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果实满枝头的诗句

1.形容“果实挂满枝头”用什么诗句最贴切

【标题】:两头纤纤

【年代】:唐

【作者】:雍裕之

【体裁】:七绝

【内容】:--------------------

两头纤纤八字眉,半白半黑灯影帷.

腷腷膊膊晓禽飞,磊磊落落秋果垂.

【标题】:送徐道人东游

【年代】:唐

【作者】:尚颜

【体裁】:五律

【内容】:--------------------

安人扰扰,独自有闲心.海上山中去,风前月下吟.

引猿秋果熟,藏鹤晓云深.易姓更名数,难教弟子寻.

2.形容果实累累压枝头的诗句有哪些

1,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出自明代:杨基《天平山中》 白话文释义: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 2,腷腷膊膊晓禽飞,磊磊落落秋果垂。

——出自唐代:雍裕之《两头纤纤》 白话文释义:清晨鸡鸣前发出腷腷膊膊的拍翅声,秋天的果实一大片生长的分明。 3,送了春归雨未收,雨肥梅子满枝头。

——出自宋代:廖行之《鹧鸪天·送了春归雨未收》 白话文释义:春天已经离去了,但是雨还在不停下,这雨不停歇呀,梅子已经长满枝头了。 4,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出自宋代: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 白话文释义:十里平畴,稻穗已经黄了,那素净的木槿花在农家篱笆前飘落下片片洁白的花瓣,丛丛的青竹间缕缕游丝正在秋天的丽日下闪着熠熠的金光,举头一望,满树果实累累压在枝头,有的还青绿未熟,有的则已经透着成熟的金黄。 5,重台谖草初离土,百叶缃梅已满枝。

——出自宋代:陆游《小园春思》 白话文释义:重台莲和萱草刚刚长出土来,浅黄色梅花朵朵就已经开放得满枝都是了。

3.形容果实挂满枝头用什么诗句最贴切

【标题】:两头纤纤

【年代】:唐

【作者】:雍裕之

【体裁】:七绝

【内容】:--------------------

两头纤纤八字眉,半白半黑灯影帷.

腷腷膊膊晓禽飞,磊磊落落秋果垂.

【标题】:送徐道人东游

【年代】:唐

【作者】:尚颜

【体裁】:五律

【内容】:--------------------

长安人扰扰,独自有闲心.海上山中去,风前月下吟.

引猿秋果熟,藏鹤晓云深.易姓更名数,难教弟子寻.

4.三年级苏轼描写秋天果实挂满枝头的诗句有哪些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作品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这是因为,在百花中,“唯有绿荷红菡萏”,是“此花此叶长相映”的(李商隐《赠荷花》)。

历来诗家咏荷,总少不了写叶:如“点溪荷叶叠清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接天莲叶无穷碧”(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由此看来,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苏轼深知此理,才用擎雨无盖表明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

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杖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

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

“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

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

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

“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就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曾将此诗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相提并论。

两诗虽构思和描写手法相似,艺术工力悉敌,内容却以苏诗为胜。这是因为,韩诗虽也含有一定哲理,却仍只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苏诗则不然,它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

韩诗所赞乃人人心目中皆中皆以为好的早春;苏诗却把那些“悲秋伤春”的诗人眼中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意和诗意,于此也可见他旷达开朗、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真是浅语遥情,耐人寻味。

苏轼这首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因此如果以情韵与理趣来看,苏诗却似略胜一筹于韩诗。

5.形容果实成熟的诗句有哪些

1、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出自:唐·张籍《成都曲》。

译文:锦江西面烟波浩瀚水碧绿,雨后山坡上荔枝已经成熟。

2、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出自:明·杨基《天平山中》。

译文: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

3、引猿秋果熟,藏鹤晓云深。

出自:唐·尚颜《送徐道人东游》。

译文:秋果成熟引猿猴戏耍,晓云深深难以寻找仙鹤的踪影。

4、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出自:宋·戴复古《初夏游张园》。

译文:在这宜人的天气里,邀约一些朋友,载酒宴游了东园又游西园。风景如画,心情格外舒畅,尽情豪饮,有人已经醉醺醺了。园子里的枇杷果实累累,像金子一样垂挂在树上,正好都摘下来供酒后品尝。

5、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出自:宋·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

译文:江水清澈,两岸的荔枝,娇红欲滴,蒙蒙的细雨,笼罩万家。

6.杜牧 诗句

《叹花》 唐 杜牧 自是寻春去较迟, 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 绿叶成荫子满枝。 赏析: 诗人借寻春迟到,芳华已逝,花开花落、子满枝头,喻少女青春已过,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惆怅之情。

关于此诗,有一个传说:杜牧游湖州,识一民女,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为湖州刺史,该女已嫁三年,生二子。

杜牧有感而作此诗叹之。事虽不可信,但诗人借惜春咏花感慨人生情缘容易失之交臂则是无疑的。

此诗又题作《怅诗》,文亦有不同:"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自恨"是主题词。通篇用比似手法。

关于此诗,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

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

它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全诗围绕“叹”字着笔。

前两句是自叹自解,抒写自己寻春赏花去迟了,以至于春尽花谢,错失了美好的时机。首句的“春”犹下句的“芳”,指花。

而开头一个“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嗟。

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要自宽**,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

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本诗主要用“比”的手法。

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暗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但这种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

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使本诗显得构思新颖巧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吴小林) 其它版本 【叹花】(《全唐诗·卷524_55》)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背景资料 ?唐朝的大诗人杜牧家世显赫,多才多艺,在诗、赋、古文等方面都有许多传世佳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传说称杜牧风流却不同于凡俗。太和二年(西元828年),二十六岁的杜牧进士及第,授宏文馆校书郎,可谓春风得意。

以后几年在各地任幕僚。 ??据《唐阙史·卷上》记载,那时杜牧曾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当幕僚。

他听说湖州的景色秀丽且美女如云,长眉纤腰有似神仙,所以在公事之余就去那里游览。当时的湖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且有兵权)是他的好朋友,所以就热情的款待他。

刺史把全城的官妓都找来陪酒,但杜牧没有一个看得上眼的。 ??杜牧在那玩了几天,临行之前,刺史又专门为他举行了一场赛船大会,引得全城的姑娘都出来观看,杜牧沿着两岸的景色一路物色过去,也看不到一个中意的姑娘,船会将散,杜牧突然看到曲岸上有一位中年妇人牵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款款走来,杜牧一看那小姑娘,就认为是绝色,忙命人到岸上请那对母女上彩船一叙。

母女俩上船后看到有很多当官的在船上,惊慌失措的不敢说话。杜牧明说了要娶这位姑娘为妻,但那位中年妇人因为女孩年纪尚小而面露难色。

杜牧不想为难这对母女,就说:"不然这样,我留下聘书一封,十年内我一定要到湖州当刺史,到时再娶你家姑娘。如果我十年内不来,你家姑娘就嫁给他人吧。

"并送了那对母女一箱的绫罗绸缎为聘礼。中年妇人收下聘书和聘礼后带少女离去。

??杜牧后来被调到京城就职。十四年后才出任湖州刺史,到任后的第三天,即命人寻访当年的那对母女。

手下的人回来告之,当年的那个女孩已经在三年前出嫁了,并生了两个儿子。杜牧伤心之余,又命人请那对母女到衙门来,想问问看是怎么回事。

??唐朝的刺史可是一个州(省)的军政长官,在初唐时期大多是由皇子担任,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几个弟弟都曾担任过刺史一职。那位姑娘的丈夫担心自己妻子会被刺史大人抢去,所以不敢让妻子去见杜牧,跟老太太一合计,姑娘的母亲和姑娘的丈夫抱着两个儿子来见杜牧。

??杜牧见了老太太就问:"您女儿既然收了我的聘礼,为什么不遵守诺言却嫁给别人?"老太太惶恐的说:"我女儿等了大人十年都没来,到了第十一年才嫁人,三年内生了两个儿子,并非不守诺言啊!"说着拿出当年杜牧亲笔写的聘书,杜牧仔细一看,发觉确实是这么回事;不仅没有生气,为了表彰这对母女信守诺言行为,杜牧当场写了一首《叹花》诗赠给那个老太太。 全诗围绕"叹"字着笔,虽可感受到作者一句三叹的心情,却不见一个"叹"字;立意新颖而别致。

头两句写了往年曾见花未开时的样子,可是现在自己寻芳去的太迟了。虽说有自我开解的意思在,看似豁。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