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中的宴饮诗有哪些

1. 诗经中的宴饮

诗经中的宴饮

1.《诗经》里面的宴饮诗具体划分的时间是

《诗经》中所谓“燕飨诗”是一个大大的误会,最主要的篇章在一个人的两件大事,即宣幽太师尹吉甫的“北伐庆功宴”和“婚宴”。

作为宴会主人,自然是要先发请柬。比如“北伐庆功宴”他就给五位同僚、一位嘉宾发了请柬,而他所发的请柬有繁有简,给召穆太保的请柬极为小心谨慎,即谱曲后题名为《彤弓》之乐歌,因为全体同僚中只有召氏珍藏有王授彤弓。

给嘉宾张侯仲的请柬则热情洋溢,即著名的《鹿鸣》。而给其他四位同僚的请柬,只有时间地点,不能谱曲作乐。

太师请宴,谁敢不来?!众同僚一是必回柬,二是受宠若惊。所以有《南有…。

2.《诗经》中宴飨诗代表作是哪一篇

《诗经》中宴飨诗代表作有:《小雅·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頍弁》、《鱼藻》、《宾之初筵》、《瓠叶》、以及《大雅·行苇》等

《诗经》中的宴饮诗又称为燕飨诗,一般是指那些专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诗歌。《小雅·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頍弁》、《鱼藻》、《宾之初筵》、《瓠叶》、以及《大雅·行苇》等均属这一类。在数量上少于《诗经》中的情诗、怨刺诗,与祭祀诗相近,而多于史诗、农事诗、歌战争诗。若从性质上看,它与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完全可以与上述诸诗并列,成为“三百篇”中的十分重要的一类。

所谓礼乐文化是萌芽于原始社会,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至西周而成熟的一种系统性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建立在奴隶制等级制基础上的精神文化(包括哲学、政治、法律)和文化价值系统(包括伦理道德、艺术、行为方式)这样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其核心则是礼乐,尤其是礼。礼最初只是氏族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些行为习惯和规范。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极端低下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范围的极端狭隘,以及由此而决定的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使得原始宗教得以产生并成为主宰人们内心世界的唯一的精神力量,因而宗教祭祀中的种种节仪和习惯对于礼的形成也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说文》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行礼之器。”据王国维解释:“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观堂集林卷六·释礼》)这说明最初事神的节仪和规范是礼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奴隶制的国家产生以后,奴隶主贵族在统治国家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政治经验。西周初年,处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奴隶主贵族运用这些经验对于来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节仪、行为习惯和规范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制度化、条理化,成为维护奴隶制的重要制度和思想准则。这就是所谓的“周礼”。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奴隶制度的等级制和分封世袭制度。二、以奴隶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奴隶主贵族阶级根据这种制度调节其内部关系,维护内部团结,并根据宗族的亲疏关系进行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三、体现上述两种制度的各种节仪和行为规范,如冠、婚、丧、祭、燕、射、朝、聘等,通过这些节文以明“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史记·礼书》),可以看出,礼的节文范围很广,社会和个人中的一切无不囊括。

宴饮与礼乐之间的特殊关系从本质上决定了宴饮诗的性质及其与礼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也决定了宴饮诗比起《诗经》中的婚礼诗、丧礼诗和风俗诗等,更能全面而突出地反映出礼乐文化精神风貌。

3.大、小雅里描写奴隶主贵族宴饮的诗在《诗经》中是怎样记述的

大、小雅里描写奴隶主贵族宴饮的诗,是仅 次于祭祀诗而占有很大数量的。

在这些诗篇里,我们 看到奴隶主们吃喝玩乐,过着寄生的生活。他们为了粉饰太平,和睦亲友,不时举行大规模的宴会。

这些 宴饮诗,从周天子的“王在在镐,岂乐饮酒”(《诗经 小雅鱼藻M到贵族们的“既有肥竚,以速诸父。 ” (《诗经小雅伐木》)都有所描绘,足见其普遍性。

宴会上的酒,是“旨且多”,菜肴是“物其多矣”“维其嘉矣”“维其时矣”(《诗经小雅鱼丽》)。正如《颉 弁》(《诗经小雅》)诗所云:“尔酒既旨,尔肴既嘉。

尔酒既旨,尔肴既时。尔酒既旨,尔肴既阜。

”足见酒宴的丰盛。酒宴准备好了,就要摆开餐具,开怀痛饮, 所谓“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诗经小雅常棣》) 大吃大喝,宾主互相酬答节周到,乐在其中,这在 《公刘》(《诗经大雅》)、《瓤叶》(《诗经小雅》)诗 中体现得最为充分。“执豕于牢,酌之用瓠。

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幡幡瓠叶,采之烹之。

君子有酒,酌 言尝之。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君子有酒,酌言酢之。有兔斯 首,燔之炮之。

君子有酒,酌言酬之。”吃法是“炮之”“燔之”“炙之”,花样繁多;喝法是“尝之”“献之”“酢 之”“酬之”。

先“尝”后“献”,显露出主人态度殷勤,敬重客人;“酢之”,显露出客人的彬彬有礼;“酬之”,又 再现出主人的礼节和感情。一“献”一“酢”,又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主客间的和谐关系。

宴会上的气氛也是 极为热烈的,所谓“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衍。

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君子有 酒,嘉宾式燕又思。”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他 们喝得乐陶陶,他们喝得大欢笑,他们喝得真够味,他们喝得闹开了。可是到了喝醉的时候,又免不了乱 七八糟,丑态百出。

是所谓“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傲傲。

是日既醉,不知其邮。 侧弁之俄, 屡舞槎倭。”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这些宴饮诗,大都是抱着歌颂的态度来描写贵 族生活的,间或亦有些讽刺意义。我们从这些诗的侧 面,可看到奴隶主们荒乐无厌的生活及功利目的。

4.诗经中的什么是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独特产物

《诗经》中的宴饮诗是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独特产物。

《诗经》中的宴饮诗又称为燕飨诗,一般是指那些专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诗歌。《小雅·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頍弁》、《鱼藻》、《宾之初筵》、《瓠叶》、以及《大雅·行苇》等均属这一类。在数量上少于《诗经》中的情诗、怨刺诗,与祭祀诗相近,而多于史诗、农事诗、歌战争诗。若从性质上看,它与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完全可以与上述诸诗并列,成为“三百篇”中的十分重要的一类。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5.描绘宴饮场面的古诗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 以燕乐嘉宾之心。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李白

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海内贤豪青云客,

就中与君心莫逆。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

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梦思。不忍别,还相随。

相随迢迢访仙城,三十六曲水回萦。一溪初入千花明,

万壑度尽松风声。银鞍金络倒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

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楼上动仙乐,

嘈然宛似鸾凤鸣。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

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当筵意气凌九霄,

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遥。余既还山寻故巢,

君亦归家渡渭桥。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

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行来北凉岁月深,

感君贵义轻黄金。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

微波龙鳞莎草绿。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

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翠娥婵娟初月辉,

美人更唱舞罗衣。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此时行乐难再遇,西游因献长杨赋。北阙青云不可期,

东山白首还归去。渭桥南头一遇君,酂台之北又离群。

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言亦不可尽,

情亦不可极。呼儿长跪缄此辞,寄君千里遥相忆。

宴饮类古诗又很多,不妨百度一下。

6.诗经中什么是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是周代流行的宴饮风俗。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国家推荐贤者。由乡大夫作主人设宴。后演为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此宴为“乡饮酒”。

乡饮酒礼繁文缛节,极其复杂。古代诸侯之乡有乡学,学制为三年。学成者作为人才推荐给诸侯。为此,每过三年的正月,乡大夫都要作为主人举行乡饮酒礼,招待乡学中的贤能之士和德高望重者。

乡大夫和乡先生从学成者中选择最贤能者一人作为宾,其次者一人作为介,又次者三人作为众宾,共五人,与他们共饮,然后推荐给诸侯使用。

如果乡学连续招生,则乡学每年都会有人满三年之学,则每年都要举行乡饮酒礼。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学校通过一次毕业宴会向国家推荐五名人才的礼节。另外,一般在乡饮酒之后,要紧跟着举行乡射的射箭活动。

燕礼之燕通宴,义为安闲、休息。燕礼是古代汉族贵族在政余闲暇之时,为联络与下属的感情而宴饮的礼仪。燕礼可以是为特定的对象而举行的,如出使而归的臣僚、新建功勋的属官、聘请的贵宾等,也可以是无特殊原因而宴请群臣。由此可见,燕礼是明君臣上下相尊之义。天子、诸侯、族人各有燕礼,但多已亡佚。燕礼的仪节比较简约,以饮酒为主,有折俎而没有饭,只行一献之礼,意在尽宾主之欢。

关系:“乡饮酒礼”和“燕礼”都是周代的礼仪,在《礼记》中都有记载。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