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淇水汤汤

1. 诗经淇水

诗经淇水

1.诗经中关于“淇水”的诗句有哪些

1、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竹竿》

先秦:佚名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译文

钓鱼竹竿细又长,曾经垂钓淇水上。难道不把旧地想,路远无法归故乡。

泉源汩汩流左边,淇水荡荡流右边。姑娘长大要出嫁,父母兄弟离得远。

淇水荡荡流右边,泉源汩汩流左边。嫣然一笑皓齿露,身佩美玉赛天仙。

淇水悠悠日夜流,桧木桨儿柏木舟。驾车出游四处逛,以解心里思乡愁。

《氓》

先秦:佚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多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search.aspx?type=title&page=3&value=%e6%b7%87%e6%b0%b4

2.淇水的诗经中关于淇水的诗句

《诗经·氓》,一共写了3次,代表3个意思。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也反应姑娘对这位小伙子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应该是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裙裾喻自己的择婿不慎。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一个比喻的用法。

“泮”通“畔”淇水和隰水都很广阔,但是它们都有尽头,喻示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淇奥》(yù)出自:诗经·卫风·正文: 瞻彼淇奥,绿竹猗( yī)猗( yī)。

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kuài)弁(biàn)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zé)。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1]?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3.诗经中的淇水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以淇水为背景,中间、开头和结尾三次提到淇水,每一次提到都代表着女主人公爱情婚恋生活的某个阶段。

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以此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结构链。这样就在结构上做到了前后关联照应,使诗歌显得更加紧凑。

将一条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体现了《氓》在结构上的成熟,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 《诗经·氓》,淇水一共写了3次,代表3个意思。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也反应姑娘对这位小伙子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应该是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裙裾喻自己的择婿不慎。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一个比喻的用法。

“泮”通“畔”淇水和隰水都很广阔,但是它们都有尽头,喻示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

4.诗经中的淇水汤汤指的是哪里

《氓》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诗经中《氓》这一篇,第四段中,有一句“淇水汤汤,渐车帏裳”.这一

这句话出现在《氓》的第四节,对于此句,课本译为:“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这样的翻译并没有争议.但是本句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情景,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此句写女子被休弃后渡淇水而归的情况;另一种观点是认为这是写女子出嫁时的情景(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及徐中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对两种观点都罗列;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则采纳前说).课本只是简单翻译了事,到底是写什么时候的情景,则语焉不详.那么这句话到底写得是这么时候的情景,需要结合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 此句前一句是“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意思是自从我来到这里,多年来过着贫苦的日子.后边一句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意为自己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但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在陈说自己在夫家不辞劳苦,任劳任怨,但是却遭到“氓”的背弃,此时尚处在控诉的阶段.二人并没有完全的分手.同样从后文“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一句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并没有正式和“氓”分手,如果二人已经分手,兄弟不可能完全不知.在《氓》的结尾,女主人公自叙道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由此句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在这时方看清了“氓”的真实面目,从而表现出很清醒和决绝的一面,下定决心和“氓”决裂.在控诉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一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并且把它理解成女子被休弃后乘车渡淇水乘车归去的情景,显得很突兀,不符合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况且既然是被休弃,在那个时代怎么可能还乘坐着车子如此“张扬”,不合常理. 那如何理解呢,综合分析这写的应该是女主人公回忆过去的结婚时的情景.前边一句“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诉说自己这些年的辛苦生活.然后追忆“徂尔”时的情景,想当初我渡过浩浩汤汤的淇水而来,嫁到你的家中,任劳任怨,我本身并没有什么差错,但是你为什么感情一变再变,没有定准.这样理解前后文才变得通畅,有逻辑可寻,也能够符合语境的需要.并且此句和诗歌第二节写结婚的场景时的句子“以尔车人来,以我贿迁”相照应.另外一层意思是,从“三岁食贫”句可见,当时“氓”的家庭状况很贫穷,结婚时女主人公可能受到家庭的阻力,用“淇水汤汤”表明自己与“氓”的结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如果渡过淇水般的艰难,这样理解也符合诗经惯常使用的“比兴”手法.郑玄对此句笺注为“我不以汝贫之故,犹涉此汤汤之淇水,渐车之帷裳,冒难而来.言已专心於汝如是.今而见弃,所以悔也.”《毛诗正义》据《郑笺》注解此句时曰:“帏裳在傍,渡水则湿,言已虽知汝贫,犹尚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明已专心於汝,故责复关有二意也.”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也就是此句写的应该是结婚时的情景.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