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周颂小毖古诗朗读

1. 诗经周颂小毖

诗经周颂小毖

1.“惩前毖后”的出处《诗经·周颂·小毖》是哪一位先秦人物创作的

周成王

1、惩前毖后:chéng qián bì hòu。惩:警戒:毖:谨慎;小心。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以后小心;不致重犯错误。惩;不能读作“chěng”。毖;不能写作“毙”。

2、近义: 小惩大诫。反义:重蹈覆辙。用法:多用在自我修养或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和原则上面。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结构:连动式。例句:对于犯错误的同志;包括犯了严重错误的同志;我们都要坚持“~;治病救人"的方针。

3、成语故事:西周年幼的周成王在周公姬旦的辅佐下治理国家,周武王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造谣说周公准备篡位,周公为表忠心隐居外地。管叔鲜等立即叛乱,周成王请周公率军讨伐。周成王说他要从所受的惩戒中汲取教训以便将来不再发生类似情形。

4、《周颂·小毖》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周成王自我规诫、自我戒勉的诗。全诗一章,一共八句。诗中以小桃虫会变成大鸟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以喻管蔡之乱、武庚之祸由小变大,悔恨之情溢于言表。比喻比较含蓄生动。后世常用的"惩前毖后"的成语,即出于此诗。

5、这是一篇周成王深刻检讨自己应该惩前毖后汲取教训的小诗。此诗作于周公归政于成王之后,当时周成王已经平定了管叔、蔡叔与武庚之乱。孔颖达疏:"《访落》'未堪家多难',文与《小毖》正同,但郑以《访落》在居摄之前,《小毖》在致政之后。"

6、《诗经》的篇名,大多是取于篇内的成句、成词。周颂中只有《酌》《赉》《般》的篇名不在该篇文字之内;而《小毖》却又特别,"毖"取于篇内,"小"则取自篇外。《小毖》的题意,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即是"大戒",颇见其新,但如果说从"小者大之源"(《后汉书·陈忠传》)的角度而言方说尚勉强可通,那么,戒之意已在"惩"中表示而不题篇名为"小惩"就非方氏新说所能解释。就题目而言,"小毖"应是小心谨慎之意。《周颂·小毖》篇名中点出了"毖",诗中却除前两句"惩""毖"并叙外,其余六句则纯然强调"惩"。

7、周成王(1132―前1083年),姬姓,名诵,周武王姬发之子,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在位37年。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

2.诗经 小毖 翻译与赏析

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莫予{艹开}蜂,自求辛螫。肇允彼桃虫,拼飞维鸟。

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注释⑴惩:警戒。

⑵毖:谨慎。⑶荓(píng)蜂:小草和细蜂。

⑷螫(shì):毒虫刺人。⑸肇:开始。

允:诚,信。桃虫:鸟名,即鹪鹩。

⑹拼:翻飞。⑺多难:指武庚、管叔、蔡叔之乱。

⑻蓼(liǎo):草名,生于水边,味辛辣苦涩。译文我必须深刻地吸取教训,使其成为免除后患的信条:不再轻忽小草和细蜂,受毒被螫才知是自寻烦恼;不再听信小巧柔顺的鹪鹩,它转眼便化为凶恶的大鸟;国家多变故已不堪重负,我似乎又陷入苦涩的丛草。

鉴赏《经》的篇名,大多是取于篇内的成句、成词。周颂中只有《酌》、《赉》、《般》的篇名不在该篇文字之内;而《小毖》却又特别,“毖”取于篇内,“小”则取自篇外。

《小毖》的题意,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即是“大戒”,颇见其新,但如果说从“小者大之源”(《后汉书·陈忠传》)的角度而言方说尚勉强可通,那么,戒之意已在“惩”中表示而不题篇名为“小惩”就非方氏新说所能解释。就题目而言,《小毖》应是小心谨慎之意。

《小毖》篇名中点出了“毖”,诗中却除前两句“惩”、“毖”并叙外,其余六句则纯然强调“惩”。“莫予荓蜂”句中“荓蜂”的训释,对于诗意及结构的认识颇关重要。

孔疏释为“掣曳”,朱熹《诗集传》释“荓”为“使”,均属未得确解,以致串释三、四两句时虽曲意迎合,仍殊觉难以圆通。其实,“荓蜂”是指微小的草和蜂,易于忽视,却能对人施于“辛螫”之害,与五、六两句“桃虫”化为大鸟形成并列的生动比喻,文辞既畅,比喻之义亦显。

“未堪家多难”一句,与《访落》完全相同,但因后者作于周公摄政前,而此篇作于周公归政后,所以同一诗句含义便有差别。《访落》中此句是说国家处于多事之秋,政局因武王去世而动荡不安,自己(成王)年幼并缺少经验而难以控制;《小毖》中则是指已经发生并被平定的管叔、蔡叔、武庚之乱。

关于这点,分析《访落》时已作交代,可以参阅。由于创作时间有先后之别,《访落》可以说是周公代表成王所发表的政策宣言,而《小毖》则信乎为成王自己的声音。

其时,成王年齿已长,政治上渐趋成熟,亲自执政的愿望也日益强烈。不过,在《小毖》中,成王这种强烈的愿望,并非以豪言壮语,而是通过深刻反省予以表达,其体现便是前面所说的着重强调“惩”。

《小毖》的主旨在于惩前毖后。惩前的大力度,正说明反省之深刻,记取教训之牢,以见毖后决心之大。

惩前是条件,毖后是目的,诗中毖后的目的虽然没有丝毫的展示,却已隐含在惩前的条件的充分描述之中。在诗中,读者可以体会到成王深刻的反省:自己曾为表面现象蒙蔽而受害,曾面临小人图穷而匕现的威胁,也曾经历过难以摆脱的危机。

但这何尝又不由此而受到启发,进而深思:此时的成王,已经顺利度过危机,解除了威胁,而更重要的是,他已成熟.并将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决心为巩固政权而行天子之威令。《小毖》隐威令于自省,寓毖后于惩前,其实正是对群臣的震慑,但含而不露,符合君临海内的天子身份,其笔墨之经济,也显示出创作匠心。

“惩前毖后”这一成语即由《小毖》而来,当人们使用它时,如果想到《小毖》,想到成王,并想到成王即位后一段特殊的经历,将能体会到它字面外的深层含义。理解、使用成语最好溯其源,这也是应该认识的一个规律。

3.在括号里填近义词()前()后()盔()甲

思前想后【解释】思:考虑;前:前因;后:后果.对事情发生的缘由,发展后果,作再三考虑.【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二回:“且闻太师见后无袭兵,领人马徐徐而行;又见折了余庆,辛环带伤,太师十分不乐,一路上思前想后.”【事例】一路上~,苦无良策. ★金庸《笑傲江湖》【同义词】思前顾后、思深忧远、深谋远虑.文见——《左传》、《史记》、《集解》诸典籍【近义词】左思右想 、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反义词】一往直前 、义无反顾【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反复思考惩前毖后【解释】: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出自】:《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示例】:唐总理~,实不欲再当此任,只是需款甚急,又不好不硬着头皮,出去商办.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回【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吸取教训以后小心瞻前顾后【解释】:瞻:向前看;顾:回头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出自】:战国楚·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示例】:有些事情看准了就马上去做,不要总是~,畏首畏尾.【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丢盔弃甲解 释 盔:作战用的金属帽;甲:作战用的金属防护衣.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出 处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在办公室里被各种意外情况搞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的样子.”示 例 敌人~,落荒而逃.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近义词 落荒而逃、狼奔豕突、一败涂地、落花流水 、狼狈而逃反义词 克敌制胜、旗开得胜歇后语 乌龟进沙锅。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