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选读的作者和简介

1. 诗经选读

诗经选读

1.求《诗经》选读课论文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

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

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

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亡不已知也。”“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

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 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

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

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 四、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 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

2.谁有多一点的诗经告诉我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春秋诗经(“国风”中的一首)周南 关雎 (刚才贴了《上邪》,的确是取错了。

虽然也有人说出自于《诗经》,不过的确是汉乐府的说法比较普遍一些。) —————————————————————— 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询兮,不我信兮。 —————————————————————— 《诗经·秦风·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严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盐,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严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 褰 裳 【诗经·国风·郑风】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 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 附上《诗经》选读,有注解:。

3.求《诗经》目录

周南

召南

邶风

鄘风

卫风

王风

郑风

齐风

魏风

唐风

秦风

陈风

桧风

曹风

豳风

鹿鸣之什

南有嘉鱼之什

鸿雁之什

节南山之什

谷风之什

甫田之什

鱼藻之什

文王之什

生民之什

荡之什

周颂·清庙之什

周颂·臣工之什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

鲁颂·駉之什

商颂

4.哪个版本的《诗经》注解最好

向各位前辈长者同辈晚辈推荐《宗伯正曜古传诗经·风》一书

各位前辈、长者以及同辈晚辈学者,您好!拙作《宗伯正曜古传诗经·风 精选注译版》是本书作者陈政耀(宗伯正曜)继承周朝宗伯学(古儒学、古经学)独家传承及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后辈宗伯学弟子陈政耀(宗伯正曜)、赵樱仰慕先师孔子的丰功伟绩,欲求竭力效法先贤,注释《诗经》慎始敬终,把先师传袭下来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务求能让后世之人了解真正的参周古史和古文《诗经》。阅读该书宜采用古代六书之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作者学识不足,水平有限,请各位前辈、长者以及同辈晚辈学者多多指点为幸!

其注释讲解源自周朝最初的宗伯学,与后世的注解完全不同,仅列举九篇如下

1、《召南·鹊巢》-太姒出嫁之前慈父的叮嘱

2、《卫风·木瓜》-先师孔子说齐鲁之盟(陈政耀)

3、宗伯正曜释义“武王《利簋铭文》”

4、《王风·采葛》大宗伯祝奠武王小殓之奠辞

5、《魏风·伐檀》 西周文王拘于淇园伐竹

6、《魏风·硕鼠》百姓们离开殷商投奔周城

7、《陈风·月出》 大宗伯尹佚望祭文王祭词

8、《曹风·蜉蝣》先师孔子哀孔鲤伯鱼之丧(陈政耀)

9、《召南·甘棠》 邯郸棠梨树于召(邵)伯之墓

5.高中论语选读 全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

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

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

6.那些人注释过《诗经》

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

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

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毛诗最古的注释是毛亨撰的毛诗诂训传,后加郑玄笺,孔颖达疏,这就是现在十三经注疏中的毛诗正义。

这是毛诗的基本注释。他注太多,可以选读清陈启源撰毛诗稽古编,清傅恒等撰诗义折中,明陈第撰毛诗古音考,吴陆玑撰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日本竹添光鸿撰毛诗会笺。

其他找到的还有: 宋 朱熹 《诗经集传》清代研究《毛传》(《毛诗诂训传》的简称。为汉人训释《诗经》之作。)

著名的有陈奂的《诗毛氏传疏》和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

7.诗经的哪个版本比较好

1、高亨的本子,上海古籍版 2、程俊英的本子,中华书局版或上海古籍版 3、方雨润的本子,中华书局版或世纪人文系列中上海古籍版的普及本 4、周正甫的本子,中华书局版 以上几种可供普通文史爱好者选读,版本都是很好的,要进一步研究的话这些也是要看的。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8.求《中国古代诗歌选读》形成性考核的答案.高分

《中国古代诗歌选读》形成性考核测试题(3)请完成下列题目(每题10分,共计30分)1、试分析对诗经和楚辞的不同特征(不少于150字)《诗经》用的是赋、比、兴的手法,比较委婉含蓄,所谓“发乎情,止乎礼”。

而楚辞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达,手法上更直接。 区别存在的原因是:诗经的诗歌多是黄河流域周文明的诗人所作,遵循礼教。

楚辞为“蛮荒”的长江流域楚国人所作,没有太多的束缚。你看《诗经,召南》也是南方诗歌,所以就远比“国风”系列奔放。

再看《楚辞,招魂》,就知道什么叫:强烈抒发,不顾礼教了。 2、请你谈谈唐代诗歌和宋代诗歌的差异性表现(不少于150字)宋代诗歌 唐代诗歌思维方式: 多重逻辑 多重形象字面: 淡雅清峻 华丽浓郁手法: 惯用直陈 喜用比兴体裁: 散文化 格律化衣着: 荆钗布裙 凤冠霞帔住所: 明窗净几 绣户珠帘餐饮: 粗茶淡饭 旨酒佳肴比之于花: 梅之冷艳 桃之灿烂 3、请谈谈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不少于100字)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

他蔑视富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给后代有进步理想的作家作出了榜样。他们在反抗权贵和腐朽政治的斗争中从陶诗中汲取了力量。

另一方面,陶渊明乐天知命、安分守己的思想和逃避现实斗争的态度,也给后代诗人以消极的思想。 《中国古代诗歌选读》形成性考核测试题(1) 一, 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六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还有六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后人将这三种分类方法和三种表现手法合称为“诗经六义”。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建安风骨: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 “ 慷慨悲凉 ” 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 “ 建安风骨 ” ,也叫 “ 魏晋风骨 ” 。

建安风骨的特征是高扬政治理想。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

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二,简答题1。

〈陌上桑〉中罗敷的形象有何特点?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的?《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名篇,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秦罗敷更是成为美女的代名词。罗敷究竟"美"在何处?我们可从外貌美、心灵美、智慧美三大方面来完整领略罗敷光彩照人之美,并从其形象中获得更高层次美的享受和体验,最终得到一种心灵上的净化。

。2。

屈原的思想情感?作者 倾诉其对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3。古诗十九首的基本主题是什么?《古诗十九首》是成熟的丈人五言诗,它之所以受到历代评价家的称颂,并且能引起各个时代读者的共鸣,除了得益于它触及了人类感情的基型与共相--离别之情、失意之情和叹老之情外,还得益于它主题的意象表达方式,其意象的悲情性与丈人气质以及时间意象的反复使用,使其主题表达更明晰、更深刻,遂使其成为"千古至文"。

4。分析〈白马篇〉中游侠儿的形象。

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不惜为国捐躯的青年英雄形象。 开头二句,以白马奔腾如飞的形象,既写出游侠儿骑术的高超,同时也振起全篇。

“借问”等四句补叙游侠儿的来历。“宿昔”以下八句,热情描写游侠儿的高超武艺。

他的不同凡响的骑、射、狡、勇,正是来日杀敌立功的先决条件。 “边城”等六句,写游侠儿驰骋战场、奋勇杀敌的英武气概。

“弃身锋刃端”至最后,描写游俨儿报效国家、不。

9.【《论语》选读选修13翻译】

·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音yùn,恼怒,怨恨.(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2)鲜:少的意思.【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原文】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注解】(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4)爱人:古代。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