象.三、以赋作比中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在运用赋法的过程中,如何使诗人笔下的静物,描写得活泼跳脱,富有生机,主要是客体与主体的互动感.具休说也就是化静为动和以动写静的修辞方法.具体运用中可采用拟人和拟物等手法.如宋林逋《山园小梅》中“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的诗句就很巧妙地以拟人手法,把霜风中的禽鸟“偷眼”和“断魂”的粉蝶刻划得十分生动.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山亭.”则是以静物拟人化而表现为动,使不动为能动,使动者如有情.又比如宋朝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又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则将用动态中的“蝉噪”、“鸟鸣”来衬托出“林逾静”和“山更幽”.从而创造出一种“静”的境界.这种手法是利用引起人们的特殊感受的声音来写出静境.这种手法也是经常配合使用的.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青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的诗,是在细微体察和选择在各种静境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声音和动作来加以描写的.诗就是借景言情,一切写景都是为了写情.化静为动也好,以动写静也好,都是为了达到“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四、运用正反对比是突出主题的重要手法.宋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实际上比的方式是千变万化的,以物比人,以人比物,以物比意,以物比事,以事比意,等等皆是.所谓正反对比,是比喻中比较常见的手法.它指的是以两种对立的事物或情理互相对照,使诗词中要表达的某一方面的特。 5.诗歌的艺术手法有哪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 1、直抒胸臆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 2、融情于景 如:“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3、托物言志 如:“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联句》•李忱)再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虞世南) 4、托物起兴 如“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子规》余靖)再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 5、巧用衬托 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韦庄);侧面烘托如: “红籍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剪梅》•李清照)再如:“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春雨》•周邦彦) 6、联想巧妙 如“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卢纶 7、细节逼真 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约客》•赵师秀 8、欲扬先抑 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韩愈) 9、欲抑先扬 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李商隐) 10、以动写静 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王维)再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王维) 11、以静写动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王维。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 花落、月出、鸟鸣虽是动景,然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写出山间的幽静。 12、以虚写实 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 13、以实写虚 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李煜)词中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 14、虚实相间 如:“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前四句,只一句写晋军,往下全写东吴,可实写东吴,也虚写晋军。 15、乐景写哀 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 (《绝句二首》•杜甫)再如:“江上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越调•平湖乐》•王恽 16、巧用问答 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蜀相》•杜甫)再如:“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林景熙) 17、巧用比喻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再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18、巧用讽喻 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19、巧用借代 如:“住近湓江地低湿,终岁不闻丝竹声。” “丝竹”代音乐(《琵琶行》•白居易);再如:“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度大庾岭》•宋之问)“长沙”代贾宜。 20、巧用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晴”谐“情”(《竹枝词》•刘禹锡);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丝”谐“思”。 21、巧用夸张 如:“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李白);再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行》•白居易) 22、巧用拟人 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崔护)再如:“有请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秦观) 23、巧用对比 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店,只今唯有鹧鸪飞。”(《越中览古》•李白);再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雁歌行》•高适) 24、巧用白描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温廷钧)再如“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25、巧用典故 如:“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文天祥。“旧家燕子”典出刘禹锡《乌衣巷》。 26、巧用象征 如:“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踏纱行》贺铸)再如:如 “红豆生南国”(《相思》•王维)该诗首句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语。 全诗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来寄托情思,语浅情深,意味深长。 27、巧用反复 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再如“莫,莫,莫……错,错,错。”(《钗头凤》•陆游) 28、巧用互文 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再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白居易) 29、巧用曲笔 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6.诗词中有哪几种艺术表现手法,分别是哪些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 2、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3、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5、渲染: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7、对比对照: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8、抑扬: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虚席”,不9、照应: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10、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1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12、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1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缘情布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 7.古代诗词中常用的几种艺术表现手法1、点染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也是用的这种手法.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3、疏密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人心旷神怡.4、动静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给人美妙的遐想.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李白《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是运笔如神!5、浓淡在绘画中,浓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就作家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浓淡兼施,两相映衬,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景色,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来写秋。 8.古诗文有哪几种艺术手法一、音律手法 1、双声:两个声母相同的单纯词。 如,“澎湃” 2、叠韵,两个韵母相同的单纯词。如,“窈窕” 3、叠声,两个读音相同的单纯词。 如,“寻寻觅觅” 注:单纯词,即两个字单独没有意思,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意思的词。 二、修辞手法 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烘托:⑴以人衬人(侧面烘托):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⑵以物衬物(以动衬静):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⑶以景衬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3、用典:⑴援引史实: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⑵化用前人诗句: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4、双关:⑴谐音双关: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⑵一语双关: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5、通感:运用新颖别致的比喻,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陌生的事物,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6、象征:如,“红豆生南国”。 7、对比:如,“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8、设问: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9、夸张:如,“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 10、拟人: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1、反复:如,“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12、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三、表现手法 1、留白:⑴省略对整个故事过程的交代,集中全力描绘最富有联想性、集中了各种矛盾的具体情节。如,《十五从军征》省略了主人公从军的过程,集中叙述了他归乡后家中的荒凉景象。 ⑵摘取几个画面,合在一起共同表现一个丰富的内涵。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雨骤》⑶两个主人公的遭遇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即“以彼之详,补此之略”。 如,《琵琶行》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省略贬谪以前的事,详叙如今的境况。 2、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勾勒景物的大致轮廓。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设悬:在议论、抒情时,迟迟不说破,反复渲染,设置悬念,最后才揭开谜底。 如,柳永《蝶恋花》。 4、落笔对方: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 ⑴把写自己与写对方结合起来,相互映衬。如,柳永《八声甘州》。 ⑵通篇纯从想象对方展开艺术构思。如,杜甫《月夜》。 5、移情别恋: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人或某事、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人、事、物上。如,刘皂《渡桑干》。 6、反弹琵琶:诗人本欲表现某一种情感,但在表达时却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是一反常人的正常心理,故意从反面落笔。如,韦庄《菩萨蛮》。 7、无理而妙:在看似违背常理的描写中,深刻地表现各种复杂的感情。如,“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8、众星拱月:以压低众人(其他人)来突出一个人。如,“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9、以少总多:用精练的文笔概括景物所共有必有的特征,触发读者的联想。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0、以乐写哀:以和谐优美的景物来表现人物的忧思愁绪。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抑扬结合:⑴欲扬先抑,如韩愈《春雪》。⑵欲抑先扬,如李商隐《贾生》。 12、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和虚实相间。如,李商隐《夜雨寄北》、李煜《浪涛沙•窗外雨潺潺》。 13、托物言志:既不停留在物上,又要切合咏物。如,汉乐府《怨歌行》。 14、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寓景于情和情景相生。如,杜甫《旅夜抒怀》。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首句就凭空起势,不事铺陈,写得大气磅礴,状黄河之水于天际滚滚而来,如海雨天风,势不可挡,既是夸张亦为写实。诗人远眺黄河,思接天际,才迸发出“天上来”的妙想;接着诗人又顺流东顾,目送黄河,想到黄河入海不回,由此而生出孔子般“逝者如斯”的感慨,但是比之孔子的感慨更强烈,更直接,更形象;“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的一生浓缩在朝暮之间,从而表现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主题。 诗人连续使用呼告〔“君不见”〕的修辞手法,更添说理气势,感情色彩十分浓郁。同时写黄河之水用了扩大夸张,写人生旅程用了缩小夸张,使人更觉光阴之宝贵,岁月易流逝,功业更难就,自然引出下句。 9.诗词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法的区别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 3表现手法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