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庭燎原文注释及赏析

1. 诗经庭燎

诗经庭燎

1.《庭燎》一诗

诗经·小雅——《庭燎》 夜如何其。

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

君子至止,鸾声哕哕。夜如何其。

夜乡晨,庭燎有煇。君子至止,言观其旗。

【注释】:赞美周宣王勤于政事。 其:语词。

央:中央。一说终尽。

庭燎:庭中用以照明的火炬;大烛。 君子:指诸侯。

艾:止;尽。一说久。

晣晣(音哲或制):光明。 哕哕(音会):有节奏的铃声。

乡:同向。 煇(音熏):光。

一说火气,天欲明而见其烟光相杂也。【赏析】: 《庭燎》描写宫廷早朝的景象,表现君王勤于政事。

诗以问答开始时,形象地表达时间的推移,透露问答后面人的性格,突出庭燎的烟光,暗示勤政,而含蓄有味。

2.庭燎烧空,是什么意思

这是和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有关的一个问题,有关庭燎烧空的详解如下:

在此处“庭燎烧空”四字下有“庭燎最确”的四字脂批。查“庭燎”一词用典出处,始知此二字隐含的深意。“燎”的本义是将细草和树枝放在地上,堆成堆点燃。中国春秋时期以前一般用来祭天,即燎祀。《礼记大传》中说“柴于上帝”。《说文解字》中说“柴,烧柴燎祭天也。”《仪礼觐礼》中说“祭天燔柴”。周人燎祭中的庭燎,即是夜晚于庭院内烧火祭天的仪式。《周礼"秋官"司恒氏》中说:“凡邦之大事,其坟烛庭燎。”郑玄注:“坟,大也,树于门外曰大烛,于门内曰庭燎,皆所以照众为明。”意思是周代王宫中有大事行大礼时,用于门外的称“大烛”,用于门内的较小的称“庭燎”,实际就是插在地上的火炬。元宵节就是由燎天祭礼逐渐演化而来的,而后世的蜡烛也是由“庭燎”演变发展来的。又因为火把燃烧不能持久,人们就用含油脂的细密的细木条或苇、竹、麻等加以缠绕,以延长照明时间。《诗经"小雅"庭燎》中写到:“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特别是一些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啪的响声,这就是爆竹(山东方言叫爆仗)的由来。同时,中国古代庭燎招士,是春秋时期天子或诸侯在接待外国使者、优秀人才或商讨国家大事时,在宫内大院中燃起的火炬,是一种最高规格的接待礼仪。

“庭燎”这一典故的运用,在《红楼梦》中有多层含义隐含在其中:一是用元宵节的由来与元宵节归省相关联。“元宵”,即元消也,以此暗寓元妃归省之后的消亡,并与第一回中“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相照应,暗点贾府覆灭的时间。二是从庭燎与爆竹的由来,伏下文另一个元宵节元妃从宫中送出自作的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贾府众人附和作谜,其父贾政心内沉思到:“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爆竹之谜与元妃归省时所点戏曲《长生殿》一起,共同构成了元春之死的预示。也正是元妃对自己家族最终“一响而散”结局的预示。三是庭燎作为祭祀之礼,暗含此文系芹脂二人为元妃献祭之作。归省中的元妃,是脂砚斋与芹溪辛酸泪光中的姐姐。此是芹脂二人伤逝之作,实写繁华,暗寓伤感。由此可见中国古典文学用典之妙,无出“庭燎”二字。

3.夜如何其夜未央

《诗经·小雅·庭燎》

夜如何其?

夜未央。庭燎之光。

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

夜未艾。庭燎晣晣。

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

夜乡晨。庭燎有煇。

君子至止,言观其旗。

《小雅·庭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记述周王早晨视朝前与报时官对话的诗,描写宫廷早朝景象,赞美君王勤于朝政。全诗三章,每章五句,用问答体,通过对话透露对话人的性格。此诗由远及近,层次清楚,细节感人。有问有答,如见其人;有光有声,如临其境。

白话译文

现在夜色啥时光?夜色还早天未亮。庭中火烛放光芒,诸侯大臣快来到,好像车铃叮当响。

现在夜色啥时光?夜色还早无晨光。庭中火烛明晃晃,诸侯大臣快来到,好像车铃响叮当。

现在夜色啥时光?夜色将尽露晨光。庭中火烛仍明亮,诸侯大臣快来到,看见旌旗在飘扬。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