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终南诗经全文加拼音

1. 终南诗经

终南诗经

1.诗经终南的是什么诗

国风·秦风·终南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译文】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来有梅树。

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脸儿红红像涂丹,莫非他是我君主?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

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响叮当,富贵寿考莫相忘。

《国风·秦风·终南》是《诗经·秦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秦地汉族民歌。

全诗二章,每章六句。诗的"美",最主要是赞颂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

两章诗都对"君子"的来到表示出敬仰和赞叹的态度。那君子的脸红润丰泽,大有福相。

那诸侯的礼服,内里狐白裘,外罩织锦衣,还有青白相间斧形上装和五次斑斓的下裳,无不显得精美华贵,熠熠生辉。诗中对秦公的衣着有着一种新鲜感,不像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秦公也像是在炫耀华服似的,在在证明这确是秦襄公被始封为诸侯而穿上显服的情景。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诗经·秦风·终南》中“有条有梅”的“条”字,应译作花揪,山揪,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诗经·秦风·终南》流行于春秋时期。秦襄公夺得镐京,诸侯拥立周平王登基,西周东迁。秦襄公因有护送平王、驱逐犬戎之功,受赐岐山、沣河等地。到秦文公时,原本的西周遗民认为秦君会歧视周人,不甘心服从其统治,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歌。

有条有梅中的“条”、“梅”,是当时珍贵的酸味果品,为烹饪调味所用。诗歌大意,是希望秦文公能够将收服之地的周人、秦人还有部分残存的戎人,调和一处,不可分别看待,厚此薄彼。当然秦文公也做到了,为后来秦国称霸一方打下坚实根基。

诗歌中的“条”,现在一般译为山楸(即楸树)。

但《尔雅·释木》第十四条记载,“条”字在先秦时指的应为柚子。

当时的柚子和梅子一样,是烹饪调味品,味酸甜。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使楚时与楚王争论的典故“南橘北枳”中的“橘”指的不是橘子,是吴楚之地的一种名为“櫾”(读作柚)的大树果实,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柚子。不仅“橘”指的是它,“壶柑”、“臭橘”也是它在古代的别名。此物种于吴楚则味甜爽口,植于中原则苦涩难咽。因此被先秦人民用作调料,与梅子一样是烹调佳品。那时的“柚”字指的不是水果,应该是一种与杼类似的机具。《诗经·小雅·大东》有曰:“小东大东。杼柚其空。”

后世朱熹在诗经译注《诗集传》中将“条”译作山楸,现代教材又多以《诗集传》为标准译注,所以有了条为山楸的说法。但《尔雅·释木》第一条记载,在先秦时期,山楸一般被称作“槄”(读作掏)或“山榎”(读作甲),两晋时郭璞注曰:“今之山楸也。”

花楸与山楸(楸树)长相相似,称呼相似,故有人将它们混淆并称。但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生物。山楸为双子叶植物纲,合瓣花亚纲,管状花目,紫葳科,硬骨凌霄族,梓属;而花楸为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蔷薇目,蔷薇科,蔷薇亚科,花楸属。二者连亚纲都不是同一纲,怎么可能是同一物种?

至于山楂,我就真不知道了……《周礼·天官·食医》关于调味品的记载没提到山楂;《本草》也只说了山楂的形态、用法、疗效,未提及调味之用;《尔雅·释木》第二十三条说:“朹,檕梅。朻者聊。”郭璞注《尔雅》云:“朹(音求)树如梅。其子大如指头,赤色似小柰,可食,此即山楂也。世俗作梂字,亦误矣。梂乃栎实,于朹何关?楂、朹之名,见于《尔雅》。”

总之,“条”为山楂不知从何而起。

如果楼主是文言文不知如何翻译的话,译作山楸比较好。毕竟现在语文教材一般都这么认为,就不要妄图去扳正了,丢了分不划算。至于它的本意是柚子,心里明白就好。

3.诗 秦风 终南 的全文解释

诗经·国风·秦风·终南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题解]

赞美秦君相貌不凡,祝他长寿。

[注释]

1、条:山楸。《毛传》:“条,槄(涛tāo);梅,楠也。”

2、渥(沃wò):丰润。

3、君:指秦襄公。

4、纪:借为“杞”。堂:借为“棠”。

5、黻(扶fú)衣:黑白花纹的衣服。

6、将将(锵qiāng):即锵锵。

7、寿考:长寿。忘:亡,结束。

[参考译文]

终南山上有什么,既有山楸又有楠。君王受封来此山,锦衣狐裘身上穿。脸色红润像涂丹,君王气度真不凡。

终南山上有什么,既有枸杞又有棠。君王受封来山上,锦衣狐裘身上穿。身上佩玉声锵锵,祝君大寿万年长。

4.古诗(终南望雨雪)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五言绝句·终南望余雪①·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②。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③。[注释] ①终南:终南山。

②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 ③林表:林木树梢。

霁(jì)色:雪停后的日光。[赏析]《终南望余雪》是一首咏雪诗。

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

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作者简介:祖咏,生卒年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清丽自然,恬静闲适。

其边塞诗则雄浑壮丽,情调昂扬。【评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

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诗文解释】 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简析】: 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

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 “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

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 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

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此诗的题眼为望,又重点写出了雪景的美与不可及。

5.“古诗 望终南 残雪”这首诗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解】:

1、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2、林表:林梢。

3、霁色:雨后的阳光。

【韵译】: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

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评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简析】:

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6.《终南望馀雪》的意思

【韵译】: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 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

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 “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

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 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

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7.求《诗经·国风·秦风》中的诗 谢谢

国风·秦风车邻有车邻邻,有马白颠。

未见君子,寺人之令。阪有漆,隰有栗。

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

今者不乐,逝者其亡。驷驖驷驖孔阜,六辔在手。

公之媚子,从公于狩。奉时辰牡,辰牡孔硕。

公曰左之,舍拔则获。游于北园,四马既闲。

輶车鸾镳,载猃歇骄。小戎小戎俴收,五楘梁辀。

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 。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

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

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

交韔二弓,竹闭绲縢。言念君子,载寝载兴。

厌厌良人,秩秩德音。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佩玉将将,寿考不忘!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

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权舆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

于嗟乎,不承权舆。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