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1.萧涤非的著作《杜甫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56《解放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杜甫诗选注》(唐)杜甫著,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998《乐府诗词论薮》济南齐鲁书社1985《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等撰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萧涤非、刘乃昌主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杜甫及其作品选》刘开扬、萧涤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萧涤非说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诗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意思及全文赏析作者:李白出自唐代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 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29-231 2、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四):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9-132 3、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338-341。 3.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2013年新一版)和2004年的老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首次推出的且能代表这一系列品牌的就是《唐诗鉴赏辞典》,1983年第1版,2004年修订第2版,2013年重排新一版。 新一版是在2004年第二版的基础上加大字号重排,比旧版清晰得多。对照“第一版”和“新一版”,就“新一版”的变化列举如下: 1、电子重排,字号变大,页数增多,1536——1721。纸张也较厚硬些。 2、开本由小32开改为30开。 3、取消书前书画插图。 4、附录部分:《诗人小传》被分别移植到每位诗人的第一首诗前;增《诗人笔画索引》;删《唐时期行政区域形势图》、《唐西京长安城址图》、《唐西京长安附近详图》。 5、从目录上看,内容基本未变,只作了少量调整: (1)删掉张旭《桃花溪》(原P337) (2)原张谓《早梅》移到“戎昱”名下,P421 (3)原高适《听张立本女吟》的作者更改为“无名氏”,P436 (4)原韩氏《题红叶》的作者更改为“宣宗宫人”,P725 (5)删掉戴叔伦诗三首:《题稚川山水》、《兰溪棹歌》、《苏溪亭》 (6)原刘采春《啰唝曲》的作者更改为“无名氏”,P809 (7)原裴潾《裴给事宅白牡丹》的作者更改为“无名氏”,P1023 (8)删掉李忱、香严闲禅师《瀑布联句》(原P1107) (9)增补卢仝《月蚀诗》P1131、韦庄《秦妇吟》P1434、王驾《古意》P1529 (10)原无名氏《初渡汉江》移到“崔涂”名下,P1519 (11)原排于刘方平前的景云《画松》调到秦韬玉后,P1522 (12)删去陈玉兰《寄夫》(原P1374)、翁宏《春残》(原P1379)、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原P1380)、太上隐者《答人》(原P1388) 新版增补的少量诗作在唐诗中有一定分量,但比这些较有特色的还不少,应该首添进去,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刘禹锡《望洞庭》等。 4.唐诗、宋词鉴赏辞典读书不能感潮流。最经典的当数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鉴赏系列。该书于80年代陆续出版,包括《唐诗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两本)《元曲鉴赏辞典》《古文鉴赏辞典》《中国新诗鉴赏辞典》等等,推荐唐诗、宋诗、和唐宋词,一共四本。 推荐理由: 一、该书一出,全社会诗词鉴赏风气始流行,各出版社跟风而起,随之鉴赏书开始泛滥,鱼目混珠。 二、该书在鉴赏辞典里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何以见得呢?因为80年代的出版社多以务实为主,无投机赚钱之心机,市场购买力有限,所以上海辞书出版社这一系列可谓古典鉴赏类辞书的始作俑者,我家这本1983年12月第1版的《唐诗鉴赏辞典》1536页,才9.8元。后无来者,是指该书汇及当时国内几乎全部的诗词研究大家,如萧涤非、夏承焘、唐圭璋、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俞平伯、余恕诚、缪钺、霍松林、沈祖棻、傅庚生等学界大家(可上网查查他们的成就),很多人现已仙逝,而且其学术成就及诗词修养后才也根本不可能超越。所以说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鉴赏词典。 三、现在的辞典类书籍哗众取宠者多,不求质量,只求利润,或以价格取胜,或以教子吸引父母眼球,内容无非是找些研究生、在校生批量生产,有的甚至在网上搜集后,找一名教授作序或推荐,最好的也不过是搬用已逝大家的作品不用给稿费哟。而上海辞书系列当时可是国内全部约稿而成。 四、国内各大书店好像都有销售,版本应该相同,但价格已不是从前了。买好书,不应该心疼钱,应该是世世代代传下去都是经典的那一种。 不知介绍的全不全面,全是个人观点,自家有一套,是一本一本买回来的(因为当时是陆续出版的),偶尔翻阅,受益无穷。 |