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子行的作品鉴赏《公子行》,是唐代专写纨绔子弟浮华生活的诗题。 这首是揭露贵家公子在春游中,纵马踏坏麦苗的恶劣行为。首二句描写贵公子穿上比彩霞还鲜亮的锦衣,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骑马去野外春游。 字里行间明显地透露出其人的豪华与权势。诗人运用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以彩霞失色来反衬“锦衣”的华丽,可见其家世之贵显,生活之豪奢了。 “锦衣红夺”,一个“夺”字,表现出锦衣色彩的鲜艳。后两句即紧切公子的身份来揭露其骄纵行为。 唐末颜仁郁的《农家》诗写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不识农家苦”的正是那些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他们过的是锦衣玉食的寄生生活,哪里懂得农民的辛苦和稼穑的艰难,所以他们只顾在田野上纵马狂奔,兜风赏景,全然不顾地里的庄稼,把踩烂麦苗视作儿戏。 “不识农夫辛苦力”,这句诗看似平平,其实,这正是剥削阶级轻视劳动人民的表现。诗句非常切合贵族子弟的身份特点,也很能发人深思。 在艺术方面,这首诗也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踩坏麦苗,看来是寻常的事情。 但这里所反映的并不是一般无意中踩着庄稼,而是贵族子弟随意践踏民田的行为。诗人将“踏烂麦青青”放在权豪子弟放荡游乐的背景上来表现,其害民的性质就愈加昭彰,揭露也更显得鞭辟入里。 诗旨在于批判公子王孙中的纨绔子弟不懂得体恤农民稼穑之艰辛,春游时让马随意踏毁麦苗的卑劣行径。首句句内对比,红艳的锦衣色夺明丽的彩霞,开篇也回应标题,点出出游的人群是贵族公子,《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早已写到做工精细、色彩明艳的服饰都当敬献给贵族公子,“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彩霞可以当成实写,这是一个朝霞满天的明媚的春天早上,这群公子纵马向郊野去游玩。诗歌并非批判他们的奢华与游乐,第三句直接发明议论,四句通过叙事揭示他们的让人气愤的行径。 这群公子不懂得农民稼穑的辛苦,竟然让骄马随意践踏农夫辛苦种植苦心经营的麦苗。三四句的议论与叙事,虽无直接显露作者感情的字眼,但马之“骄”即人之“骄”也。 他们这些公子王孙的骄横、不可一世可以想见。诗歌艺术不是特好,诗的价值在于其思想性,揭示出官民的隔阂与疏离,这并非个别公子王孙的素质问题,而是个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如何让富二代、官二代或者不富的城市二代,知道稼穑之艰,也是历代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诗主题有穿越时代的现实意义。 《三国演义》中就有马踏麦苗的事例。该书第十七回中引用《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记载:曹操征张绣途中马踏麦苗,借割发代首以服众人,虽说多人认为这故事表现了曹操的虚伪,但至少曹操用他的行为表明了对农桑的真心重视,而非如上述公子王孙一样漠不关心。 诗歌艺术有以下数端:一、短诗中叙事描写议论多种手法相结合,是有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二是有三层对比反衬,一层对比是上文提到红艳的锦衣色夺明丽的彩霞,二层对比是公子王孙光鲜的衣服与卑劣让人发止的行径,三层对比是赏心悦目的朝霞满天的明媚春光与被践踏的惨不忍睹一片狼藉的青青麦苗。 三层对比使主题更加突出。三是“夺”、“骄”二字炼字艺术较高,富有表现力。 四是诗歌批判具有典型性与力度。 明代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孟宾于)尝作《公子行》云:“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亭。 不识农夫心力苦,骄骢驰处麦青青。”有诗数百篇,号《金鳌集》。 与李昉同年相友善……昉寄诗曰:“幼携书剑别湘潭,金榜标名第十三。昔日声名喧洛下,只今诗价满江南。”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曲尽豪冶之态。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唐人《公子行》皆形容纨裤子弟之无知,但务享乐而不知稼穑之艰难,一旦得祖父馀荫,出仕朝中,安得不举措乖方,殃民误国!现代闻一多《唐诗杂论》:这种富于柔情的彻悟和动人春色本身,都能撩起无限暇思。 春游意兴已足,公子将归何处。 2.古诗词鉴赏(11分)公子行(孟宾于)br/>锦衣红夺【答案】【小题1】①运用反衬手法。 ②春天的清晨,彩霞满天;一群公子身穿比景更美的锦衣,结伴去郊外游玩。(①点1分,②点2分)【小题2】①“不识”写出公子不懂庄稼生长、稼穑辛苦的愚蠢;②“骄骢”表面写马,实际写公子的娇横。 ③“锦衣”写出公子生活奢华淫逸。(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小题3】①起早贪黑,②辛苦劳累。 (一点1分,两点3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答题时,可先描述诗句的大意,然后抓住关键词来分析运用的手法,“夺”形象的写出了公子衣着比彩霞景还要美的情形;“不识”“踏烂”这些词语都表现了公子们郊游的情景,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赏析诗歌人物形象,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回答时包括三个方面:(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人物形象要从他的兴趣、爱好(嗜好)的角度入手,一个人的居住环境、着装等也往往能透露其志趣。 本题可抓住“不识”“骄骢” “锦衣”来分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3】试题分析:赏析农民的形象,可抓住前两句“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来分析,“夜半”“趁晓”均表现了农民起早贪黑、勤劳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公子行》这首诗是那个诗人写的公子行 作者: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公子行》,是唐代专写纨绔子弟浮华生活的诗题。这首是揭露贵家公子在春游中,纵马踏坏麦苗的恶劣行为。首二句描写贵公子穿上比彩霞还鲜亮的锦衣,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骑马去野外春游。字里行间明显地透露出其人的豪华与权势。诗人运用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以彩霞失色来反衬“锦衣”的华丽,可见其家世之贵显,生活之豪奢了。“锦衣红夺”,一个“夺”字,表现出锦衣色彩的鲜艳。 后两句即紧切公子的身份来揭露其骄纵行为。“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骄骢”,是骄纵不驯的马。“骄”,指马骄,亦指人骄。一个“不识”,一个“骄骢”,活画出了愚蠢而又骄横的权豪子弟的丑恶形象。 唐末颜仁郁的《农家》诗写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不识农家苦”的正是那些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他们过的是锦衣玉食的寄生生活,哪里懂得农民的辛苦和稼穑的艰难,所以他们只顾在田野上纵马狂奔,兜风赏景,全然不顾地里的庄稼,把踩烂麦苗视作儿戏。“不识农夫辛苦力”,这句诗看似平平,其实,这正是剥削阶级轻视劳动人民的表现。诗句非常切合贵族子弟的身份特点,也很能发人深思。 唐末五代时期,统治者极其荒淫腐朽,娇惯子女的现象极为严重。据说诗僧贯休曾当着蜀主王建及其大臣的面,讽刺王孙公子“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少年行》)孟宾于的这首《公子行》,则是从另一个侧面鞭挞了他们为害农民的行为。 在艺术方面,这首诗也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踩坏麦苗,看来是寻常的事情。但这里所反映的并不是一般无意中踩着庄稼,而是贵族子弟随意践踏民田的行为。诗人将“踏烂麦青青”放在权豪子弟放荡游乐的背景上来表现,其害民的性质就愈加昭彰,揭露也更显得鞭辟入里。 这诗前面以火红的彩霞、明媚的春光描绘了一幅春景图画;后面勾画的则是一片马蹄踏过麦田、青青的麦苗被踩烂的残破景象。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彩霞春光的映衬下,后面的残破景象更显得伤心惨目。这种鲜明对比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无形中会激起读者对贵族少爷的憎恶和愤慨。 4.形容男人帅的古诗有哪些1、《公子行》唐代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白话译文 富贵人家的公子们穿着锦缎做的比彩霞还要鲜艳的衣服,一大清早就骑着马去野外游春。 2、《饮中八仙歌》唐代杜甫 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白话译文 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 3、《小雅·裳裳者华》先秦佚名 我觏之子,乘其四骆。乘其四骆,六辔沃若 白话译文 遇见这位贤君子,驾着四马气昂扬。驾着四马气昂扬,六根缰绳闪着光。 4、《拟沈下贤唐》唐代李商隐 河阳看花过,曾不问潘安 白话译文 去河阳看花,不去问潘安这个人。 5、《国风·卫风·淇奥》先秦佚名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白话译文 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公子行 搜狗百科-饮中八仙歌 搜狗百科-小雅·裳裳者华 搜狗百科-拟沈下贤 搜狗百科-国风·卫风·淇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