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

1. 江西诗派的诗歌

江西诗派的诗歌

1.江西诗派的诗歌主张

由于江西诗派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张,因而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便各有特点。

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是描写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内容比较狭隘。

经历了“靖康之变”的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人则写了一些反映当时的民族斗争的爱国主义诗歌。形成江西诗派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诗人的诗歌艺术上有相近的见解,诗派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传授和切磋诗艺。

扩展资料:

江西诗派文化影响:

点铁成金是其对杜甫重要的继承。常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崇尚瘦硬风格,常用冷僻典故、稀见的字面,务求争新出奇。

他们反对西昆派讲究声律和词藻,因此努力在艺术技巧上进行新的探索,走上了脱离现实的新的形式主义道路。总之,在苏轼和黄庭坚以后,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之前的四五十年间,江西诗派的崛起是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现象。

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这种演变,固然受到了靖康之变等外部因素的激发,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

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著,如当时的汪藻等人虽然没有被看成诗派中人,但他们在创作中也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较大的影响。

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更遍及于整个诗坛,象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西诗派

2.江西诗派名词解释

江西诗派的得名始于北宋后期,宋徽宗初年,吕本中在其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黄庭坚领导的“江西诗派”下陈师道、陈与义等25人,其中有10多人是江西人,而且他们所作诗歌的风格都是相同的,都遵循黄庭坚的诗歌风格,所以将他们称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成员众多,影响深远,元代方回编选《瀛奎律髓》时,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此时江西诗派正是定型,形成独具特色的诗歌流派.。

3.简述江西诗派的诗歌主张

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他们后来又被称为这个诗派的“三宗”。这个诗派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语言技巧方面“以故为新”,讲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去摹古、变古,追求奇险硬涩的风格。

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的诗歌理论有很大影响。他的诗歌理论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诗歌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诗人论以及诗的境界、风格等都有所论及。但是主要还是诗歌创作论范畴。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他主张多读前人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熟练地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技巧,同时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他极力推崇杜甫,把晚期杜甫诗视为宋诗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他的尊杜观点最能体现宋代诗学的时代精神。他主张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作积极的借鉴。。他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故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著,如当时的汪藻等人虽然没有被看成诗派中人,但他们在创作中也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较大的影响。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更遍及于整个诗坛,象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4.江西诗派的诗歌主张

由于江西诗派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张,因而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便各有特点。

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是描写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内容比较狭隘。 经历了“靖康之变”的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人则写了一些反映当时的民族斗争的爱国主义诗歌。

形成江西诗派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诗人的诗歌艺术上有相近的见解,诗派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传授和切磋诗艺。 扩展资料: 江西诗派文化影响: 点铁成金是其对杜甫重要的继承。

常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崇尚瘦硬风格,常用冷僻典故、稀见的字面,务求争新出奇。 他们反对西昆派讲究声律和词藻,因此努力在艺术技巧上进行新的探索,走上了脱离现实的新的形式主义道路。

总之,在苏轼和黄庭坚以后,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之前的四五十年间,江西诗派的崛起是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现象。 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

这种演变,固然受到了靖康之变等外部因素的激发,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 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著,如当时的汪藻等人虽然没有被看成诗派中人,但他们在创作中也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较大的影响。 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更遍及于整个诗坛,象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

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西诗派。

5.江西诗派,并说下其诗歌创作的特点

历史渊源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 、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25人。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

诗派中并不都是江西人。后被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

稍后曾纮、曾思等人也被补入江西诗派。 艺术风格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代表人物 黄庭坚(1045-1105) 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的诗歌理论有很大影响。

他的诗歌理论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诗歌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诗人论以及诗的境界、风格等都有所论及。但是主要还是诗歌创作论范畴。

其宗主黄庭坚倡导求新求变,要在广泛吸取前人文学遗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这种思想也贯穿了江西诗派的整个发展嬗变史。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

他主张多读前人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熟练地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技巧,同时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他极力推崇杜甫,把晚期杜甫诗视为宋诗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

他的尊杜观点最能体现宋代诗学的时代精神。他主张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作积极的借鉴。

他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故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虽然如此,但一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试派也不满与当时崇尚晚唐诗歌的风气。

平淡质朴,精光内敛,体现出黄诗的老成境界。由此可见平淡之美是宋代诗坛的整体性追求,黄庭坚的创作道路也是以此为终极目标的。

陈师道(1053-1102) 也是苏轼门下的重要诗人,为苏门六学士之一。他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因不满新学而不应科举,至35岁时才由苏轼的举荐而任州学教授。他视苏轼为师长,曾不顾朝廷禁令私自离境为出守杭州的苏轼送行。

但陈师道作诗的方式的“闭门觅句”式的苦吟,与苏轼挥洒自如的方式迥然不同。所以他写诗并不学苏,而以同样重视推敲锻炼的黄庭坚为师,自称:“仆于诗,少好之,老而不厌,数以千计。

及一见黄豫章,尽焚其稿而学焉。”(《答秦觏书》)虽说陈师道的诗最终自成一体,但毕竟与黄诗有一层渊源关系,因此他和黄庭坚并称为“黄陈”。

陈诗运思遣词都很有工力,但字面上已洗净风华绮丽。这正是宋诗以平淡为美、以思理见长特色的一种表现。

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诗坛空气趋于凝固。经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努力,宋诗的特征已基本定型,黄、陈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诗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而严酷的**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内敛。

于是,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 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的沉闷空气。

崛起于东北的金国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灭辽,第二年就攻陷汴京。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淮河以北成为金的领土。

在短短两年之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事变,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诗人们宁静的书斋生活,整个诗坛震惊了,代表诗坛风气的江西诗派因此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金兵围攻汴京时,吕本中正在城中,他最早用诗歌记录了那场事变,《守城士》描写了抗金将士的奋勇抵抗,《兵乱后寓小巷中作》刻画了人民遭受战祸的惨状,《城中纪事》控诉了敌军烧杀抢掠的罪行。

金兵退后,吕本中又写了《兵乱后自嬉杂诗》29首以抒愤,其一写道: 晚逢戎马际,处处聚兵时。 后死翻为累,偷生未有期。

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 欲逐范仔辈,同盟起义师! 沉郁悲壮,写出了爱国士大夫的共同心声。

其他经历了靖康事变的江西诗派人也有一此类似的作品,例如韩驹的《陵阳先生诗》中就颇多呼吁抗金的诗。即使在咏物、咏史一类传统题材方面,也时而可见他们的忧国伤时之思,如洪炎的《次韵公实雷雨》和徐俯的《咏史》: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拟扣九关笺帝所,人非大手笔非椽。 楚汉分争辩士忧,东归那复割鸿沟?郑君立义不名籍,项伯胡颜肯姓刘? 前一首表示了对。

6.江西诗派的诗歌有些什么特点

江西诗派是北宋文学流派,以黄 庭坚为创始人。

其得名始于北宋后期, 宋徽宗初年(1100年),吕本中在其所 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 “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黄庭坚领导 的江西诗派下陈师道、陈与义等25人, 其中有10多人是江西人,而且他们所作 诗歌的风格都是相同的,都遵循黄庭坚 的诗歌风格,所以将他们称为江西 诗派。

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 要环节,其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 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江西诗派在 思想内容方面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 张,有时则重描写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发 作者思想感情,有时反映当时的民族斗 争。

江西诗派的诗人,片面追求“无 一字无来处”,作诗好用僻典,炼 生词,押险韵,制拗句,讲究语言韵 律,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