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经小雅北山 诗经小雅北山1.诗经 小雅 北山的译文《诗经·小雅·北山》的译文: 爬上高高的北山,去采山上枸杞子。 体格健壮的士子。从早到晚要办事。 王的差事没个完,忧我父母失奉侍。 普天之下每寸泥,没有不是王的地。 四海之内每个人,没有不是王的臣。 大夫分派总不公,我的差事多又重。 四马驾车奔驰狂,王事总是急又忙。 夸我年龄正相当,赞我身强力又壮。 体质强健气血刚,派我操劳走四方。 有人安逸家中坐,有人尽心为王国。 有人床榻仰面躺,有人赶路急星火。 有人征发不应召,有人苦累心烦恼。 有人游乐睡大觉,有人王事长操劳。 有人享乐贪杯盏,有人惶惶怕责难。 有人遛达闲扯淡,有人百事都得干。 原文: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偕偕士子,朝夕从事。 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 嘉我未老,鲜我方将。 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 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 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 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赏析: 《北山》描述一个日夜忙于王事的士子对社会劳逸不均表达了怨恨。诗主要采取对比的手法,将劳逸两方作了细致多面的比较,突出了诗的主题。而连用十二“或”字,构成排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将一腔愤慨倾泻而出,不可阻遏,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强烈写照和自然涌出,同时又戛然而止,奇趣顿生。 2.诗经 小雅 北山的译文陟彼北山, 言采其杞1。 偕偕士子2, 朝夕从事。 王事靡盬3, 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4,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5, 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 我从事独贤6。 四牡彭彭7, 王事傍傍8。 嘉我未老, 鲜我方将9。 旅力方刚10, 经营四方11。 或燕燕居息12, 或尽瘁事国13; 或息偃在床14, 或不已于行15。 或不知叫号16, 或惨惨劬劳17; 或栖迟偃仰18, 或王事鞅掌19。 或湛乐饮酒20, 或惨惨畏咎21; 或出入风议22, 或靡事不为23。 译文: 爬上高高的北山, 去采山上枸杞子。 体格健壮的士子。 从早到晚要办事。 王的差事没个完, 忧我父母失奉侍。 普天之下每寸泥, 没有不是王的地。 四海之内每个人, 没有不是王的臣。 大夫分派总不公, 我的差事多又重。 四马驾车奔驰狂, 王事总是急又忙。 夸我年龄正相当, 赞我身强力又壮。 体质强健气血刚, 派我操劳走四方。 有人安逸家中坐, 有人尽心为王国。 有人床榻仰面躺, 有人赶路急星火。 有人征发不应召, 有人苦累心烦恼。 有人游乐睡大觉, 有人王事长操劳。 有人享乐贪杯盏, 有人惶惶怕责难。 有人遛达闲扯淡, 有人百事都得干。 注释: 1.言:语助词。杞:枸杞,落叶灌木,果实入药,有滋补功用。 2.偕偕:健壮貌。士:周王朝或诸侯国的低级官员。 周时官员分卿、大夫、士三等,士的职级最低,士子是这些低级官员的通名。 3.靡盬(ɡǔ):无休止。 4.溥(pǔ):古本作"普"。 5.率土之滨:四海之内。 古人以为中国大陆四周环海,自四面海滨之内的土地是中国领土。《尔雅》:"率,自也。 " 6.贤:多、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贤之本义为多……事多者必劳,故贤为多,即为劳。 " 7.牡:公马。周时用四马驾车。 彭彭:形容马奔走不息。 8.傍傍:忙忙。 9.鲜(xiǎn):称赞。郑笺:"嘉、鲜,皆善也。 "方将:正壮。 10.旅力:体力。 旅通"膂"。 11.经营:规划治理,此处指操劳办事。 12.燕燕:安闲自得貌。居息:家中休息。 13.尽瘁:尽心竭力。 14.息偃:躺着休息。 偃,仰卧。 15.不已:不止。 行(hánɡ):道路。 16.叫号:毛传:"叫呼号召。 "吴闿生《诗义会通》:"呼召也,不知上有征发呼召。" 17.惨惨:又作"懆懆",忧虑不安貌。 劬(qú)劳:辛勤劳苦。 18.栖迟:休息游乐。 19.鞅掌:事多繁忙。钱澄之《田间诗学》:"鞅掌,即指勤于驰驱,掌不离鞅,犹言身不离鞍马耳。 " 20.湛(dān):同"耽",沉湎。 21.畏咎:怕出差错获罪招祸。 22.风议:放言高论。傅恒等《诗义折中》:"或出入风议,则己不任劳,而转持劳者之短长。 " 23.靡事不为:无事不作。《诗义折中》:"勤劳王事之外,又畏风议之口而周旋弥缝之也。 " 【赏析】 《毛诗序》曰:“《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也。” 《诗》三家和唐、宋疏传均无异辞。这个题解,袭自孟子的诗说,《孟子·万章上》论此诗诗义是“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这样说并无大误,诗的内容确是作者劳于王事而发出的不平之鸣,但“不得养父母”的内容只有第一章中的一句,全诗的主要内容是怨刺役使不均;“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是诗的眼目,这才是诗的主题所在。作者的身份,孟子没有指明,因为作者已自称“士子”。 汉、唐诸家却提高了作者身份,连宋人也谓“大夫行役而作”(朱熹《诗集传》),显然不合。清姚际恒《诗经通论》还作者以本来身份,才明确地说:“此为为士者所作以怨大夫也,故曰‘偕偕士子’,曰‘大夫不均’,有明文矣。” 这就吻合诗义,使诠释通达。 周代社会和政权是按严密的宗法制度组织的,王和诸侯的官员,分为卿、大夫、士三等,等级森严,上下尊卑的地位不可逾越,完全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规定地位的尊卑。 士属于最低的阶层,在统治阶级内部处于最受役使和压抑的地位。《诗经》中有不少诗篇描写这个阶层的辛劳和痛楚,抒发他们的苦闷和不满,从而在客观上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上下关系的深刻矛盾,反映了宗法等级社会的不平等性及其隐患。 《北山》这篇诗着重通过对劳役不均的怨刺,揭露了统治阶级上层的腐朽和下层的怨愤,是怨刺诗中突出的篇章。 诗的前三章陈述士的工作繁重、朝夕勤劳、四方奔波,发出“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的怨愤。 钟惺《诗评》曰:“‘独贤’字不必深解,‘嘉我未老’三句,似为‘独贤’二字下一注脚,笔端之妙如此。”妙是妙在这三句典型地勾画了大夫役使下属的手腕,他又是赞扬,又是夸奖:“你正年龄相当,你的身体这么棒,真是前程不可限量,你多出几趟差,多做些贡献!”活现了统治者驭下的嘴脸。 后三章广泛运用对比手法,十二句接连铺陈十二种现象,每两种现象是一个对比,通过六个对比,描写了大夫和士这两个对立的形象。大夫成天安闲舒适,在家里高枕无忧,饮酒享乐睡大觉,什么征发号召不闻不问,吃饱睡足闲磕牙,自己不干,谁干却去挑谁的错,说谁的闲话。 士却被这样的大夫役使,他尽心竭力,奔走不息,辛苦劳累,忙忙碌碌,什么事都得去干,还成天提心吊胆,生怕出了差错,被上司治罪。这样两种对立的形象,用比较的方式对列出来,就使好与。 3.(1)制度:井田制。 特点: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全部土地归周王所有。(2)变化:公田以外有私田。 产生和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大量出现。(3)土地可以买卖和转让,打破了西周初年土地不可买卖或转让的规定。 (4)说明当时已出现按亩收税。(5)这一组记载反映了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解体的过程和土地私有制的兴起。 (1)明确判断土地制度,从所有制角度点明特点(2)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角度分析变化(3)“争田”即土地的买卖和转让(4)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收田赋应是不分公私田,按亩纳税(5)从土地所有制变化角度分析。 4.诗经 小雅 北山的译文《诗经·小雅·北山》的译文:爬上高高的北山,去采山上枸杞子。 体格健壮的士子。从早到晚要办事。 王的差事没个完,忧我父母失奉侍。普天之下每寸泥,没有不是王的地。 四海之内每个人,没有不是王的臣。大夫分派总不公,我的差事多又重。 四马驾车奔驰狂,王事总是急又忙。夸我年龄正相当,赞我身强力又壮。 体质强健气血刚,派我操劳走四方。有人安逸家中坐,有人尽心为王国。 有人床榻仰面躺,有人赶路急星火。有人征发不应召,有人苦累心烦恼。 有人游乐睡大觉,有人王事长操劳。有人享乐贪杯盏,有人惶惶怕责难。 有人遛达闲扯淡,有人百事都得干。原文: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 旅力方刚,经营四方。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赏析:《北山》描述一个日夜忙于王事的士子对社会劳逸不均表达了怨恨。诗主要采取对比的手法,将劳逸两方作了细致多面的比较,突出了诗的主题。 而连用十二“或”字,构成排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将一腔愤慨倾泻而出,不可阻遏,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强烈写照和自然涌出,同时又戛然而止,奇趣顿生。 5.《诗经•小雅•北山》诗经·小雅——《北山》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偕偕士子,朝夕从事。 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 嘉我未老,鲜我方将。 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 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 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 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注释】:刺统治者用人劳逸不均,等级森严。 言:我。偕偕:强壮貌。 溥(音普):大。 率:循;自。 滨:涯,水边。 率土之滨:即四海之内。 贤:艰苦。 彭彭:不得息。 傍傍:无穷尽。 嘉:夸奖。 鲜:珍。指珍视,重视。 将:强壮。 旅力:同膂力。体力,筋力。 燕燕:安息貌。偃:仰卧。 叫号:指征发的呼召。 惨惨:忧愁貌。 栖迟:游息。 鞅:荷。 掌:捧。一说失容,事多不暇整理仪容。 湛(音单):喜乐;逸乐无度。 风议:放言。即吹牛,说大话 【赏析】: 《北山》描述一个日夜忙于王事的士子对社会劳逸不均表达了怨恨。诗主要采取对比的手法,将劳逸两方作了细致多面的比较,突出了诗的主题。而连用十二“或”字,构成排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将一腔愤慨倾泻而出,不可阻遏,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强烈写照和自然涌出,同时又戛然而止,奇趣顿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