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小雅白驹注音

1. 诗经.小雅.白驹

2. 诗经小雅白驹

3. 诗经小雅白

诗经.小雅.白驹

1.求《诗经·小雅·白驹》的全文和译文

题解:留客诗。原 文译 文注 释皎皎白驹1,

食我场苗2。

絷之维之3,

以永今朝4。

所谓伊人5,

于焉逍遥6?

皎皎白驹,

食我场藿7。

絷之维之,

以永今夕。

所谓伊人,

于焉嘉客?

皎皎白驹,

贲然来思8。

尔公尔侯9,

逸豫无期10?

慎尔优游11,

勉尔遁思12。

皎皎白驹,

在彼空谷13。

生刍一束14,

其人如玉15。

毋金玉尔音16,

而有遐心17。马驹毛色白如雪,

吃我菜园嫩豆苗。

绊住马足拴缰绳,

尽情欢乐在今朝。

心想贤人终来临,

在此作客乐逍遥。

马驹毛色白如雪,

吃我菜园嫩豆叶。

绊住马足拴缰绳,

尽情欢乐在今夜。

心想贤人终来临,

在此作客心意惬。

马驹毛色白如雪,

风驰电掣飘然至。

应在朝堂为公侯,

为何安乐无终期。

优游度日宜谨慎,

避世隐遁太可惜。

马驹毛色白如雪,

空旷深谷留身影。

喂马一束青青草,

那人品德似琼英。

音讯不要太自珍,

切莫疏远忘友情。 1.皎皎:毛色洁白貌。

2.场:菜园。

3.絷(zhí):用绳子绊住马足。维:拴马的缰绳,此处意为维系,用作动词。

4.永:长。此处用如动词。

5.伊人:那人,指白驹的主人。

6.于焉:在此。

7.藿(huò):豆叶。

8.贲(bēn)然:马放蹄急驰貌。贲,通"奔"。思:语助词。

9.尔:你,即"伊人"。公、侯:古爵位名,此处皆作动词,为公为侯之意。

10.逸豫:安乐。无期:没有终期。

11.慎:慎重。优游:义同"逍遥"。

12.勉:"免"之假借字,打

2.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什么意思

意思:马驹毛色白如雪,空旷深谷留身影。喂马一束青青草,那人品德似美玉。出自《诗经·小雅·白驹》。

白驹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所谓伊人,于焉嘉客?

皎皎白驹,贲然来思。尔公尔侯,逸豫无期?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译文

马驹毛色白如雪,吃我菜园嫩豆苗。绊住马足拴缰绳,尽情欢乐在今朝。心想贤人终来临,在此作客乐逍遥。

马驹毛色白如雪,吃我菜园嫩豆叶。绊住马足拴缰绳,尽情欢乐在今夜。心想贤人终来临,在此作客心意惬。

马驹毛色白如雪,风驰电掣飘然至。应在朝堂为公侯,为何安乐无终期。优游度日宜谨慎,避世隐遁太可惜。

马驹毛色白如雪,空旷深谷留身影。喂马一束青青草,那人品德似琼英。音讯不要太自珍,切莫疏远忘友情。

全诗四章,每章六句。是一首别友思贤诗,文笔优美,隐意深刻,而”白驹“作为一种意象也广泛存在于历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毛诗序》以为是大夫刺宣王不能留用贤者于朝廷。朱熹《诗集传》说:“为此诗者,以贤者之去而不可留。”明清以后,有人认为殷人尚白,大夫乘白驹,为武王饯送箕子之诗;有人认为是王者欲留贤者不得,因而放归山林所赐之诗。汉魏时期,蔡邕《琴操》说:“《白驹》者,失朋友之所作也。”曹植《释思赋》也有:“彼朋友之离别,犹求思乎白驹”之句。今人余冠英《诗经选》以为是留客惜别的诗,上承蔡、曹,较合诗意。《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诗经》中,白驹一诗对“赋比兴”手法的体现

赋:铺陈其事也,描写白马吃苗,吃我场上的豆茎等是赋。

比,比喻也。把白马比喻贤人、隐士。语出《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后汉书·崔駰传》:“懿氓蚩之悟悔兮,慕白驹之所从。” 宋 陆游 《寄题胡基仲故居》诗:“浮云每叹成苍狗,空谷谁能絷白驹。” 清 钱谦益《父国光先赠中宪大夫河南归德府知府加赠太常少卿仍前阶制》:“皎皎白驹,世咸慕逸民於空谷。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歌咏之事。本来是写友人,但是先写白马,通过白马引出友人,这个叫兴。

4.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意思:马驹像雪一样白,在开阔而深邃的山谷里有一个身影。喂马一束绿草,那人的品德就像琼英。不要太珍惜新闻,不要疏远和忘记友谊。

出处:出自《诗经·小雅·白驹》。

原文: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所谓伊人,于焉嘉客?

皎皎白驹,贲然来思。尔公尔侯,逸豫无期?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扩展资料:

《小雅·白驹》简介

《小雅·白驹》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别友思贤诗。全诗四章,每章六句,前三章写主人竭力殷勤地挽留客人,后一章写客人走后主人还是希望客人能常寄佳音毋绝友情。

此诗文笔优美,隐意深刻,刻画人物手法灵活多变,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交相使用,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创作背景

《毛诗序》以为此诗是大夫刺周宣王不能留用贤者于朝廷。明清以后,有人认为殷人尚白,大夫乘白驹,为周武王饯送箕子之诗;有人认为是王者欲留贤者不得,因而放归山林所赐之诗。今人余冠英《诗经选》以为是留客惜别的诗,上承蔡、曹,较合诗意。

诗歌鉴赏

全诗四章,分为两个层次。前三章为第一层,写客人未去主人挽留。古代留客的方式多种多样。

《汉书·陈遵传》载有“投辖于井”的方式,当客人要走的时候,主人将客人车上的辖投于井中,使车不能行走,借此把客人留住。

此诗描写的主人则是想方设法地把客人骑的马拴住,留马是为了留人,希望客人能在他家多逍遥一段时间,以延长欢乐时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主人殷勤好客的热情和真诚。

主人不仅苦心挽留客人,而且还劝他谨慎考虑出游,放弃隐遁山林、独善其身、享乐避世的念头。在第三章里诗人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对客人的形象作了刻画。客人的才能可以为公为侯,但生逢乱世,既不能匡辅朝廷又不肯依违,只好隐居山林。

末章为第二层,写客人已去而相忆。主人再三挽留客人,得不到允诺,给主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于是就希望客人能再回来,并和他保持音讯联系,不可因隐居就疏远了朋友。惜别和眷眷思念都溢于言表。

由上文所述可知,此诗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刻画人物手法灵活多变,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交相使用,值得玩味。

5.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这是诗经名句“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出自《诗经.小雅.白驹》,原诗如下: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所谓伊人,于焉嘉客?

皎皎白驹,贲然来思。尔公尔侯,逸豫无期?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意思是:皎洁的白色骏马,在空寂的山谷。它咀嚼着一捆青草,那人如玉般美好。

这末章为第二层,写客人已去而相忆。主人再三挽留客人,得不到允诺,给主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于是就希望客人能再回来,并和他保持音讯联系,不可因隐居就疏远了朋友。惜别和眷眷思念都溢于言表。

可用孙鑛评曰:“写依依不忍舍之意,温然可念,风致最有余。”(陈子展《诗经直解》引)诚然。供参考。

诗经小雅白驹

1.求《诗经·小雅·白驹》的全文和译文

题解:留客诗。原 文译 文注 释皎皎白驹1,

食我场苗2。

絷之维之3,

以永今朝4。

所谓伊人5,

于焉逍遥6?

皎皎白驹,

食我场藿7。

絷之维之,

以永今夕。

所谓伊人,

于焉嘉客?

皎皎白驹,

贲然来思8。

尔公尔侯9,

逸豫无期10?

慎尔优游11,

勉尔遁思12。

皎皎白驹,

在彼空谷13。

生刍一束14,

其人如玉15。

毋金玉尔音16,

而有遐心17。马驹毛色白如雪,

吃我菜园嫩豆苗。

绊住马足拴缰绳,

尽情欢乐在今朝。

心想贤人终来临,

在此作客乐逍遥。

马驹毛色白如雪,

吃我菜园嫩豆叶。

绊住马足拴缰绳,

尽情欢乐在今夜。

心想贤人终来临,

在此作客心意惬。

马驹毛色白如雪,

风驰电掣飘然至。

应在朝堂为公侯,

为何安乐无终期。

优游度日宜谨慎,

避世隐遁太可惜。

马驹毛色白如雪,

空旷深谷留身影。

喂马一束青青草,

那人品德似琼英。

音讯不要太自珍,

切莫疏远忘友情。 1.皎皎:毛色洁白貌。

2.场:菜园。

3.絷(zhí):用绳子绊住马足。维:拴马的缰绳,此处意为维系,用作动词。

4.永:长。此处用如动词。

5.伊人:那人,指白驹的主人。

6.于焉:在此。

7.藿(huò):豆叶。

8.贲(bēn)然:马放蹄急驰貌。贲,通"奔"。思:语助词。

9.尔:你,即"伊人"。公、侯:古爵位名,此处皆作动词,为公为侯之意。

10.逸豫:安乐。无期:没有终期。

11.慎:慎重。优游:义同"逍遥"。

12.勉:"免"之假借字,打

2.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什么意思

意思:马驹毛色白如雪,空旷深谷留身影。喂马一束青青草,那人品德似美玉。出自《诗经·小雅·白驹》。

白驹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所谓伊人,于焉嘉客?

皎皎白驹,贲然来思。尔公尔侯,逸豫无期?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译文

马驹毛色白如雪,吃我菜园嫩豆苗。绊住马足拴缰绳,尽情欢乐在今朝。心想贤人终来临,在此作客乐逍遥。

马驹毛色白如雪,吃我菜园嫩豆叶。绊住马足拴缰绳,尽情欢乐在今夜。心想贤人终来临,在此作客心意惬。

马驹毛色白如雪,风驰电掣飘然至。应在朝堂为公侯,为何安乐无终期。优游度日宜谨慎,避世隐遁太可惜。

马驹毛色白如雪,空旷深谷留身影。喂马一束青青草,那人品德似琼英。音讯不要太自珍,切莫疏远忘友情。

全诗四章,每章六句。是一首别友思贤诗,文笔优美,隐意深刻,而”白驹“作为一种意象也广泛存在于历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毛诗序》以为是大夫刺宣王不能留用贤者于朝廷。朱熹《诗集传》说:“为此诗者,以贤者之去而不可留。”明清以后,有人认为殷人尚白,大夫乘白驹,为武王饯送箕子之诗;有人认为是王者欲留贤者不得,因而放归山林所赐之诗。汉魏时期,蔡邕《琴操》说:“《白驹》者,失朋友之所作也。”曹植《释思赋》也有:“彼朋友之离别,犹求思乎白驹”之句。今人余冠英《诗经选》以为是留客惜别的诗,上承蔡、曹,较合诗意。《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诗经》中,白驹一诗对“赋比兴”手法的体现

赋:铺陈其事也,描写白马吃苗,吃我场上的豆茎等是赋。

比,比喻也。把白马比喻贤人、隐士。语出《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后汉书·崔駰传》:“懿氓蚩之悟悔兮,慕白驹之所从。” 宋 陆游 《寄题胡基仲故居》诗:“浮云每叹成苍狗,空谷谁能絷白驹。” 清 钱谦益《父国光先赠中宪大夫河南归德府知府加赠太常少卿仍前阶制》:“皎皎白驹,世咸慕逸民於空谷。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歌咏之事。本来是写友人,但是先写白马,通过白马引出友人,这个叫兴。

4.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意思:马驹像雪一样白,在开阔而深邃的山谷里有一个身影。喂马一束绿草,那人的品德就像琼英。不要太珍惜新闻,不要疏远和忘记友谊。

出处:出自《诗经·小雅·白驹》。

原文: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所谓伊人,于焉嘉客?

皎皎白驹,贲然来思。尔公尔侯,逸豫无期?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扩展资料:

《小雅·白驹》简介

《小雅·白驹》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别友思贤诗。全诗四章,每章六句,前三章写主人竭力殷勤地挽留客人,后一章写客人走后主人还是希望客人能常寄佳音毋绝友情。

此诗文笔优美,隐意深刻,刻画人物手法灵活多变,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交相使用,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创作背景

《毛诗序》以为此诗是大夫刺周宣王不能留用贤者于朝廷。明清以后,有人认为殷人尚白,大夫乘白驹,为周武王饯送箕子之诗;有人认为是王者欲留贤者不得,因而放归山林所赐之诗。今人余冠英《诗经选》以为是留客惜别的诗,上承蔡、曹,较合诗意。

诗歌鉴赏

全诗四章,分为两个层次。前三章为第一层,写客人未去主人挽留。古代留客的方式多种多样。

《汉书·陈遵传》载有“投辖于井”的方式,当客人要走的时候,主人将客人车上的辖投于井中,使车不能行走,借此把客人留住。

此诗描写的主人则是想方设法地把客人骑的马拴住,留马是为了留人,希望客人能在他家多逍遥一段时间,以延长欢乐时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主人殷勤好客的热情和真诚。

主人不仅苦心挽留客人,而且还劝他谨慎考虑出游,放弃隐遁山林、独善其身、享乐避世的念头。在第三章里诗人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对客人的形象作了刻画。客人的才能可以为公为侯,但生逢乱世,既不能匡辅朝廷又不肯依违,只好隐居山林。

末章为第二层,写客人已去而相忆。主人再三挽留客人,得不到允诺,给主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于是就希望客人能再回来,并和他保持音讯联系,不可因隐居就疏远了朋友。惜别和眷眷思念都溢于言表。

由上文所述可知,此诗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刻画人物手法灵活多变,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交相使用,值得玩味。

5.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这是诗经名句“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出自《诗经.小雅.白驹》,原诗如下: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所谓伊人,于焉嘉客?

皎皎白驹,贲然来思。尔公尔侯,逸豫无期?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意思是:皎洁的白色骏马,在空寂的山谷。它咀嚼着一捆青草,那人如玉般美好。

这末章为第二层,写客人已去而相忆。主人再三挽留客人,得不到允诺,给主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于是就希望客人能再回来,并和他保持音讯联系,不可因隐居就疏远了朋友。惜别和眷眷思念都溢于言表。

可用孙鑛评曰:“写依依不忍舍之意,温然可念,风致最有余。”(陈子展《诗经直解》引)诚然。供参考。

诗经小雅白

1.求《诗经·小雅·白驹》的全文和译文

题解:留客诗。原 文译 文注 释皎皎白驹1,

食我场苗2。

絷之维之3,

以永今朝4。

所谓伊人5,

于焉逍遥6?

皎皎白驹,

食我场藿7。

絷之维之,

以永今夕。

所谓伊人,

于焉嘉客?

皎皎白驹,

贲然来思8。

尔公尔侯9,

逸豫无期10?

慎尔优游11,

勉尔遁思12。

皎皎白驹,

在彼空谷13。

生刍一束14,

其人如玉15。

毋金玉尔音16,

而有遐心17。马驹毛色白如雪,

吃我菜园嫩豆苗。

绊住马足拴缰绳,

尽情欢乐在今朝。

心想贤人终来临,

在此作客乐逍遥。

马驹毛色白如雪,

吃我菜园嫩豆叶。

绊住马足拴缰绳,

尽情欢乐在今夜。

心想贤人终来临,

在此作客心意惬。

马驹毛色白如雪,

风驰电掣飘然至。

应在朝堂为公侯,

为何安乐无终期。

优游度日宜谨慎,

避世隐遁太可惜。

马驹毛色白如雪,

空旷深谷留身影。

喂马一束青青草,

那人品德似琼英。

音讯不要太自珍,

切莫疏远忘友情。 1.皎皎:毛色洁白貌。

2.场:菜园。

3.絷(zhí):用绳子绊住马足。维:拴马的缰绳,此处意为维系,用作动词。

4.永:长。此处用如动词。

5.伊人:那人,指白驹的主人。

6.于焉:在此。

7.藿(huò):豆叶。

8.贲(bēn)然:马放蹄急驰貌。贲,通"奔"。思:语助词。

9.尔:你,即"伊人"。公、侯:古爵位名,此处皆作动词,为公为侯之意。

10.逸豫:安乐。无期:没有终期。

11.慎:慎重。优游:义同"逍遥"。

12.勉:"免"之假借字,打

2.诗经 小雅·白华 篇赏析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

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

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樵彼桑薪,昂烘于煁。

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念子懆懆,视我迈迈。 有鹙在梁,有鹤在林。

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

之子之远,俾我疧兮。 【赏析】 《白华》是《诗经》中为数颇多的弃妇诗中的一首,从诗中语气来看,主人公应是一位贵族妇女。

《毛诗序》说:“白华,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娶申女以为后,又得褒姒而黜申后。

故下国化之,以妾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周人为之作是诗也。”朱熹《诗序辨说》云:“此事有据,《序》盖得之。”

并认为此为申后自作。这是颇可征信的。

从《诗经》保存的众多弃妇诗可以看出,无论在民间还是在上层,婚姻中的女性都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如果遇人不良,被遗弃的命运就在所难免。《邶风·谷风》、《卫风·氓》、《小雅·我行其野》以及本诗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表现了这样的史实。

当然,从人类学的角度考察,刚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进化而来的阶级社会里,一切旧道德都在社会巨变中接受着考验,男女地位也是这样,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指出的那样:“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正因为如此,《诗经》中的弃妇诗比后代同类题材的诗歌具有更为深沉的心灵震撼力和历史认识意义。

全诗共八章,章章转换比兴之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有可玩味之处。 第一章以菅草和白茅相束起兴,映射夫妇之间相亲相爱正是人间常理。

其中的菅草白华和茅草之白有象征纯洁与和谐的爱情意义,与《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白茅包之”“白茅纯束”相参证,可见“白茅”在当时是一个常用的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本来常理不言自明,可是现在偏偏是“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一正一反,奠定全诗凄婉而让人心寒的悲剧基调。 第二章以白云普降甘露滋润那些菅草和茅草,反兴丈夫违背常理,不能与妻子休戚与共。

虽然从字面上看是白云甘露对菅草茅草的滋润与命运之神对被弃女主人公的不公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和映射关系,但实际上看似怨天实为尤人,矛头所向实际是这不遵天理的负心丈夫。 诗的第三章以北流的滮池灌溉稻田,反向对应无情丈夫对妻子的薄情寡义。

此章虽然在起兴方法上与前两章一样,以物喻人,以天道常理反兴人情乖戾,故郑笺解释曰:“池水之泽,浸润稻田使之生殖,喻王无恩于申后,滮池之不如也。”但是紧接着长歌当哭的女主人公话锋一转,由“之子”转向“硕人”。

关于“硕人”,前人如孔颖达疏引王肃、孙毓说,以为硕人指申后,朱熹《诗集传》以为硕人指幽王。揆诸原诗,以下提及硕人的两章都以物不得其所为喻,暗指人所处位置不当。

郑玄笺解“硕人”为“妖大之人,谓褒姒”,与诗意合。话锋既转,下一章的感叹就显得自然而贴切了。

第四章承前三章反兴之意,以桑薪不得其用,兴女主人公美德不被丈夫欣赏,反遭遗弃的命运。故王先谦云:“诗人每以薪喻昏姻,桑又女工最贵之木也。

以桑而樵之为薪,徒供行灶烘燎之用,其贵贱颠倒甚矣。”(《诗三家义集疏》)与自身命运相反,“维彼硕人”,想起那个“妖大之人”现在却媚惑丈夫取代了自己的位置,这一切实在是煎熬人心的事情。

第五章以钟声闻于外,兴申后被废之事必然国人皆知。俗语“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之谓也。

自己已经被废,心却念念不忘,于是有了“念子懆懆”的弃妇;既已弃之,必先厌之,于是有了“视我迈迈”的无情丈夫。对比中弃妇的善良和顺、丈夫的轻薄无情显得更为鲜明。

第六章诗意与第四章相近,以鹤鹙失所兴后妾易位。同时鹤的洁白柔顺和鹙的贪婪险恶与申后和褒姒之间存在着隐喻关系。

“妖大之人”的媚惑实在是女主人公被弃的一个重要原因,难怪她一次次地“维彼硕人,实劳我心”,想起那个妖冶之人就不能不心情沉痛了。 第七章以总是偶居不离的鸳鸯相亲相爱,适得其所,反兴无情无德的丈夫不能与自己白头偕老的悖德举动。

这一章要与第四、五、六章连起来读才会更深一层地理解弃妇的怨恨。她实际上是在说,虽然那个妖冶的女人很有诱惑力,如果你做丈夫的考虑天理人情而不是“二三其德”,怎么会有今天的结果呢? 诗最后一章以扁石被踩的低下地位兴申后被黜之后的悲苦命运。

被遗弃的妇人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命运,“之子之远,俾我疧兮”。面对茫然不知的前途,能不忧思成疾吗?朱熹《诗集传》以为“扁然而卑之石,则履之看亦卑矣。

如妾之贱,则宠之者亦贱矣。是以之子之远,而俾我疡也”。

此说可备一解。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诗的首章以咏叹始,三句以“兮”煞尾,末章以咏叹终,亦以“兮”字结句。

中间各章语气急促,大有将心中苦痛一口气宣泄干净的气势。缓急之间,颇有章法,诵读之时有余音绕梁之感。

读者不可不细察焉。

3.急~~求诗经中带“白”字的句子,最好把解释也写上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茂盛的芦苇上,晶莹的露水已经凝结成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我心中的爱人,在河水的另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我顺流而上,路途遥远而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逆流而下,她好像又在河水的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茂盛的芦苇上,晶莹的露水还未晒干。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我心中的爱人,在岸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我顺流而上,路途艰难、难以登攀。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我逆流而下,她却好像在水中的沙滩。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茂盛的芦苇丛,晶莹的露水还没有蒸发完,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我心中的爱人,在河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我顺流而上,道路迂回艰难,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我逆流而下,她却好像在水中的沙洲。

这首诗有多重见解和看法,不过大多人都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主要是描写了一位男子对意中人的反复追寻。诗歌通过一唱三叹的形式,将这种感情表现得委婉缠绵,感人至深!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