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格律有哪些

1. 诗歌的格律

诗歌的格律

1.诗歌的格律和韵律有什么区别

一般说来,格律要求的内容比韵律要多一些,韵律包含在格律之中.很多诗歌都是只讲韵律,不必讲究格律的.而格律只是适用于格律诗词,韵律则只适用于传统定义中的诗歌.但现代诗已经突破了格律和韵律的束缚.以下是百度百科关于格律和韵律的介绍,供您参考.详细内容,您可以自行搜索.韵律,指声韵和节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旧唐书·元稹传》:“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 叶圣陶《游了三个湖》:“听湖波拍岸,挺单调,可是有韵律.”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格律,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中国古代近体诗、词在格律上要求严格,其他如古体诗、现代诗歌、欧化诗歌等没有确定的、严格的格律要求.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其中律诗最为严格,必须满足全部要素.近体诗中的绝句以及词、散曲一般不需要对仗.古体诗相对最为宽松,一般只有不严格的用韵的概念.古风诗和格律诗的差别主要有三个地方:句法、用韵、平仄.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要求只用平声韵.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注:所有违背了格律禁忌的地方,都可以认为是出律,而不是仅仅违背韵律.违背韵律,当然更是明显的出律.对于格律诗来说,字数句数不符、失对、失粘、失韵、重韵、犯复、孤平、三连平等,都是出律.对于词来说,如果不按谱填词,所有离谱出格之处,都是出律.但出律的诗或词,并不妨碍它是一篇好现代诗或好文字.。

2.【古诗、古体诗、古风,近体诗、格律诗,律诗、绝句的概念】

古诗:广义是指古代的诗歌.狭义的古诗就是古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古风:唐代以后诗人们作古体诗,与格律诗相对,往往称之为“古风”或在题目上标明“古风”.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格律诗:即近体诗.“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3.古诗中格律四声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他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著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著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麽字归甚麽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著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汚,平声,形容词,汚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於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於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关於诗是种类,问题是相当重复的.《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法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1].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一)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於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於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於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於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2],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

4.【关于古诗中的平仄语音是发展的,当我们诵读古诗词时,怎样区别哪

古诗规则——平仄规则 平 仄 规 则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分 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 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 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 ".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 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 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 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 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 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 .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 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 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 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 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 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 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五绝】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 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 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七绝】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 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读范至能……(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 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

5.【请问谁知道古体诗词的格律到底是什么样子

不知道你说的是广义的古诗,还是狭义的古体诗.不过我都大概说一下:广义的古诗(包括古体诗、近体诗、宋词、元曲)一般统称“古典诗”.就是诗句的句法使用文言文,相对于散文来说,结构比较整齐、简练的一种体裁.区别于新诗.狭义的古体诗指的是唐以前的诗.唐人为区别于近体诗,称其为“古体诗”.近体诗、宋词、元曲的格律是古典诗里最严格的,也是最复杂的.词、曲的格律建立在近体诗之上,它们的格律都包括声、韵、律3方面.词、曲的格律比较好说,根据词牌、曲牌的不同而不同,每个词牌、曲牌中的每句的字数、每个字的平仄、是否韵脚都有规定.作词、作曲要符合该词牌、曲牌的格律.所以作词又叫“填词”.下面大概说一下近体诗和古体诗格律上的不同: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格律介于古体、近体之间,即不够成熟的近体诗),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关于近体诗详细的格律,感觉楼主是入门者,可能比较难懂.如果需要的话,我再给你发到这里.。

6.【试析,诗词平仄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诗词格律】

词中没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具体平仄要求需要查询《词谱》律诗的格律如下: 律诗的格律讲起来太复杂了.有意者可购余浩然著《格律诗词写作》学习一下,王力的《格律诗词》听说也不错.简单说一下吧,关于平仄、韵,请参阅本人前几篇博文或别的资料. 七言律诗: 1.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2.不论:“一、三、五不论”就是指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平仄都无所谓,但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是不全对的.第一个字的平仄固然可以不论,但第三个字不论的时候要注意避“孤平”;第五个字不论的时候要避免出现“三连平”或者“三连仄”. 3.粘:次联第一句的第二个字要和上联第二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4.对仗:除首联和尾联,基本要求每联对仗. 5.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韵时不对仗,不押时对仗.不能平仄通押.长律有中途换韵情况. 6.拗救:出现拗句时一般要“救”,但多数拗句也有单独使用的情况.不详述. 7.对:平仄要求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五言律诗: 1.基本句式: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2.不论:“一、三不论”就是指每句的第一、三个字平仄都无所谓,但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是不全对的.第一个字不论的时候要注意避“孤平”;第三个字不论的时候要避免出现“三连平”或者“三连仄”. 3.粘:同七言律. 4.对仗:同七言律. 5.押韵:同七言律. 6.拗救:同七言律. 7.对:同七言律.。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