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传统生活的诗句

1.描写民俗生活的诗句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即是 其中之一。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 (《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 、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 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 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 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 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 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 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 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 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 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 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 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 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 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 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 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 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 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吴音”,指吴地的 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 秋时代属于吴国。

“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 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 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 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不懂世 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 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尤 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 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 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 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 盘托出,跃然纸上。

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 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 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 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 的。

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 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 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 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 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 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 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 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 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 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 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 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 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 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 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 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 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 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 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 生活的反映。

2.含有中华传统文化的诗有哪些

含有“中华传统文化”的诗如下:

1、宋·岳飞《满江红·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唐·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宋·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3.传统节日的诗句

关于除夕的诗: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搜索。

2。 关于春节的诗: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关于元宵节的诗: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关于清明节的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关于端午节的诗: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关于七夕节的诗: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4.有哪些关于继承优良传统的诗句

《终南山》

作者: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品评:习古堂国学网有人鉴赏说,这首诗意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这种鉴赏是外行人看热闹,不知诗作者写诗的本意及思维方式方法,于继承唐诗优良传统于事无补,反而误导当代写诗者不能写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诗。

我从如何写诗的角度品评这首诗,揭示盛唐诗人如何写诗的,有助后人继承之。

王维首联何等寥郭,那是终南山给他的感受,若仅仅如此写来,不含个人的思想情感,就成平庸的诗什了。王维虽写山,却包含社会,朝廷。他用了近天都,到海隅的辞表达了自己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的意思。这个写诗手法就是兴起,王维继承古诗写法传统,我们后来者岂能抛弃?!王维就社会朝廷方面展开诗什。中两联虽写终南山变化无常的景象,实寓朝廷的诡异和世事不可预料,于是引出退隐的想法,结就想隐而问樵夫,意在说自己象樵夫那样无忧无滤的生活。

这首诗的终南山在王维的笔下并不是意境清新的山水画,而是一副云诡波谲的社会朝廷的画面。

《归嵩山作》

作者: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品评:习古堂国学网从情感方面说:这首诗是描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这首诗的三四句移情于物,意象疏朗,五六句寄情于景,感情浓郁。

我从写作方面补充补充。一,写诗先蓄情志于胸,当然,人的情志是社会所致。看这首诗就知不虚。王维被罢官回嵩山,他是什麽心情?首联面对大好山川,其用去闲闲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去,失去也,闲闲,闲情逸致欤。王维的失落情绪到了低谷。中两联说流水如果有情意,自己也不会被罢官,现在落得与暮禽那样匆匆而归。这是屈原的优良笔法,王维继承了。可惜当代写诗的人有几个继承,

他们写山就是山,写水就是水,这种复制品,毫无艺术可言。从社会导致的情志,攫取能符合情志的景物予以表达,这是一个辩证的思维过程,是诗人必须坚持的优良传统。王维低落的情绪贯穿到底,门关上了,与世隔绝。

5.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好节日的古诗

清明古诗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元 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乙卯重五诗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

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

竞渡曲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刘禹锡这首《竞渡曲》记叙的是沅江一次赛龙舟的活动。

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队龙舟决一胜负。胜者欢欣,败者沮丧。

赛后女子在水中嬉戏,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生趣。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 《元日》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 牧 《清明》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 轼 《水调歌头》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蓃少一人。 王 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七夕 (3)细看成阴近久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重阳 有关中秋的诗句汉魏诗1、古诗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2、古诗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3、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唐诗1.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2.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3.李白: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4.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5.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6.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7.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

6.中国从古至今关于生活的诗歌

一代人走过了诗歌命运的沼泽地.一代人又重蹈覆辙在沼泽地中.并引凤入巢.延续了前辈诗人辉煌的足迹.重新张扬诗歌生命的个性.分流出人性的呼唤.由此.使后者晚辈诗人们在世纪之交灿烂的曙光中.演绎了现代缤纷秀丽的诗风.当然.后者是一种超越.是一种诗歌文学审美价值观的超越.它的特点是:[朦胧诗"回落.风格重组.个性化意识群体前呼后拥.诗潮澎湃激荡.并使现代诗歌向更美的层次推进.回顾中国现代诗歌的历史演变.也颇有启迪. 众所周知.[五四"以来.中国的诗歌一直是以白话诗为主体.流派众多.倨傲纷呈.就像在黑夜长宇中一颗颗闪亮的明珠.光耀在祖国的星空.这一主体的确立.使新民主主义的胜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到了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以抒情诗为主.以艾青.郭小川.何其芳.田间.阮章竞.贺敬之等元老诗人为主.他们的诗歌特点:注重诗的节奏和语言的流畅.给人以明快.自然.气势磅礴.并结合古典诗词的韵律.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同时.以精神力量深透在诗中的字里行间.如艾青的.贺敬之的.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等.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政治原因.中国的诗歌曾一度处在低迷.萧瑟中.七十年代初.经过一场[**"后.诗歌命运出现了转机.也可以说是出现了一个质变的飞跃.以舒婷.北岛.顾城.江河.傅天琳.杨炼等青年诗人为代表.开创了中国现代[朦胧诗".其诗风以意象为主体.这是中国前无古人的一场诗歌母语体系的大革命.文字失去质感.主要以意象来捕捉感觉和意境.运用了意识流.蒙太奇.印象派.超现实唯美主义等艺术手法.将诗歌酣畅淋漓地展现在中国的诗坛上.就像一匹脱缰的黑马.抛开了传统的诗歌语言体系的羁绊.以多晶体的情感.带着迷惘.伤感.宣泄的情调.柔中有刚.辐射在神州大地.形成了一股新诗潮.这些诗大多写在六十年代末.却在七十年中重见天光.故[朦胧诗"的出现是受当时的政治原因.诗歌中的主题不能直抒.只能迂回.游离.变形.在语言艺术上分割完整的形象.在布局结构上大跨度地跳跃.隐匿作者的意图.让人有扑朔迷离.走进艺术迷宫的感觉.似乎有音乐的抽象性.绘画的线条化.雕塑的思维立体感.尽管当时有许多人焦躁气闷读不懂.甚至烦躁不安.认为[朦胧诗"是中国诗歌的堕入.具有反叛性.逆艺术之潮流.但正如罗丹所说的那样:[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冒着危险去推倒一切既存的偏见.而表现他自己所想到的东西". 中国当代诗学评论家谢冕教授也曾撰文说道:[新诗潮在它诗学评论之时.有感于因世袭力量的羁束所造成的诗的困窘与衰竭.从而表现也对于传统的某种程度的批判意向.应当认为是合理的.每一代人都在否定和批判传统.每一代人也都在创造和丰富传统."无论怎么评介.[朦胧诗"那种所特有的新诗潮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至今还光耀山岗.红云奔腾.其主要代表作有:舒婷的..北岛的..顾城的.等.在那个多事之秋的动荡年代中.只能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朦胧诗"在中国延续了有十多年之久.到了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诗歌开始分流.中国诗歌又出现了一次革命.从[朦胧诗"到[后朦胧诗"和[后期朦胧派".又从[朦胧派新生代"诗分流出许多流派.如:学院派.反学院派.意象派.象征派.探索派.先锋派.现代派.古典派.后现代诗.新古典主义等等.众多流派中似乎都是昙花一现.当时比较强劲的是探索派和先锋派.但由于其受[后朦胧诗派"的影响.当代人很难解读这两大流派的诗.由此失去了许多读者群体.它的艺术价值在于诗内涵中的前卫性和技巧性.比[朦胧诗"更超越.在句式的变形和意象的图解更为大胆.至今固守这两块阵地的诗人依然存在.总之.[后新时期"的诗歌.大多受西方文艺思潮和人文意识的移植影响.在发展中变异.淘汰.重建.再创新.经历了艰难的探索期.其崎岖艰危.风烟凄楚.在这期间.也不乏出现了像瞿永明.谢烨.孙悦.西川.陈东东.海子等优秀诗人. 就在这诗歌运动发展跌宕起伏时期.却脱颖而出一种新诗体.它一枝独秀.一花独放.具有强有力的生命力.不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在中国诗歌肥沃的土壤中应运而生.它就是中国九十年代初的柔情主义??柔情派.柔情派的出现.使原来中国诗坛上空那种硝烟弥漫一下子得到了净化.许多流派纷纷向柔情派靠拢.柔情派是以柔情主义为艺术信仰.抒发柔情为基础.以致形成了柔情诗.它以轻巧的笔调.细腻的感觉触角.追求语法结构拆解.重构的新奇合理性.语境舒坦.淡泊.意象新鲜.机警.具有较强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感染力.以情取胜.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净化心灵.其诗歌糅合了浪漫主义和婉约派的风格.以它恬静.明丽.清新.透明.纯真.流畅.质朴.轻灵的诗风.表现了爱情这种生命过程中的美感闪现.完成了自我情感感受的造型.它以一种和谐.平衡的艺术形态.给人至纯.至美.至真.至善.它也表现了亲情.友情.爱情.心情.物情等生活中一切富有的形象的美感和情感.而写柔情诗的诗人大多来自民间.如:寒鑫.蓝戈.刘阳.文融.朱培灵等优秀诗人.可以说.柔情诗的出现.无疑使中国曾独霸天下的[朦胧诗"开始回落.诗歌开始返朴归真.在否定之否定中.又回到了明丽.清新的风格上.这一风格的变换.不是怀旧和倒退.而是一种审美上超越.它是个体中的人性意识开始张扬.深化.表现.更富有张力和弹性.可见.柔情诗延续到今天.依然有它亮丽的天空和艺术领域中的浓墨重彩.特别是当今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