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唐诗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哗鼎糕刮蕹钙革水宫惊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2.什么是唐诗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大有意味的问题。 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 比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 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 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 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大胆拿来,又讲送去主义,元气淋漓,色彩瑰丽;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等融为一炉。在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然而谈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成见。今天我们都不从这些大地方讲起,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我们从唐诗的心灵世界讲起。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心灵性才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 我常讲诗歌,也常常想起杭州的西湖边上,花港观鱼的旁边,曾经住着近代的老先生、仙风道骨的诗人马一浮先生。 诗是什么呢?马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 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这似乎有点玄了。有没有真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论证的事情。 但是我这里姑且将它作一个比喻:人生有很多幻身、化身,诗是这当中那个比较有力量、自己也比较爱之惜之的那个自我,而且是直觉的美好。我又想起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 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 我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接触,多读诗,就是多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相接触、相释放,就像看花。 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 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为什么唐诗会这样呢,我想这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 所以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 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谈?我先把结论写在下面,然后再来一个一个证明。 尽气、尽才的精神 尽心、尽情的精神 人生要尽气尽才,永不舍弃 《尚书》有一句老话:人为万物之灵。 这表明,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美好的事物。这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的发现。 《诗经》里有句诗:“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意思是说早晨起来,晚上睡下,都要想想,是不是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我想,如果没有古代先民对于人的生命美好的发现,就不会有这样的对于生命美好的爱惜,像一个爱清洁的人家,每天都窗明几净,开开心心地过生活。我们简单说,“人为万物之灵”有这样几个意思。 一、人是宇宙的善意的创造。二、生命是生来美好、高贵、不可贬抑的。 三、人在世的意义,正是善待生命的美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不负此生、不虚此生。四、无论如何艰难困顿,人生永不舍弃。 为什么讲唐诗要讲到这里呢?我们说唐诗里头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这是我的一个直觉。我们从简单的常识讲,以诗仙李白为例子。 李白,我常常想,中国文化中有李白这个词语,真是一个美妙的亮点。有点像美国文化里的自由女神,法兰西文化里的马赛曲。 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的生命,而李白是尽二十分、三十分。根据我们的描述,李白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日本学者还说他是官方的间谍,超量付出了才与气。 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自由有两种。 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 3.什么是 唐诗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大有意味的问题。 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 比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 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 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 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大胆拿来,又讲送去主义,元气淋漓,色彩瑰丽;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等融为一炉。在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然而谈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成见。今天我们都不从这些大地方讲起,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我们从唐诗的心灵世界讲起。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心灵性才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 我常讲诗歌,也常常想起杭州的西湖边上,花港观鱼的旁边,曾经住着近代的老先生、仙风道骨的诗人马一浮先生。 诗是什么呢?马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 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这似乎有点玄了。有没有真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论证的事情。 但是我这里姑且将它作一个比喻:人生有很多幻身、化身,诗是这当中那个比较有力量、自己也比较爱之惜之的那个自我,而且是直觉的美好。我又想起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 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 我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接触,多读诗,就是多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相接触、相释放,就像看花。 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 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为什么唐诗会这样呢,我想这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 所以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 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谈?我先把结论写在下面,然后再来一个一个证明。 尽气、尽才的精神 尽心、尽情的精神 人生要尽气尽才,永不舍弃 《尚书》有一句老话:人为万物之灵。 这表明,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美好的事物。这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的发现。 《诗经》里有句诗:“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意思是说早晨起来,晚上睡下,都要想想,是不是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我想,如果没有古代先民对于人的生命美好的发现,就不会有这样的对于生命美好的爱惜,像一个爱清洁的人家,每天都窗明几净,开开心心地过生活。我们简单说,“人为万物之灵”有这样几个意思。 一、人是宇宙的善意的创造。二、生命是生来美好、高贵、不可贬抑的。 三、人在世的意义,正是善待生命的美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不负此生、不虚此生。四、无论如何艰难困顿,人生永不舍弃。 为什么讲唐诗要讲到这里呢?我们说唐诗里头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这是我的一个直觉。我们从简单的常识讲,以诗仙李白为例子。 李白,我常常想,中国文化中有李白这个词语,真是一个美妙的亮点。有点像美国文化里的自由女神,法兰西文化里的马赛曲。 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的生命,而李白是尽二十分、三十分。根据我们的描述,李白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日本学者还说他是官方的间谍,超量付出了才与气。 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自由有两种。 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 4.什么是唐诗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繁荣最辉煌的时期。 据《全唐诗》及其有关 补遗所载,现存诗有52000余首,作家2300多人。数量之多,作者之众,内容 之广,风格流派之繁,体裁样式之全,均堪称空前。 从题材内容看,唐诗几乎深入到唐人生活的每个领域。大至国家兴衰、政治得失、社会动乱、战争胜负、民生疾苦,诸如盛唐时的对外用兵,盛唐 至中唐转折时的安史之乱,以及人民在其间受到的征戍与诛求之苦,中晚唐 的三大痼疾——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党争倾轧,无不写入诗中,号称“史 诗”的作品不计其数。 小至琴技棋艺、书理画趣、虫鱼鸟兽,亦莫不人诗。 至于那些描写自然田园,歌咏日常生活,抒发离情别绪,赞美建功立业,向 往渔樵山林等传统题材,更多如雨后春笋。 而且形式各异,有纪游体、寓言体、赋体、传记体、传奇体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诗在反映现实的广阔 性和深刻性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代。 它们从许多方面接触到当时社会的重大问 题,如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腐败无能、拒谏饰非、斥贤用奸都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谴责,有的甚至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以 至后人无不感慨道唯唐人方敢如此。同时他们对农夫织妇所受到的种种压迫 与剥削充满了深切的同情,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已成为诗歌创作的一大内 容。 它们还提出了妇女问题、商人问题及其他社会问题。凡此种种都是前代 诗人没有或很少写到的。 唐诗的风格流派更是百花齐放。仅就盛唐而言,“李翰林之飘逸,杜工 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 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也”(高木秉《唐诗品 汇总序》)。 其中,孟襄阳(浩然)、王右丞(维)等人与高适、岑参等人 还被后人奉为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在盛唐之前,还出现过以华 丽壮美著称的“初唐四杰”体和以精工纤巧著称的沈宋体,在盛唐之后,还 出现过以清丽精雅著称的十才子体、以平易通俗著称的元白诗派(亦称长庆 体>、以奇警峭劲著称的韩孟诗派、以精深婉丽著称的温李诗派等。 具体而论,唐诗派别虽多,但总体而论,唐诗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能把充实的内容与饱满的感情,高度的写作技巧与纯熟的表现方式完美地 结合起来。而这几个因素本是诗歌的基本因素,唐诗不但能兼而有之,且能 将其炉火纯青地融为一体,故而能登上诗歌的顶峰。 唐之前的诗并非没有充 实的内容和饱满的感情,但苦于表现方法、艺术技巧尚不能像唐人那样随心 所欲,作起诗来难免有些板滞拙涩,缺乏活泼流动的韵味与风情。唐之后的 诗并非没有高度的写作技巧与纯熟的表现方式,但很多内容和感情早已被唐 人表现得淋漓尽致,很难再有所创新,故而作起诗来难免或多从形式及人工 安排上用力,或摆脱不掉因袭的成分,使诗歌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应有的情 韵。 但唐诗则不同,历史的机遇使它处于一种最佳的处境。它一方面能保有 充实内容和饱满感惰,一方面又能在写作技巧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因而唐人几乎开口便能写出好诗,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葡萄美 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凉州词》)、“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感情真切,情趣盎然,仿佛一切皆从胸中流出, 并非在有意为诗,但写出来的却是一派有如天籁的真情神韵,这正是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可及处。 就体裁形式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包括“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诗薮》外编卷三)唐 人发展了汉魏以来的五七言古体诗,既保有其古朴淳美的固有本色,又增加 其生动流走的新貌,特别是能吸收唐以来近体诗的优点,使其声情更加婉转 优美,摇曳多姿。 七言歌行体在六朝时尚属初起阶段,至唐亦蔚为大国。即 使是从南北朝起即已失去其音乐性的乐府诗,在唐代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 步。 李白尚喜借旧题写时事,至杜甫则发展为“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 稹《乐府古题序》),专写新题乐府,从本质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写实传统。 至白居易,更团结元稹、张籍、王建等人发起了新 乐府运动,使乐府诗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唐人在诗歌体裁上的最大创新还在于律诗。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富有 民族特色的诗体。 所谓律诗即要求按一定的格律程式来写诗。唐人吸取了六 朝永明体诗四声八病说和骈文骈赋崇尚骈偶对仗的合理内核,将其进一步规 则化,产生了新体的律诗。 这些规律主要包括:音调要合乎平仄声的规律。 即在一句之中,要以两字为节平仄声相间,尤其要使偶数字平仄相间,在一 联两句之内,要平仄相对,如五言的出句为“平平平仄仄”的话(七言只需 在前边加上与五言一二两字相异的仄仄即可),那么对句即需作“仄仄仄平 平”(七言则作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在两联之间,即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 联的对句之间要平仄相粘,如五言的上一联对。 5.什么是古诗古诗在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势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 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6.古诗词是什么古诗词指诗和词的集. 古诗只指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7.什么是古诗词鉴赏就是对古诗词中的语言、形象、手法、意境等进行赏析.按高考考试说明的说法,就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中,“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诗歌中的“形象”可理解为诗歌的“意象”.“语言”通常指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含蓄性和凝炼性,以及语言的总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鉴赏“表达技巧”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等.“思想内容”是指作品表现的具体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观,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习俗、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等.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用得好,好在哪?这就是鉴赏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