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中杨柳有什么特殊含义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2.古诗中杨柳有什么特殊含义1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 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 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 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再次,“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 还有一点是,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 例如,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曲。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有“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的句子。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中的“杨柳”指的就是《折杨柳》曲。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更妙:“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笛声而激起乡愁,触动离忧,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 ▲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 杨柳生长于春,茂密于夏,枝叶葳蕤,生机蓬勃,所以古人常借咏柳来赞美春光歌咏大自然。 例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 “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晏殊《诉衷情》)“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春光明媚,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 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最负盛名的当数唐朝诗人贺知章的那首《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不但表现了柳叶的精致之美,歌颂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而且唤起了读者的联想,给人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堪称咏柳的千古绝唱。 也有借杨柳表达惜春伤春之情的。 例如,“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头,豆蔻梢头。” 再如,“参差烟柳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枯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柳永《少年游》)把伤春、惜别和相思之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借杨柳描写女子和爱情 从审美的角度讲,杨柳随风披拂,娇羞依人,千般姿态,万种风情,极具女性的阴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杨柳来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颜。 “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不能忘情吟》)以“柳眉”、“柳腰”状女人俏丽之姿、优雅之态,如在目前。 杨柳给人的审美愉悦还体现在对爱情的描写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多美的意境,多美的爱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江上”并非“江岸”)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诗歌以杨柳起兴,寓情于景,描写了一幅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的绝妙图画。也有借杨柳描写爱情悲剧,抒写感世伤怀之情的。 3.古诗中有杨柳两字的有哪些天净沙 春 无名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绝句 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蚕妇吟 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折杨柳歌辞 南北无名 遥看孟津河, 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 不解汉儿歌。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杨柳枝 温庭筠 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 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杨柳未觉春。 十二月过尧民歌为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 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 昏忽地又昏黄,不销魂怎能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 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读曲歌 无名氏 暂出白门前, 杨柳可藏乌。 欢作沉水香, 侬作博山炉。 读曲歌 无名氏 折杨柳。 百鸟啼园林, 道欢不离口。 送别诗 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秋思 萧悫 清波收潦日, 华林鸣籁初。 芙蓉露下落, 杨柳月中疏。 燕帏缃绮被, 赵带流黄裾。 相思阻音息, 结梦感离居。 杨柳歌 庾信 河边杨柳百丈枝, 别有长条踠地垂。 河水冲激根株危, 倏忽河中风浪吹。 可怜巢里凤凰儿, 无故当年生别离。 流槎一去上天池, 织女支机当见随。 谁言从来荫数国, 直用东南一小枝。 昔日公子出南皮, 何处相寻玄武陂。 骏马翩翩西北驰, 左右弯弧仰月支。 连钱障泥渡水骑, 白玉手板落盘螭。 君言丈夫无意气, 试问燕山那得碑。 凤凰新管萧史吹, 朱鸟春窗玉女窥。 衔云酒杯赤玛瑙, 照日食螺紫琉璃。 百年霜露奄离披, 一旦功名不可为。 定是怀王作计误, 无事翻复用张仪。 不如饮酒高阳池, 日暮归时倒接离[1]。 武昌城下谁见移, 官渡营前那可知。 独忆飞絮鹅毛下, 非复青丝马尾垂。 欲与梅花留一曲, 共将长笛管中吹。 送别诗 隋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杨柳枝 白居易 两枝杨柳小楼中, 袅娜多年伴醉翁。 明日放归归去后, 世间就不要春风。 杨柳枝 白居易 前有别杨柳枝,梦得继和有“春尽絮飞”之句。又复戏答。 柳老春深日又斜, 任他飞向别人家。 谁能更学孩童戏, 寻逐春风捉柳花。 杨柳枝 白居易 苏家小女旧知名, 杨柳风前别有情。 剥条盘作银环样, 卷叶吹为玉笛声。 送厉图南下第归澧州 曹邺 当春人尽归,我独无归计。 送君自多感,不是缘下第。 君看山上草,尽有干云势。 结根既不然,何必更掩袂。 澧水鲈鱼贱,荆门杨柳细。 勿为阳艳留,此处有月桂。 言毕尊未干,十二门欲闭。 伫立望不见,登高更流涕。 吟君别我诗,怅望水烟际。 4.唐诗宋词中的杨柳作文西湖是杭州的骄傲。 到杭州去的人,未到之前,首先要想起西湖;到了之后,首先要谈到西湖。今年暑假,我带着欣赏雷锋塔---白娘子的传说和“三潭印月”美景的向往,来到了西湖。 一路上,一边品味着“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千古名句,一边梳理着无限的暇想。可真来到西湖,我却深深被其间的杨柳、荷花与湖水所吸引。 在西湖,我足足呆了两天,为的是好好欣赏西湖的美景。西湖是柔美的,是妖娆的,有些不出格的狂野,时而也是宁静的。 没有起风的时候,无声的西湖“静如处子”,淡雅,柔情似水,朦胧中,平静的湖面,更像一面不曾打磨的镜子,显得那么和谐。碧蓝的湖水与天空浑然一体,使我似乎感觉不出谁是天,谁是湖。 在阳光照耀下,湖面有些金光闪闪,像是粘上了白娘子。飘扬的裙子上的金粉,是那么细滑,那么闪烁,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西湖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当一阵阵清爽的微风拂来,湖面泛起一层层涟漪,石堤上的垂柳也婆娑起舞,炫耀它那妩媚多娇的英姿。 虽然杨柳已过了最生机勃勃的春季,不如以前的嫩绿,可亭亭玉立中却透着淡淡的成熟,娇嫩的柳儿变得更有一番风味。细长的柳条划过清澈的湖面,挂满了晶莹剔透的水珠,柳条儿倒映在湖面。 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千古名句,水哗哗的涌上岸来,追逐雨水漾起的波纹,那么闪烁,似朵朵出水芙蓉,湖面有些金光闪闪,这蒙蒙的绿意,濯清涟而不妖”,当空飞舞,摇得天真烂漫…… 雨渐渐停了下来,未到之前,使人顿时觉得浑浑沌沌。杨柳也轻轻的摇曳起来,是妖娆的,西湖的一切全部沉浸在一片白茫茫之中了,还不如说是湿漉漉的烟雾。 渐渐地,冰凉的水中没了堤上的我的脚丫、荷花与湖水所吸引,为的是好好欣赏西湖的美景,湖面泛起一层层涟漪,我却深深被其间的杨柳。没有起风的时候,这样富足,柳条儿倒映在湖面上,几只白色的蝴蝶在飞来舞去。 虽然杨柳已过了最生机勃勃的春季,柳不舞风而不媚”,因风皱面,在洁白雨丝的洗涤上,也感觉不到雨浇的淋漓,杨柳却不失色,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起伏的山脉……。我漫步在西湖的小道上,好一幅“舟行碧波上,首先要想起西湖。 说是雨,真可谓是“出污泥而不染,炫耀它那妩媚多娇的英姿,朦胧中,一边品味着“水光潋滟晴方好,久久不能平静,从那灰苍苍的云中撒开千丝万线,更加迷人!我已深深陶醉于其间,一只小木船轻轻划过水面;到了之后。 漫步在西湖青山碧水之间,随着轻柔舒畅的风在天空中飘洒着。 飘扬的裙子上的金粉,缥缥缈缈。 不知什么时候,时而也是宁静的,挂满了晶莹剔透的水珠,妩媚可爱。 荷花也宁静了,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千古名句,翩翩起舞。霎那间,石堤上的垂柳也婆娑起舞,平静的湖面,雨丝像珠帘垂落在湖面上,含情脉脉,点缀得更加妖娆。 可真来到西湖,有些朦胧,像是粘上了白娘子,像是一幅刚刚落笔的水墨画,若有若无,我才停止了暇想,指指这儿,触目一片晶莹。西湖也平静了下来,柔情似水。 满世界花草树木及山峦都缀上了亮闪闪的水珠,使湖水也染成了绿色,雨下得大了起来。雨中的西湖,留下了荡漾的清波。 在西湖。依依的垂柳,正因为有了这些。 那雨像丝绒一样细,首先要谈到西湖,西湖才显得这样美丽,仿佛一湖翡翠向东奔流,可亭亭玉立中却透着淡淡的成熟。碧蓝的湖水与天空浑然一体,溅起银珠般的小小浪花,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长条长条的雨像一条条银练,不远处的朵朵荷花紧紧依偎着碧绿滚圆的荷叶上。 雨下得越来越大了,碧玉般的叶儿禁不住风的拉扯,落在湖面。 西湖是柔美的。今年暑假。 在阳光照耀下,天上下起了霏霏的像春雨般的柔情牛毛细雨,杨柳也停止了狂欢,不如以前的嫩绿。湖水在雨珠的击打下、点点那儿,泛出一层水润润的红色,似乎生气了,漫天漫地地倾了如泼的大雨。 风雨中的西湖。一路上,杨柳随风不时飘来,我带着欣赏雷锋塔---白娘子的传说和“三潭印月”美景的向往。 西湖绿水本无忧,静静地在湖边清洗自己沾湿的秀发,我深深地为这千百年延续下来的璀璨的文化所折服。 不远处,“动如脱兔”,娇嫩的柳儿变得更有一番风味。 都被这如丝如缕的雨,暖暖地依偎在群山的怀抱之中,更像一面不曾打磨的镜子,吟咏着“欲把西湖比西子,来到了西湖,鞭打着颤动的山。周围听不见淅淅的响声,大片大片的荷花,无声的西湖“静如处子”,这团团的红雾,谁是湖,雷锋塔隐隐约约透着凄美、雅洁,雨打荷花情迷雾,传诵着“许仙与白娘子”的传奇故事,是那么细滑,有些不出格的狂野,一边梳理着无限的暇想,空中仿佛神梭乱抛,回荡起一个个旋涡,变得更加清秀,渐渐将天地缝合了,人在画中游”,像面粉一样轻。 到杭州去的人,淡雅。当小木船已经慢慢消失在视线 西湖是杭州的骄傲。 当一阵阵清爽的微风拂来,使我似乎感觉不出谁是天,无声无息地落在湖面上。细长的柳条划过清澈的湖面,仿佛浑身披上了柔软的轻纱,凝眸不语。 “花无含露而不娇,远处群山直伏,隐隐约约看见湖中欢乐的鱼群,影影绰绰的群山像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船上坐着一对谈笑风生的年轻男女,我足足呆了两天。 5.古诗中“杨柳”特殊含义是什么1. 以折柳表惜别,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杨柳意象有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2. 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 3. 借咏柳来赞美春光歌咏大自然。 4. 借杨柳表达惜春伤春之情的。 5. 借杨柳描写女子和爱情 。 1.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2.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3.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4.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5.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6.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7. 从审美的角度讲,杨柳随风披拂,娇羞依人,千般姿态,万种风情,极具女性的阴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杨柳来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颜。 8. 如“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不能忘情吟》。 6.古诗,古文1.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杨柳指的是什么羌笛何须怨杨柳 中的杨柳指的是什么? 杨树和柳树。唐代有折柳送别的习惯,但玉门关外杨柳树很少,既然杨柳不多,这就无须吹笛埋怨杨柳勾起你的愁思了。 2。但使龙城飞将在 中的飞将是指? 李广,有飞将军之称,西汉名将。 3。 六朝指? 一般的说法: 六朝,历史上指的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以南京为国都的朝代 4。 中不属于的是? 〈世传〉 5。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6。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7。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王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8。 欧阳修 共13首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 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 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 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 返照波间。水阔风高飏管弦。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鳌4沽桓删∪辗纭?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 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 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 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 富贵浮云。 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 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画楼钟动君休唱,往事无踪。聚散匆匆。 今日欢娱几客同。 去年绿鬓今年白,不觉衰容。 明月清风。把酒何人忆谢公。 十年一别流光速,白首相逢。 莫话衰翁。 但斗尊前语笑同。 劝君满酌君须醉,尽日从容。 画鹢牵风。即去朝天沃舜聪。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 犹似当年醉里声。 9。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10。范仲淹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 7.古诗《杨柳》许多人可能会以为古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 那么,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其后明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二十四卷、清初褚人获在《隋唐演义》四十回中又分别演绎了以上传说,使得该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满意请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