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典故的女孩名字

1. 诗经典故

诗经典故

1.诗经里的成语及典故

典故: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典故: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含义: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请求对方的宽恕 典故:怒发冲冠: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含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气愤到极点 典故:刎颈之交: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含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孔雀东南飞》 典故:命如南山石.出处:《诗经·小雅·天保》 含义:比喻活的像南山的石头一样的长. 《咏荆轲》 典故:雄发指危冠:出处: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 含义:怒发冲掉了帽子 典故:图穷事自至:出处《战国策.燕策》上说,荆轲奉燕太子之命去刺秦王,以献燕国督亢地图为名,预先把匕首卷在图里.献图时,地图展到最后露出了匕首. 含义:图穷匕首现 《读山海经》作者:陶渊明 传说:精卫填海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出处:《山海经 北山经》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于东海.死后化为鸟名精卫,唱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 含义:用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典故:死当结草.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魏武子要把爱妾杀掉,他的儿子魏颗没有听父亲的话,把父亲的这个爱妾嫁了出去,这个爱妾的已故父亲,为了报答魏颗,在一次战争中.他接草绊倒了敌人救了魏颗 含义:死后也要报恩. 《六国论》作者:苏洵 典故:抱薪救火.出处:《史记》:“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含义: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窦娥冤》作者:关汉卿 典故:苌弘化碧,出处:苌弘:周朝的贤人,后蒙冤为人所杀,传说血化为碧玉. 含义:旧时比喻有冤狱 典故:望帝啼鹃.出处: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含义:旧时比喻有冤狱 典故:飞霜六月:出处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 战国时,皱衍对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却听信谗言把他囚禁,他入狱时仰天大哭,正当夏天,竟然下起霜来,后用“六月飞雪”来比喻冤狱. 含义:旧时比喻有冤屈 《渔家傲》作者:范仲淹 典故:燕然未勒.出处:《后汉书》.窦宪打败侵边的匈奴,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而归.后人就用燕然勒石表示克敌制胜,未取胜就说燕然未勒. 含义:抗敌大功还未告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辛弃疾 典故: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出处:仲谋,孙权的字,孙权在京口建立政权. 含义: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了. 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任,”出处: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在京口建立政权,当年为了恢复中原大举进兵. 典故: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出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指刘裕当年为了恢复中原,大举北伐,胜利后在此建立政权. 含义:指精锐的部队. 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只落得自己北望而仓皇失措.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北伐失败,作者借此事咏当时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兴元年,张凌北伐,在符离兵败的事. 典故:可堪回首,佛狸词下,一片神鸦社鼓 含义:佛狸:后魏太武拓跋泰的小字,他击败宋文帝,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词 典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含义:廉坡老了,饭量还好吗?表示到了晚年还要为国出力 《扬州慢》作者:姜夔 典故:春风十里. 出处:杜牧《赠别》 “春风十里扬州路” 含义: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 典故:《黍离》之悲也 出处:《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磨,中心摇摇.”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悲叹宫室宗庙毁坏,长满禾黍,触景伤情,而作《黍离》之诗. 含义:哀伤亡国之辞.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典故: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出处《扬州慢》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含义:豆蔻:杜牧《赠别》:“豆蔻梢头二月初”.形容少女美丽;青楼,妓院,杜牧在扬州常和名妓来往,写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典故:“脚著谢公屐”,出处:《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谢公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 含义:。

2.《诗经》里的成语典故

1. 战战兢兢

【拼音】: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解释】: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出处】: 《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求之不得

【拼音】: qiú zhī bù dé

【解释】: 想找都找不到。原指急切企求,但不能得到。后多形容迫切希望得到。

【出处】: 《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3.辗转反侧

【拼音】: zhǎn zhuǎn fǎn cè

【解释】: 辗转:翻来复去;反侧:反复。翻来复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出处】: 《诗经·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窈窕淑女

【拼音】: yǎo tiǎo shū nǚ

【解释】: 窈窕:美好的样子。美好的女子。

【出处】: 《诗经·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5.君子好逑

【拼音】: jūn zǐ hào qiú

【解释】: 逑,通“仇”。仇:配偶。原指君子的佳偶。后遂用为男子追求佳偶之套语。

【出处】: 《诗经·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古诗中的典故

无题

李商隐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象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概括,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两句中的“原”字、“本”字,颇见用意。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不仅有过追求,而且也曾有过短暂的遇合,但终究成了一场幻梦,所以说“原是梦”;后者则似乎暗示:尽管迄今仍然独居无郎,无所依托,但人们则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其中似含有某种自我辩解的意味。不过,上面所说的这两层意思,都写得隐约不露,不细心揣摩体味是不容易发现的。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玉溪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溪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4.诗经 唐风 无衣 有什么典故吗

《无衣》,《诗经·唐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晋地汉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三句。关于它所用典故,《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翻译成白话:《无衣》所用典故,是一个赞美晋武的故事。当年晋武公吞并了晋国后,他向当时的天子周厘王请求给予他加封,为了表示诚意,所以有这首诗,诗中的把天子的赐封比作“子之衣”,是其它任何事物都取代不了的,进而表明晋武公对周氏天子的尊敬。

全诗原文:国风‧唐‧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白话翻译: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5.《诗经》中氓中第二段的典故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6)。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8)。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10)。

以上就是《诗经.国风.卫风.氓》第二段,翻译是: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

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

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感觉没啥典故,毕竟典故的使用得是前人发生才产生的,而《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并且这首诗歌是以弃妇的口吻在倾诉。

如果你非得说有典故的话,我感觉应该是:卜筮(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shī)草占卦叫做“筮”。

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无咎言:就是无凶卦。

这就是我的一点管见,仅供参考吧,我总怕大方之家耻笑,心中还有点惴惴不安。

6.著名诗词典故

《如梦令》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作者:严蕊(生卒不详),女,原姓周,字幼芳,南宋中叶女词人。

【译文】 说是梨花,但不是;说是杏花,也不是; 颜色红白相间,此花的风韵别具一格,超凡脱俗! 还记得吗?在武陵的那一醉?(这就是《桃花源记》武陵源的桃花阿!) 【鉴赏】 对这首小令,先且不谈背景,直单微欣赏之,别有逸趣。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发端二句飘然而至,虽明白如话,但决非一览无味,须细加玩味。词人连用梨花、杏花比拟,可知所咏之物为花。道是梨花 ——却不是,道是杏花——也不是,则此花乍一看去,极易被误认为梨花,又极易被误认为杏花。仔细一看,却并非梨花,也并非杏花。因此可知此花之色,有如梨花之白,又有如杏花之红。 白白与红红“紧承发端二句,点明此花之为红、白二色。连下两组状色的叠字,极简炼、极传神地写出繁花似锦、二色并妍的风采。一树花分二色,确非常见,此花实在别致啊! “别是东风情味”上句才略从正面点明花色,此句词笔却又轻灵地宕开,不再从正面著笔,而从唱叹之音赞美此花之风韵独具一格,超拔于春天众芳之上。实在少此一笔不得。可是,这究竟是一种什么花呢?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结笔仍是空际著笔,不过,虽未直接点出花名,却已作了不管之答。“曾记。曾记”,二语甚妙,不但引起读者的注意,呼唤起读者的记忆,且暗将词境推远。 “人在武陵微醉”,武陵二字,暗示出此花之名。陶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渔人曾“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终于来到世外桃源。原来,此花属桃源之花,花名就是桃花。句中“醉”之一字,写出此花之为人所迷恋的感受。词境以桃花源结穴,馀味颇为深长。它可能意味着女词人的身份(宋词习以桃溪、桃源指妓女居处),也可能有取于桃花源凌越世俗之意。 此词所咏为红白桃花,这是桃花的一种,“桃品甚多……其花有红、紫、白、千叶、二色之殊。”(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红白桃花,就是同树花分二色的桃花。北宋邵雍有《二色桃》诗:“施朱施粉色俱好,倾城倾国艳不同。疑是蕊宫双姊妹,一时携手嫁东风。”诗虽不及严蕊此词含蕴,但可借作为此词的一个极好注脚。 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曾记严蕊其人及此词:“天台营妓严蕊,字幼芳,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善逢迎。四方闻其名,有不远千里而登门者。唐与正守台日,酒边尝命赋红白桃花,即成《如梦令》。与正赏之双缣。”依据这段记载来体味此词,不难体会到这位女词人作这首咏物词的一番蕴意。词显然体现了作者的情感。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不正是这位色艺冠绝一时的女性自己的写照吗?而含蓄地点明此花乃属桃源之花,不正是她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的象征吗?她的《卜算子》词,有“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之句,正可诠释此意。孙麟趾《词迳》云:“人之品格高者,出笔必清。”此词有清气,有新意,正是词人品格的自然流露。尤其这首咏物词中,能巧妙地借助于典故的文化意义,表现词人自己的高洁怀抱,似无寄托,而有寄托,就境界言,可以说是词中的上品。 此词绝不同于一般滞于物象的咏物词,它纯然从空际著笔,空灵荡漾,不即不离,写出红白桃花之高标逸韵,境界愈推愈高远,令人玩味无极而神为之一旺。就艺术而言,可以说是词中之逸品。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