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何草不黄原文及翻译

1. 诗经何草不黄

诗经何草不黄

1.谁有《诗经》中《何草不黄》的详细解释

【原文】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①,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②,何人不矜③,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⑩兕⑧匪虎,率④彼旷野⑨,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⑤者孤,率彼幽⑥草,有栈之车⑦,行彼周道。

【注释】

①将:行也。

②玄:赤黑色。

③矜(音官):通鳏。老而无妻的人。一说指危困可怜。

④率:循。

⑤芃(音蓬):兽毛蓬松貌。

⑥幽:深。

⑦栈车:役车。一说竹木之车。

⑧兕(音四)古书指雌犀牛

⑨野:(音墅) 通墅。旷野

⑩匪:通非

赏析:

《何草不黄》描写行役在外的征夫生活艰险辛劳,表达了对遭受非人待遇的抗议。诗的感情强烈,接连五个“何”字句的责问喷发而出,既是一种强烈的抗议,又是一种愤怒的揭露,特别是“哀我征夫,独为匪民”,画龙点睛,直揭主题。后两章正反烘托对比,旷野是老虎,野牛出没之地,加深“独为匪民”的情感,出没草丛有如狐狸,与坐着高车“行彼周道”的官员对比,更深刻地揭露出人世的不平。方玉润说:这是“亡国之音哀以思”,“诗境至此,穷仄极矣。”(《诗经原始》卷十二)

2.急求诗经中《何草不黄》的翻译

【原文】

何草不黄,

何日不行。

何人不将(1),

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2),

何人不矜(3)。

哀我征夫,

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4),

率彼旷野(5).。

哀我征夫,

朝夕不暇。

【注释】

(1)将:行,走路。(2)玄:黑色,这里指凋零。(3)矜:(guan):同“鳏”年老无妻。(4)兕(si):野牛。(5)率:沿着。(6)芃(peng):兽毛蓬松的样子。(7)幽:深。(8)栈车:役车。(9)周到:大道。

【译文】

哪种草儿不枯黄,

哪些日子不奔忙。

哪个男子不出行,

往来经营走四方。

哪种草儿不凋零,

哪个男子不单身。

可怜我们当征夫,

偏偏不被当人待。

不是野牛不事虎,

总在旷野受劳苦。

可怜我们当征夫,

早晚奔波没空闲。

尾巴蓬松的狐狸,

总在深草丛中藏。

高高大大的役车,

总在大道上奔跑。

【读解】

是的,世上没有不黄不枯的草,也没有不凋不谢的花。人的劳苦奔波却不一样。有人终年劳累奔波,当牛做马,不得歇息。有人锦衣玉食,作威作福,游手好闲。有人衣不蔗体,食不果腹。有人却高枕无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即使是野兽,也有悠闲自在得时候,有冬眠得时候。人不如野兽,连喘息之机都没有,所拥有得一切都付出了,得到得只有辛酸和泪水。出现这种境况之时,问题就应向统治者来解答,而比应当由受苦受难得人自己 来解答。 但在实际中,没有谁来解答这个问题,只有自问自答,独自承受苦难,便成了身处苦难之中唯一得慰籍,仅此而已。如果希望以这种表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使统治者受到感动,良心发现,那就大错特错了,那就过于天真和幼稚了。 承受苦难就象喝水一样,其中冷暖,只有喝水者自己知道。也许,人生是应当承受苦难。但是如果对身处社会低层、从生到死便与苦难厮守的人们说“苦难是人生的精神财富”,这就未免太无情,太残酷了,几乎同鳄鱼的眼泪差不多。

3.诗经 何草不黄

《何草不黄》描写行役在外的征夫生活艰险辛劳,表达了对遭受非人待遇的抗议。

诗的感情强烈,接连五个“何”字句的责问喷发而出,既是一种强烈的抗议,又是一种愤怒的揭露,特别是“哀我征夫,独为匪民”,画龙点睛,直揭主题。后两章正反烘托对比,旷野是老虎,野牛出没之地,加深“独为匪民”的情感,出没草丛有如狐狸,与坐着高车“行彼周道”的官员对比,更深刻地揭露出人世的不平。

方玉润说,这是“亡国之音哀以思”,“诗境至此,穷仄极矣。” 艺术特点: 1.以否定的句式和以反面设喻来表达更肯定的意义。

2.比兴手法的妙用。 3.运用暗示的手法。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礼臣忠。朱熹说:“两尽其道”,君以君道,臣以臣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尽其道。

君礼臣忠的关系,如果说孔子谈得还比较抽象的话,那么孟子则谈得十分形象而又具体,先从正面讲,君王待臣如手如足,那么臣属待君王则如五腑如心脏,内外相依,上下相随,联系紧密,浑然一体。接下来从反面讲,君王待臣如犬如马,那么臣属视君则如同路人,陌路相逢,冷眼相对,对面相逢不相识,君臣分离,背道而行。

更有甚者,君王视臣如泥土如草芥,任意践踏,随意抛弃,那么臣属视君则如强盗如仇敌,拔刀相向,怒目相对,如此,则民无宁日,国无宁日,天下无宁日,灾难兵祸由此而生,一个“礼”,一个“忠”怎生了得。

4.诗经

《何草不黄》是一篇控诉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弱肉强食的非正义战争的反战诗篇。诗作者以第三人称的抒情方式,多次使用反问句,沉痛地喊出服兵役者的痛苦和怨恨。同时,真切地揭露出人人被迫当兵、被驱赶着昼夜不停地行军打仗、四面出击而疲于奔命,不要多久他们就会像小草那样枯萎凋零的悲惨遭遇。诗作者又以旁衬对比的表现手法,把士兵与野牛、老虎等兽类对比,衬托出他们不被当人看待,他们的命运还不如野兽。动物还有冬眠休息的生活和机会,而服兵役者却沦为不如禽兽的奴隶。可以想象他们远离家乡,居无定所,与亲人音讯隔绝,更无法奉养父母,受尽饥渴劳顿的折磨,过着非人的生活。

《何草不黄》第四节,则以含蓄比喻的表现手法,说狐狸钻进浓密的草丛休息时,士兵仍然驾车向前行进。根据古代传说狐狸死亡时,必定将头部枕躺在小土堆上,以表示至死也依恋故土,永远铭记自己的出生地。屈原的《九章·哀郢》末尾有两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就是这个意思。《何草不黄》第四节也令人产生多种联想,例如:“狐狸可能死在出生的故土,而士兵却不知将葬身何处。”“士兵在行军中看见狐狸,自然会激发起浓浓的乡愁。”“为什么士兵的命运不如狐狸?”等等,全诗没有交代士兵的最后结局,没有说明是否战死在沙场,是否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达到一种诗贵含蓄的艺术效果

5.诗经

1、《何草不黄》的表现手法: ①比兴手法。

②暗示的手法。2、《何草不黄》,《诗经·小雅·鱼藻之什》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原文: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

有栈之车,行彼周道。3、译文: 什么草儿不枯黄,什么日子不奔忙。

什么人哪不从征,往来经营走四方。 什么草儿不黑腐,什么人哪似鳏夫。

可悲我等出征者,不被当人如尘土。 既非野牛又非虎,穿行旷野不停步。

可悲我等出征者,白天黑夜都忙碌。 野地狐狸毛蓬松,往来出没深草丛。

役车高高栽征人,驰行在那大路中。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