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怅望千秋唐诗之旅读后感

1. 怅望千秋唐诗之旅

怅望千秋唐诗之旅

1.怅望千秋语句

30多万字的系列学术散文<;怅望千秋--唐诗之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以唐诗为题材,把诗与人、情与理、古与今、诗意的抒发描绘与精到的分析评论结合起来,文字优美,知识丰富,见解独到,激情洋溢,确实是别出心裁、别具一格。作者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富有灵气的艺术智慧和才华横溢的亮丽文采,在这本书中得到了令人惊喜、赞叹的充分发挥。读它,既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欣赏唐诗的艺术享受,令人沉醉着迷,也是一次深入系统的对唐代诗人与诗歌的跟踪学习,获益非浅,深受启迪。

摘要

--------------------------------------------------------------------------------

“月出峨嵋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送蜀僧晏人中京》),“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李白24岁离开故乡四川以后,虽然浪迹天涯而再没有回去过,但他对故乡始终是心中藏之,何日忘之。我在旧金山的中秋月夜吟诵他的诗句,这位眷恋故土而性格豪放的诗人,如果有机会办好护照壮游美利坚大陆,他乡虽好,他还是会将《静夜思》龙蛇飞舞在五星级宾馆的墙壁上吧?

当今是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人类早已登上了月球。据说月球上大部分是奇岩峭壁,即使是平地也寸草不生,白天酷热,夜晚奇寒,没有水的踪迹,空气也无影无踪。何曾有吴刚与他砍伐的桂树?哪里有嫦娥和她居住的玉宇琼楼?科学家还语重心长地指出,月亮与地球现在虽然相距约384 000公里,但它怀有叛逆之心,已有渐行渐远的发展趋势,如此行行复行行,终有一天会远走高飞,再也不和地球照面。欧美人对此也许还无所谓,因为他们向来恋日而不恋月,只热衷日光浴而不喜欢月光浴,希腊神话早就是以日神阿波罗为尊,爱神丘比特放箭都在白天,大约是免得影响视线与命中率,不像中国为有情男女定夺终身的,竟是一位专在月下安排红绳相牵的老人。中国人是爱月恋月的民族,还是不去了解月球的真相为好,只顾高咏低吟自己的明月之诗吧,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月亮向地球说一声“拜拜”,那也不要苏东坡去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论资排辈,青莲居士的《把酒问月》早就问过了:“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2.李元洛的《怅望千秋》的内容

怅望千秋——感悟杜甫 怅望千秋——感悟杜甫 (一)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支交响乐队,那些充满才华的诗人们每个人都奏出了属于自己的乐章,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秀丽,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清俊,柳宗元的简淡,韩愈的险怪,李贺的冷艳,白居易的轻俗,李商隐的雅艳。

而无疑,李白是这场交响乐演奏中飞扬最高、飘扬最远的一支。

杜甫呢?所幸有了杜甫,他为这支队伍压住了阵脚。 每读杜甫,总能让我渐渐冰冷的心又渐渐感觉到丝丝温情,那温情不但是由己及人的关注热爱,那温情更丝丝撩拨着人的心灵,让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并因这种渴望而温暖了自己。

一个人活着有很多种选择,高尚或卑劣,清雅或粗俗,博大或狭隘,深刻或肤浅,骄傲或萎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选择之后心灵的感受也只有自己能够体验。

是不是,我们每选择一分高尚,我们就能多一分内心的纯粹和幸福?每选择一分高尚,我们就能多一分内心的平静和安然?所以,杜甫是幸福的,他是那样高尚。 这个常常自称“老儒”的老头,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儒家标举的理想人格——人饥己饥,人溺己溺。

这种伟大的人格,因有了杜甫的诠释而洗去了“腐朽”的铅华,光彩照人,令人神往。杜甫也在诗歌之外显得愈加巍峨高大,辉耀照天。

当代学者傅道彬、陈永宏在《歌者的悲欢》一书中言杜甫为后人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说:“在这座非人工建立的纪念碑面前,任何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会在它的面前低下自己仰慕感念的头颅;任何一个有民族自尊和责任感的炎黄子孙,都会自心底深处升腾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为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能哺育出如此伟大高洁的人格而由衷的自豪。” 艰辛的杜甫终生流浪,流浪的路上,他把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一点一点地拣起,扛在了肩上,装进了心里。

而他自己呢?“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即便他已经贫得不能再贫了,即便他已经苦得不能再苦了,贫苦一生,却也从来没有推脱更不躲避。

就是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在“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

尽管“身已要人扶”,他却说“拔剑拨年衰”;尽管“处处是穷途”,他还是“不拟哭穷途”;尽管“万国尽穷途”,他依然“艰危气益增”。他用诗歌作为记录,记述了他“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的一生。

今人湖南李元洛先生用他的慧心妙笔做过一次“唐诗之旅”,他把这次旅行的题目叫做《怅望千秋》。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3.《寂寞圣哲 》,《夹缝中的历史》,《 把栏杆拍遍 》,《怅望千秋》

《寂寞圣哲 》是青年学者鲍鹏山潜心解读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与政治家的大文化散文著作。

全书共写人物十多位。有神情枯淡、不疾不徐地编织着草鞋,但内心却渴望鲲鹏展翅于九万里高空的庄周;有生活在颠倒与扭曲的世界心肠变得冷酷但又脱胎换骨超凡入化的老聃;有一路风尘、坐在马车上弦歌不绝,当看到弟子在用音乐教化陶冶百姓然后莞尔一笑的孔丘;有腰间佩带短剑、眼神中闪着坚毅之光,面目一片黧黑的“独行侠”墨翟;有天性刻薄,善于处事却不善于自处,能做大事却只能做小人,以致最终被车裂分尸的商鞅;还有不能安于现状因而也不能“诗意地栖居”于现实大地,最终只能无路可走而自杀的屈原…… 全书视野宏大,能在大时代背景下展开人物内心深层次的文化冲突与矛盾,进而揭示人物悲壮的命运结局,给人以深刻的思想与文化的启迪。

《夹缝中的历史》,这样的题目本身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提示,究竟什么样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克罗齐如是说。我们现在来关照历史,都是站在我们自己的立场,从自己的角度去评价历史事件。

所谓的圆桌会议,就是出典于英国古代英雄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传说。圆桌无首席末席之分,象征围桌而坐的骑士处于平常的地位。

在圆桌旁举行的会议称为“圆桌会议”,表示参加谈判的各方一律平等。翻开书本的时候,这样的一场会议就已经开始了。

每一个人都应该对于真实有一种执著的渴望,就好像渴望接近心灵的清泉,也许真实是残酷的,我们也应该满足于一厢情愿的幻想和虚假。时间把我们和历史分割得太远,让我们没有机会和古人对话,对他们不了解,也不理解。

可以的话,不妨从现在开始,去看看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痛苦,也去看看他们的功利、他们的虚假。 作者简介 朱鸿,1960年生,陕西长安人。

自谓读书是灵魂的旅游,旅游是身体的读书,并好夜读与独旅。已出版散文集十余部。

作品入选近百种版本及中学生语文教科书,是首届“冰心散文奖”及第二届“老舍散文奖”获得者。 《 把栏杆拍遍 》本书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五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

收入本书的作品多以写人为主。有铁甲烈马、威风凛凛,以武起事又以文为业的大词人辛弃疾;有被皇家发配边荒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位功臣林则徐……此外,作者的一批极具个性与人文内涵的山水散文,也在本书的收集之列。

作者写人突出文学与政治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因此,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同时也赋予作品以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怅望千秋》——唐诗之旅,本书很大程度上是传承一种精神,那是伟大的唐诗精神——以李白和杜甫为代表的集傲岸与悲悯于一体、集生活与艺术于一身的高贵精神。 作者简介 李元洛,1937年生,湖南长沙人。

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研室主任,研究员。

湘潭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兼职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湖南省政协常委。

已出版诗学著作共十余种。 这四本书是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影响我高中时代的一本好书》书系中的书籍。

这套丛书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贴近学生阅读实际。这套丛书是作家、教师、同学三者通力合作的结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编写过程中,吸收了在读高中生的参与,这些市重点中学的学生的阅读体会往往更贴近一般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切合中学生的阅读实际。在栏目设置上也颇具匠心,比如每部书都有“师生推荐的N个理由”,帮助同学迅速、全面地把握每部书的阅读价值;每部书都按一定的梯度组合成几个主题单元,设置“单元导读”和“单元链接”,引导同学们快速领悟每单元的重点,了解扩展阅读的线索;每篇文章都有精彩语句提示及相关点评,使同学们在多层阅读、多重激发中最大限度地获取阅读快乐。

二、知识性与趣味性。这套丛书中的每一本书都曾以其丰富的知识和浓厚的趣味吸引着阅读者。

本书很大程度上是传承一种精神,那是伟大的唐诗精神——以李白和杜甫为代表的集傲岸与悲悯于一体、集生活与艺术于一身的高贵精神。 三、文化性与思想性。

毋庸讳言,并非每部来自中学生阅读现场的著作都具有文化性和思想性,相反,有很多恰恰缺少中学生所必具的文化与思想高度,而是迁就部分同学的低龄化阅读趣味和文化享乐心理。而这套书在选择推荐书目时,就着眼于文化品味,以提升同学们的文化与思想高度。

这四本书都是值得去读的好书,这套丛书中应该还有一本书名为《古典幽梦》,都是好书,如果你是成年人我建议你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如果你是中学生我建议你通读这套丛书。 谨供参考哟~。

4.100分急求《怅望千秋》或《寂寞圣哲》的读书笔记,3000字左右

怅望千秋之感不敢说我对诗文有什么研究,看过千万篇古诗词的佳作,很少谈自己的看法,怕难免会让人看出才疏学浅的我所看的不真切,那知识的鄙陋,但是,和《怅望千秋》的李元洛一起看,一起走的那个唐诗之旅,让我不得佩服他的独到见解,他的文学才华,喜欢上他产生共鸣的快感! 一,纵观在李元洛的文字里,犹如神笔马良的笔,挥洒自如,用文字勾勒出唐诗那夺目绝伦的美!试看唐代的诗歌,真也是千花齐放的花园,万铢咸集的宝库。

一位位诗人仿佛每个人都奏出了属于自己的乐章,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秀丽,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清俊,柳宗元的简淡,韩愈的险怪,李贺的冷艳,白居易的轻俗,李商隐的雅艳。

也正如李元洛说的在个人遭逢到不快与不平时,可以邀李白和你一起来痛饮高歌;如果在当今之世还想不识时务地忧国忧民,杜甫会前来陪你一道长吟短哭;假如你还有弄月吟风的逸致闲情,有远遁尘嚣的雅怀高兴,那么唐诗中也有的是嘉山胜水,有的是明花好月,有的是佛理禅境,让你前年后作一番美德神游与卧游!在这样就绿灯红的日子里,去还念和重温一下千百年前的唐诗,真切的觉得遇上了一位可以一心相对的好友! 二,悟李白 李白无疑是唐诗这场交响乐演奏中飞扬最高、飘扬最远的一支。在夜月下,朦胧的月色与百花相交,那时举杯邀月,是他的风情,半醉半醒的吟诗是他的情怀!李元洛在寄李白中细细地分析了他写的《登金陵凤凰台》和《黄鹤楼》中对黄鹤楼,鹦鹉洲的态度的前后变化,我也曾学过这两首诗,在学习《登金陵凤凰台》时,老师就将崔颢的《黄鹤楼》作过比较,当时我也曾一时的认为作为诗仙的李白或许也有意识的灵感寄托吧,但如今,看着洋洋洒洒文字构成的寄李白,我不觉为先前的想法而自觉可笑,看李白的性格,读李白的一生,他又是何等人啊?那时28岁的李白在诗坛怎会没有雄心万夫?他欣赏崔颢的诗,但同时要超越他人!而创作上也不是只有争强好胜而不甘重复与平庸,才有可能留下结构佳篇吗?细细品来,细细读来,这又怎么回事模仿他人制作的成品?李白毕竟是李白,他的灵感,他的思维,他的气魄胸襟是非常人啊,很赞同李元洛说那句:“崔颢只是当然是杰作,不可替代,但是李白后来居上,却也非溢美之词。”

在书中,又看到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中的两句:“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忽然来了兴致去网上查了一查,把整首诗细细读来,真觉得李白虽然败于官场,毁于政治,但是作为一位杰出的傲岸不谐的诗人,你虽然偶然有唯心的摧眉折腰之时,但却永远没有地下在即的高贵头颅之日!而是给中国的诗史添加了一个重要的乐章,给中华的文化增添了色彩。

不能说光是几首诗的看法,对他的一切浅薄的了解就是了解李白,我不敢,同样我想对于千年前的古人说了解,已没有人敢,但是从那些浅薄的了解中我看到李白的豪迈,他晚年的人有的志气,他的诗中的浪漫气息,是诗坛一个璀璨的永不灭的星。悟你,是我的自大其夸,看你神话般的离开,潇洒地走了一回历史,带着你所有的情感走了一回你的盛唐,或许再某个月色朦胧的时节,又会看到你举杯邀月,豪情畅说! 三,感杜甫每读杜甫,总能让我渐渐冰冷的心又渐渐感觉到丝丝温情,那温情不但是由己及人的关注热爱,那温情更丝丝撩拨着人的心灵,让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并因这种渴望而温暖了自己。

对杜甫的最大的感情是敬佩,他的一生坎坷潦倒,但他不仅仅悲伤与自己的身世际遇,还忧国忧民,情系苍生,以一己之心灵担荷天下人的苦难,这是何等崇高的自我良知与人格力量啊!在李元洛的怅望千秋一洒泪中,我对杜甫又多了一种说不出的情感!在他一边细说他眼中的杜甫,一边将杜甫的诗拿来体会,虽说这些诗无一是我曾经学过或者读到过的,但是,在心头默默的多念几遍,跟着李元洛慢慢的品来,杜甫又给了我一些感伤!艰辛的杜甫终生流浪,流浪的路上,他把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一点一点地拣起,扛在了肩上,装进了心里,但是人活着可以有很多种,高尚或卑劣,清雅或粗俗,博大或狭隘,深刻或肤浅,骄傲或猥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杜甫就选择了担忧国家担忧百姓,在他坎坷的一生,他都没有停过,他留下了他的绝唱,他在流浪中绝望地悲歌,留下诗坛上抹不去的灿烂,那一句“战血仍依旧,军声动至今!”似乎仍穿越过楚云湘水穿越过朔风`寒雨穿越过一千年的岁月隐隐传来……杜甫最后的归宿到底在哪里,还值得考证,他生前困窘潦倒,千年后的故居仍然寒苍萧索,自然也令人感慨莫名,在怅望千秋中说道:“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不朽的生命就是他不朽的诗章。”

怅望千秋,也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中的那句诗,怅望千秋,透过千秋,我看到了杜甫回旋激荡沉郁顿挫的呼号,如山谷雷鸣,震聋发聩。如同作者李元洛一样,也许有一天你会你再次翻开书页已经。

5.怅望千秋读后感···

怅惘千秋 李元洛兄30多万字的系列学术散文<怅望千秋--唐诗之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以唐诗为题材,把诗与人、情与理、古与今、诗意的抒发描绘与精到的分析评论结合起来,文字优美,知识丰富,见解独到,激情洋溢,确实是别出心裁、别具一格.作者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富有灵气的艺术智慧和才华横溢的亮丽文采,在这本书中得到了令人惊喜、赞叹的充分发挥.读它,既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欣赏唐诗的艺术享受,令人沉醉着迷,也是一次深入系统的对唐代诗人与诗歌的跟踪学习,获益非浅,深受启迪. 李元洛一千多年后的高秋十月,我终于如愿以偿去拜望了杜甫的故里,当年的巩县现在的巩义市。

就像瞻仰过浩瀚的沧海后,去寻觅和瞻仰它最初的源头。汽车刚进入巩义市郊,公路两侧山坡上一栋栋漂亮的楼房就奔来眼底。

同行人介绍说,巩义现在是全国百强县之一,这里是巩义的首富村,乡镇企业的农民所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如此祈愿,如果他千年后回到故乡,该会展颜一笑吧?我们来时,正逢当地一位个体业主出资修建的“杜甫书画院”落成,并举行揭碑仪式,鼓声阵阵,鞭炮声声,彩旗飘扬,人潮汹涌。

巩义市街头已少见蹄声得得的毛驴,而是驰四轮生风之“的士”,如果淡泊自守的杜甫不要专车接送,他自己会“打的”而来吗?我们左顾右盼,始终不见杜老夫子的踪影,只好驱车出巩县旧县城北门,过东泗河小石桥,直奔不远处南瑶湾村笔架山下的杜甫故居。杜甫曾有过显赫的家世。

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晋朝名将和学者,京兆杜陵人,所以杜甫也自称“杜陵野老”。杜预之孙杜逊南迁襄阳,因而杜甫也屡次提起这个地方。

杜甫的曾祖杜依艺任巩县县令时,将家搬到离县城一华里许的南瑶湾村,他的儿子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名诗人,所以杜甫曾说“诗是百家事”。父亲杜闲则做过兖州司马,杜甫有诗名《登兖州城楼》,而他大名鼎鼎的最早的诗篇《望岳》,大约就是他年轻时在兖州城楼远眺泰山时写成的吧。

桑田沧海,我来朝谒杜甫故居。我渺如轻尘的足迹竟然能够复叠在他亘古不磨的足印之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幸运?我来之前,虽然知道杜甫的门第已经衰微,但毕竟曾是钟鸣鼎食之家,他的故居一定还是颇为可观的,特别是他后来被尊为“诗圣”,而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他又被列为当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旧居该早已整修得美仑美奂了吧?结果却令人失望。

笔架山依然未变仍旧形如笔架,历经沧桑的是山下杜甫故居。青砖为墙的小小院落里,只在靠墙处有两三间同样小小的房间。

一孔座东向西约十一米深的窑洞,就是杜甫的诞生之地。这里除了几通石碑,几张图表,就别无其他纪念物。

湫隘(低矮狭窄的意思)的院落里,如果多来几个参观者就会人满为患。“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咏凤凰》),他幼年时的歌咏和书法,就是出自这小小而寒伧的庭院吗?“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几回”(《百忧集行》),这寒伧而小小的庭院,怎能容得下梨树和枣树摇曳迎风?瞻拜杜甫故居,萧瑟兮秋风吹来,心中不禁塞满悲凉。

且不说国外的文豪,如莎翁在伦敦,雨果在巴黎,普希金在莫斯科,史考特在苏格兰,即使是国内许多其他形形色色的纪念馆,也远胜于杜甫的故居,更无论那豪华宾馆奢华酒楼和那些日益繁荣昌盛的夜总会了。“便下襄阳向洛阳”呵,“孤舟一系故园心”呵,“月是故乡明”呵,如果杜甫有知,如果月明之夜他魂兮归来,不知将作何感想?杜甫陵园在与故居遥遥相对的邙山之上,北接黄河,西瞻嵩山,东临伊洛河湾,自有一种阔大苍凉的气象。

走进相当宽阔但设施仍然简陋的墓园,杜甫墓和宗文、宗武墓便怆然入眼。所谓墓,除了一方墓碑,其实只是三个土堆而已。

宗文早殁于四川,杜甫和次子宗武均病逝于湖南,杜嗣业去请元稹作墓志铭时,自己也年已花甲。正值大历年间马乱兵荒,他穷困如故,真能千里迢迢将父亲和祖父的灵柩选址葬于偃师再移葬于巩县吗?元稹说他“启子美之柩,襄附于偃师,途次于荆”,荆、偃无水路可通,如何人能从陆路绕道而跋涉千里?元稹也许只是听其设想而未亲见其事吧?在墓园中低回,我猛然忆起宋代周序来此写的《吊杜甫墓》诗:“杜甫诗客墓,遥倚北邙巅。

断碣无人识,高名信史传。猿声悲落照,树色翳塞烟。

惟有文章在,辉光夜烛天。”杜甫最后的归宿到底在哪里虽然值得考证,疑幻疑真总不免使人怅望千秋,他生前困窘潦倒,千年后的故居仍然寒伧萧索,自然也令人感慨莫名。

然而,墓之真伪有无和故居的落寞堂皇都无关根本,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不朽的生命就是他不朽的文章。那些五陵裘马达官贵胄御用文人轻薄后生都早已如历史长河的匆匆过客而云消水逝,有的连一个泡沫一丝残迹都没有留下来,而杜甫流传至今的杰出作品,无论白天或是夜晚,都发出万丈光焰。

陵园的秋日向晚,嵩山依然巍峨,伊洛河依然滔滔东流,你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也依然并永远和我们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