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自然是什么文体

1. 诗经自然

诗经自然

1.【横穿《诗经》的河流阅读答案,急用】

1.在作者眼中,《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述.答:2.读下列问题,联系原文作答.(1)第二段“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一句中,为什么会“贫血”?答:(2)文末最后一段划线句“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答: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中间多次写及《诗经》和“那条河”,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思路,语言凝炼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崇敬之情,对《诗经》中自然质朴生活的神往之情.B.第①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中的“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关雎》中写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那条河,这个意象优美而开阔,一下子将读者的思绪和情感牵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C.第①②⑥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分别写到了“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钢筋水泥的城市”“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其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否定和厌恶之情.D.纵观全文,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中“《诗经》的河流”一语意义丰富,其一,在作者看来,《诗经》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其二,《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关;其三,“《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E.本文大量使用隐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像力,但也造成了不少语句表意晦涩,令读者费解,如“苍苔斑驳的草鞋”“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我们的血管”“一柄闪参考答案1.①平凡而丰富②自由、单纯而天真③充满原始的浪漫与激情2.(1)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因为远离了自然,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2)说明《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民歌之作(,自始至终都反映着劳动人民自然、纯朴、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这样写显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3.作用:①既呼应标题,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②层层深入,形散而神聚,使主题得到强化;③增加诗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想像空间.4.A D(B.“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的那条河,说法错误,“那条河流”在作者心中已经虚化为一条“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C.“否定和厌恶”言之过重;E.“如”字以下例举的那些语句有的并不晦涩.)。

2.《诗经》里描写自然景物的诗词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fēi)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氓>>

<<;君子于役>>

<<;将仲子>>

<<;硕鼠>>

<<;蒹葭>>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元曲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现代诗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3.诗中的大自然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唐·温庭范《题望苑驿》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渌:清澈。

五代前蜀·韦庄《菩萨蛮》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五代后蜀·魏承班《玉楼春》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宋·钱惟演《木兰花》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冰笋:冰棱。意谓从冰棱的融化看到冬天已悄悄过去;从柳枝梢头看到春天已偷偷归来。

宋·张来《春日》老树着花无丑枝宋·梅尧臣《东溪》:“野岛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翠色:嫩绿的草色。

和烟老:随着暮霭变成深绿。宋·梅尧臣《苏幕遮》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春色恼人眼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恼人天气又春阴宋·晏殊《浣溪沙》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形容春天的寒意。

宋·苏轼《定风波》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信:消息。露:显示。

宋·苏轼《一丛花》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竟日:整日。

宋·苏轼《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意谓春雨为春天的路旁增添了更多的鲜花,花儿在春风中摇动,满山弥漫着春色。宋·秦观《好事近》芳菲消息到,杏梢红芳菲:指春花季节。

宋·贺铸《小重山》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韶华:美好的年华。东君:春神,这里指春天。

宋·周邦彦《蝶恋花》二月风光浓似酒,小楼新湿青红青:绿叶。红:红花。

宋·葛胜仲《临江仙》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将息:养护,调养。

宋·李清照《声声慢》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柳眼:柳叶。

梅腮:指梅花。宋·李清照懈恋花》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宋·陈与义《虞美人》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杨柳句谓杨柳遮不断春大的景色。

宋·陆游《马上作》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宋·陆游《豆叶黄》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枝枝不教花瘦宋·辛弃疾《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东风吹雨细于尘宋·辛弃疾《浣溪沙》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杜宇:杜鹃。宋·辛弃疾《浣溪沙》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宋·辛弃疾《满江红》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春事:春景。

十分花柳:花柳最盛之时。宋·辛弃疾《感皇恩·为范倅寿》:“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唤得笙歌劝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春阴:春天的阴云。幽花:清幽的花。

明:绚丽。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春在乱花深处鸟声中宋·陈亮《南歌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荠麦:芥菜,麦子,泛指田间作物。

宋·姜夔《扬州慢》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宋·姜夔《淡黄柳》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著物:春风润泽万物。

宋·程致道《过红梅阁一首》春到人间草木知宋·张栻《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色酝造:酿造。

可人:喜人。宋·石孝友《好事近》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瘦雪:残雪。

这里用以形容春花的飘零。青子:青青的小果于。

金·王庭筠《谒金门》东风轻扇春寒轻扇:轻轻地吹动。金·段克己《望月婆罗门引》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飞红:花瓣飞舞。

元·白朴《天净沙·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觉来:醒来。元·胡只遹《阳春曲·春景》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袅:飘浮不定。

晴丝:虫类所吐的丝,春日常在空中飘游。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春到人间万物鲜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写百年长恨》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清·卢道悦《迎春》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清·洪异《长生殿·禊游》描写夏天的古诗和描写夏天的名句夏颂——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

夏初——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夏热——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夏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夏水——涧影见藤竹,潭香闻芰荷。

夏夜——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夏雨——风声撼山翻怒涛,雨点飞空射强弩。

夏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夏蝉——垂缍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夏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夏节——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桂绿云鬟。

夏思——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夏游——松风涧水杂清音,空山如弄琴。夏趣——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徂:开始。 《诗经·小雅·四月》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首夏:孟夏,农历四月。

歇:盛及而衰。南朝宋·谢灵运。

4.诗经中采用兴的艺术手法触物以起情,常用来起兴的自然事物有那些

《诗经》中“比”法 “比”就是比喻和比拟。

最先给“比”作注释的是东汉章帝时的大司农郑众。他说:“比者,比方于物也。”

这大体是对的。郑玄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①这便将内容与形式混为一谈了。钟嵘说“因物喻志,比也”②朱熹说“比,是以一物比一物,而所指之事常在言外。”

(3)《文心雕龙·比兴》说:“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类,扬言以切事者。” “故比者,附也。”

“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就说所谓比就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描绘的形象没有独立的意义,而是对本质上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种发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或者是用浅易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情感,使人易于理解,或者借以描绘和渲染事物的特征,使事物生动,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尽管也嫌笼统,但毕竟说明了比的表现手法是能够把抽象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的。

如《周南·盆斯》 “螽斯羽,洗洗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用对螽斯的赞歌,祝福子孙昌盛,取其繁殖能力强和聚集不散的特点。

这首诗的内容,在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奖励少生孩子的今天,当然是不足取的。但是从写法上看,它吟咏的表面对象是蝗虫,而被比的真正对象却是人,即用“彼物”来比喻“此物”。

并且为了使本体更加鲜明、突出、喻体用了夸大的形象。这个“比”法的特点就是以物代人,既关系立意构思,也属于表现手法。

所以,朱熹把《周南·盆斯》三章视为《诗经》中“比”法的典型法式,并且还强调指出:“后凡言比者仿此”。如《郊风·谷风》用“采药采菲,无以**”(采收萝卜芥菜却不要底下的根)来说明不该有了新欢就不念旧恩。

有的突出事物的某些特性,如《邺风·终风》用“终风且暴”(整日价刮着猛烈的大风)来形容丈夫的凶暴。有的描写事物的性状,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一口气用了六个比喻:“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蟠挤,齿如孤犀,蜂首蛾眉”(手指象茅草的新芽柔软嫩细,皮肤象凝冻的膏脂光滑润腻,颈子象天牛的幼虫白白长长,牙齿象瓜的子儿洁白整齐,蝉儿似的方额下更有两道弯弯的蛾眉)。

有的是反面设喻,如《邺风·柏舟》用“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来形容不能任人摆布的态度。

有的拟物,如《硕鼠》把贪婪的剥削者写成餐食的大老鼠。 从比的具体表现形式来说,〈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 明喻,即孔颖达疏引郑司农语:“比者,比方于物。

诸言‘如’者,皆比辞也。”凡有喻词的比喻都是明喻。

如《卫风·硕人》中接用了五个比喻句: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犀,其蛾眉……”这五个比喻都是明喻,诗人选择了五个贴切,新颖、生动的印象。又如《卫风·伯兮》写思妇怀念征夫,第二章只用了一个明喻,就把她的思想作了深刻的表现:“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用散乱的蓬头比喻女人的头发,说明这个女人好久不梳洗了。这个比喻抓住了事物的关键部位而突出其特征,表现了她刻骨的相思之苦和慵懒的神态。

《小雅·斯干》描写宫室的建筑,接连用了四句明喻:如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

宫室建筑本来是静物,诗人用动物作比喻来形容,刻画了他的庄严,美观。 隐喻,也称暗喻。

它没有“如,像”一类的喻词,同时出现的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更为紧密。如:《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马。

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于田,乘乘黄。

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第一章的“如组”、“如舞”是明喻,诗的一开始,就极写“叔”御术“之娴熟高超。

“如组”、“如舞”言其动作和谐和中节,是形象化的比拟,也有“夸其事而饰其能”的意味;第二章的“雁行”句意为“两旁马而像雁行”,没有出现比喻词,就是隐喻。又如:《诗经》这部经典中,屡次出现水被诗人用来做为隐喻以寄托出嫁思家的情怀,如《诗经·邶风·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彼诸姬,聊与之谋。”

或是用水来比喻陪伴之意,如《诗经·卫风·竹竿》:“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配玉之傩”,或是用水来比喻愿望难达之意,如《诗经·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或是用水来比喻世之清浊,如《诗经·谷风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谷?”,或是用水来比喻忧愁之意,如《诗经·谷风之什·鼓钟》:“钟鼓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在《诗经》里,有不少这样的句式;前两句写喻体,后两句写本体,有人称为“对喻”,其实也是隐喻。如《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5.《诗经》的形式美与周代社会的关系

《诗经》中反映的自然观念还与周代的社会结构紧密相关。在《诗经》的时代,我国中原地区已形成了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结构。周民族向来以农为本,其远祖后稷即是传说中的农神,周人的历代首领如公刘、古公宜父、文王等都极其重视农耕,在宗庙祭祀之乐《周颂》中就有《臣工》、《噫嘻》、《丰年》、《载芟》等祭歌专用于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祭祀繁多,足见农事在周人社会生活中的神圣地位。从这些祭歌中可以看到西周初年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已具相当规模: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周颂·噫嘻》

劳动场面非常浩大,

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积。

-《周颂·栽芟》

劳动果实堆积如山。这种以农耕为业的社会结构延续了数千年,极大地影响了中原地区人民的文化心理、审美心态及中原文化发展趋势,同时也规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以农为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形态中,周人关注着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一切自然事物及自然现象,长期的生产实践使他们积累了大量对于自然事物的感受与经验。据晋人陆机统计,《诗经》中写到的草木有八十多种,鸟兽有三十多种,虫鱼有三十种。诸如: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

-《小雅·车奉》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周南·汝坟》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周南·卷耳》

这些诗句都是周人劳动生活的直接描述。而人们最初的审美对象便是这些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动植物。例如《周南·葛覃》写道: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滢,为缔为络,服之无译。

诗人之所以赞美葛的茂盛,是因为可以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织布缝衣。又如《召南·驺虞》写道:

彼茁者葭,壹发五犯。于嗟呼驺虞!

诗人之所以歌咏芦荻的茂密,是因为茂密的芦荻丛中隐藏着许多猎物,"中必迭双也"(朱熹《诗集传》)。再如《小雅·信南山》中写到对雨雪的赞美:

上天同云,雨雪雾雾,益之以霖霖。

既优既渥,既露既足。生我百谷。

这是因为天降瑞雪,正好有利于五谷生长。此外,人们咏《茉莒》,因为据说它是治病的药物,咏《采蘩》是因为它"于以用之,公侯之事",是祭祀品。显然,在上述诗歌中所表现的对于自然事物的审美意识都是与物质功能的考虑相联系的。这并不奇怪,因为在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史上,美的观念是伴随着实用的观念而来的,人类最早的审美经验与物质需要的满足是一致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