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经的知识 2. 关于诗经的 诗经的知识1.诗经的知识《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 诗经封面 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共收集了305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孔子说:《诗经》一共有三百零五篇,每一篇讲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有一个道理,可以说相当多了,然而用其中的一句话就可以涵盖《诗经》中所有的义理而没有丝毫遗漏,这就是《鲁颂 駉》中说的:思无邪。它的意思是,人的思想念头,都是由天理中生来的,而不是由私欲所扭曲的,这一句话,就把《诗经》的思想、道理完全概括了。诗人的言语有赞美的,有讽刺的,对善良的人和事,就用美好的语言来赞美它,以感发人的善心,对丑恶的人和事,就用尖刻的言语来讽刺它,以惩罚人的恶念。都是要提起人们善良的念头,除去人们丑恶的思想,使得人们的性情温和纯正。如果人心的每个念头都是纯正的,没有被私欲邪念扭曲的,那他的所作所为,自然是充满了善行,而没有恶行,充满了被赞美的行为,而没有被讽刺的行为。诗人的赞美和讽刺,也不过是为了劝善惩恶而已,因此由思无邪三个字,足以概括《诗经》的精神了。想要修身的学人务必了解,应该将功夫下在“慎思”之上。 2.诗经的知识《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 诗经封面 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3.诗经的有关知识《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经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共三百零五篇,历史上又称为“诗三百”这里收集的是周代的作品。 《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根据诗歌的来源和乐调而作的分类。风是富有地方色彩的乐调演唱的是歌,内容反映民间生活,诗句韵味十足,声音短促,叠章复唱,亲切感人。雅,分“大雅”和“小雅”,内容包括政治讽刺诗、史诗、祭祀诗、宴会贺诗等等。颂的内容大多是歌颂统治者和先王的德行,但是大多没有鲜明的特色。 《诗经》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史有着巨大的贡献。其是周代的诗歌集大成,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源头。各个时代的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虽然在风格和擅长的艺术形式上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诗经》中汲取了无尽的营养。楚国的屈原继承了《诗经》风、雅的现实主义传统,兼采楚国民歌的形式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写下了不朽的《楚辞》。 自此以后,各种诗歌无不在这丰富的土壤上蓬勃发展。 《诗经》的贡献还表现在诗歌的创作艺术手法和诗歌的语言修辞手法上。 《周礼.春宫》总结《诗经》的艺术手法,是所谓“《诗经》六义”:“曰风、曰 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其中的“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体系,而 “赋、比、兴”就是《诗经》的艺术手法。“赋”就是平铺直叙的意思。“比”是比 喻的意思,具体形式有明喻、隐喻、借喻、博喻等。“兴”是起兴、发端之意。诗人 先见一种景物,激起心中的思想感情而涌出诗句。 4.诗经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知识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 《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 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 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 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 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 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 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 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诗经》的作者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 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 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 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诗经》详细目录风 周南 召南 邶风 鄘风 卫风 王风 郑风 齐风 魏风 唐风 秦风 陈风 桧风 曹风 豳风雅 鹿鸣之什 南有嘉鱼之什 鸿雁之什 节南山之什 谷风之什 甫田之什 鱼藻之什 文王之什 生民之什 荡之什 颂 周颂·清庙之什 周颂·臣工之什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 鲁颂·駉之什 商颂 《诗经》的编纂者 但是,究竟由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孔子删诗。 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 《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于;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 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 但是,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一,《史记》言孔子删诗,在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 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乐工们先奏十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本《诗经》相同,其时孔子虚龄只有八岁,可见当时《诗经》已定型。三,周代各诸侯国之间邦交往来,常常赋《诗》言志。 如《左传·定公四年》载,吴攻楚,楚败几亡,楚将申包胥到秦国朝廷请求援兵,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深为感动,赋《诗经·无衣》,表示决心相救,恢复楚国。如果当时《诗经》没有统一的篇目,赋《诗》言志就无法进行。 那么,究竟由谁来编纂《诗经》的呢? 一说王者采诗。《诗经》中诗歌的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时,绵延五个世纪。 创作的地点,几乎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加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上千里。怎样把众多的诗歌集中起来呢?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王者采诗”的说法。 《汉书·食货志》曰:“孟春之月(阴历正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都说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 5.诗经的相关资料 背景知识《诗经》是产生在二千五百余年以前,我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我国古代诗歌开端,对研究我国古文学史、古代历史,尤其研究古代诗歌史,是非常重要的资料。从我国诗歌发展史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搜集了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的诗歌,反映了我国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在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诗经》最初称为《诗》或《诗三百》,“经”的名字是战国时加上的。 根据《史记》记载,编定之前原有古诗三千多首,经过孔子删定留下“可施于礼仪”的三百零五篇。孔子删诗之说虽不一定可信,但保存在《诗经》里的诗歌,可以肯定是经过统治者的选择和删改的。《诗经》都是合乐的唱词,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现存三百零五篇。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对研究我国古文学史、古代历史,尤其研究古代诗歌史,是非常重要的资料。更是文学宝库大浪淘沙后的精品,王老师谈到历史背景不得不介绍,独辟蹊径,有新意,有深意.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备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 《诗经》成书以后,广为流传。虽然后来遭了秦火,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汉初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毛诗”虽然晚出,在西汉也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6.关于诗经知识的补充○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年间的诗歌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编集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③献诗说。 在周代的时候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刺,是有史籍考正的。当时因为天子为了“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 体例分类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 ; 《 国风 》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关于诗经的1.【关于诗经的雅的诗】A 国风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2.【16.在《诗经》的流传过程中曾有“四家诗”,到后来只剩一家流传16D17C《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雅、颂三类18A《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19C又称《左传》、《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左丘明所20D21B《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它反映了商周之际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历史22A23A24B25C“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王道仁政思想是《孟子》一书的核心/blog/static/177165055201011280193483/。 3.关于诗经的诗有哪些木瓜(诗经)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黍离(诗经)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民劳(诗经)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无纵诡随,以谨惽怓,式遏寇虐,无俾民忧。 无弃尔劳,以为王休。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 无纵诡随,以谨罔极,式遏寇虐,无俾作慝。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式遏寇虐,无俾正败。 戎虽小子,而式弘大。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 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小宛(诗经)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 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人之齐圣,饮酒温克。 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教诲尔子,式榖似之。题彼脊令,载飞载鸣。 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 握粟出卜,自何能榖。温温恭人,如集于木。 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伐檀(诗经)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1]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2]獾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3]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4]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5]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硕鼠(诗经)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东山(诗经) 我徂东山,慆慆[1]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2]者蠋[3],烝[4]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果臝[5]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蠨[6]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殷其雷(诗经)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侧。 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卷耳(诗经)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1]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2]。 我姑酌彼金櫑[3],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4]矣,我马瘏[5]矣。 我仆痡[6]矣,云何吁矣。 4.关于诗经的资料《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1],因此又称「诗三百」。[2]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正式使用《诗经》,应该起於南宋初年-屈万里)。[3]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 体例分类: 关於《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有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间诗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风》在此可以指民间诗歌。 雅: 《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小雅》为宴请宾客之音乐。《大雅》则是国君接受臣下朝拜,陈述劝戒的音乐。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於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雅」在此可以指贵族官吏诗歌。 颂: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一般认为其中大部分都是西周前期时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5篇,自古以来一直相传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所作,不过,目前学界则倾向於认为是商朝所留下的祭祖诗歌。「颂」在此可以指宗庙祭祀诗歌。 5.【请问:关于《诗经》的“六诗说”与“六义说”有什么区别“六诗说”源自《周礼·春官·大师》,《周礼》将《诗经》分为“六诗”(即风、赋、比、兴、雅、颂),但根据什么标准进行的分类,为什么要依此顺序排列,“六诗”之间是什么关系?皆未言明,引发后世学者种种推断,先后出现六诗皆体说、三体三用说、六诗皆用说、教诗方法说、六种作用说、用诗方法说等推断.六义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说法之一,源自《毛诗序》.《毛诗序》承袭《周礼》六诗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毛诗序》的分发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作“六义”.。 6.关于《诗经》中《氓》的韵最近看到了一本讲解诗经的书,在原文后面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铎韵)落,若 是压uo的韵注明 “铎 duo” 是因为这里要告诉你这句话压的是“铎”这个字的韵母韵 不知道这样说你明白不明白.再如: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元韵)则是压“元 yuan”的 “an ”韵后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之韵)则是“之 zhi”的“i”韵.(其实在现在看来这句并不押韵,因为zhi、si、i 是不同的,参考文献:现代汉语(上) 高等教育出版社)这样说,你能明白吗?古代的注音方式和现代有所不同,他们用已知的字注未知的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